06.01 讓書包輕一點兒 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網站)北京6月1日電(記者 程婷)“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出去玩,兒子瘋跑,我就和一些媽媽聊天,到九點左右打道回府,兒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讓我再多玩一會兒。’”一位媽媽曾在博客中寫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就沒想過讓我的兒子天天寫作業寫到很晚,起碼小學的時間應該多玩一些。”

的確,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人們在成人世界裡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早早將壓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學校減負、課外增負,前腳出學校門、後腳進培訓班不知何時起成了很多孩子的童年日常。

“讓我再多玩一會兒”,可能是很多孩子都曾向父母或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2015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期間,出席了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在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提到了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對比了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熱播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並表示,該片“也讓中國民眾認識到張弛有度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孩子玩的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近年來,教育部、科技部、團中央、婦聯等多部門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今年兩會,“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教育部等多部門連連發出“減負令”,並通過校內外的整治行動,出重拳為孩子們減負。開足所有課程、重視美育,推出“兒童快樂家園”,開放科技館……讓孩子們在玩中學。

今天,孩子們“多玩一玩”、在玩中學的願望比以往更強烈,也比以往更容易實現。

校內外負擔輕一點 讓孩子多玩一玩

提起讓孩子多玩一玩,大部分人幾乎會條件反射式會想到要給孩子“減負”。

“對於減輕學生負擔,這些年,我們已經邁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個人心裡面都有一本賬,都知道總體上負擔為什麼沒減下來,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負擔是誰加上去的,我想,每個家長心裡清楚,每個老師心裡清楚。”

讓書包輕一點兒 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教育部長記者會上,“減負”問題再一次被提起。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回答提問前,談了他對“減負”的理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做課業、學業,叫做必須付出的努力。”

孩子的負擔具體怎麼減?陳寶生認為,“減負這個事不光是教育戰線的事,是整個社會的事。減負、負擔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它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

當場,他給出瞭解決思路:從學校教學減、加強科學管理;從校外減負、治理整頓各類培訓機構;從考試評價減負、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不允許炒作高考狀元。這是考試評價減負;從老師教學減負,絕不允許課上不講課下講、課上少講課後講;從家長和社會減負,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

其實,全國兩會前夕,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辦公廳就聯合發佈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 ”、“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

兩會結束後,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工作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各省紛紛制定公佈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方案,列出整治時間表、效果圖,不僅要堅決糾正《通知》中提及的幾類行為外,還要建立“白名單”和“黑名單”,並及時向社會公佈。

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民政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派出七個督查組,赴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開展專項督查,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同時,教育部從直屬機關抽調32名處級幹部,為每省分派一名聯絡員,指導督促日常工作,專項督查期間,聯絡員與相關省份見面對接。

幾乎同時段,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約談部分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就校外培訓機構規範和整改工作進一步提出要求。

隨後的5月25日,在於廣州召開的第二場教育奮進之筆“1+1”系列發佈採訪活動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了《通知》下發執行三個月以來,教育部和各地開展有關工作以及取得的進展情況。

“專項治理工作啟動後,各地高度重視,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向社會公佈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呂玉剛說,截至5月23日,全國範圍內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12.84萬所,其中,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機構1.01萬所,佔已摸排機構總數的7.83%;無證無照機構4.45萬所,佔已摸排機構總數的34.69%;有營業執照無辦學許可證機構3.86萬所,佔已摸排機構總數的30.05%;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英語等)“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機構7413所,佔已摸排機構總數的5.77%;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機構1105所,佔已摸排機構總數的0.86%。已摸排中小學校8.53萬所,發現存在中小學校不遵守教學計劃、“非零起點教學”現象學校2148所;發現存在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等不良現象學校2141所。

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真正“減負”、讓孩子“多玩一玩”絕不是一陣風。呂玉剛介紹,下一步還會繼續加大力度督促各地不放鬆、不打折扣地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進一步做好課後服務,推動完善配套改革,加快構建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構建校內外協同育人、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隨著部門監管政策的收緊,不少教育機構主動調整了課程內容與時間安排,“所有課程不晚八點30前結束”、停止集贊優惠活動、各類盃賽停止……

不僅如此,今年兩會中在談及學前教育相關問題時,陳寶生還提到,應當明確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遊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要綜合治理小學化傾向。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離“題海”和佔據孩子們童年的學科類培訓遠一點,離“多玩一玩”近一些,離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更近一些。

美育、活動多一點,讓孩子在玩中學

給孩子“減負”是一個社會問題,讓孩子多玩一玩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讓孩子多玩一玩,不是讓孩子不學,而是希望孩子能在玩中學。可喜的是,這些年不管是教育部門,還是各部委一直都沒有停止為孩子能多玩一玩而努力。

這些年來,美育、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等通過各種渠道以各種方式在向孩子們靠近,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和機會可以在玩中學,放飛自我。

讓書包輕一點兒 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在科技館參觀體驗的孩子(圖片來源網絡)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些年完成了音樂、美術、藝術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的修訂,教育育人的導向更加凸顯,成果顯著。

根據2017年5月教育部深化學校美育改革督察報告,在義務教育階段,93.5%的省(區、市)的音樂、美術課程總量達到了國家規定9%的課時數;在高中教育階段,全國86.43%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全國75.7%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並保證72學時。與此同時,各地的民族民間美育資源也融入到了美育課程之中。上海、廣東等地利用社會藝術場館的美育教育資源,拓展了藝術場館現場教學平臺。

近五年來,教育部對200餘所高校開展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學生問卷調查顯示,近80%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2%的學生參與了的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技能。

不止在校園,玩中學存在於孩子們的生活之中。5月27日,為陪孩子們歡度六一,河南省婦聯主辦“兒童嘉年華慶六一童心向黨展才藝”系列開幕了,其中的文藝演出、牽手鄉童、“大自然在說話”繪畫、與機器人共舞、籃球廣場秀活動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也讓孩子們增長了見識,收穫了成長。

讓孩子多玩一玩,也可以是建一個家,帶給孩子們更多快樂和關愛。2014年全國婦聯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推出“兒童快樂家園”公益項目,在農村的鄉鎮、村建立“兒童快樂家園”,並依託“兒童快樂家園”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親子視頻、親子課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活動,讓他們能夠在玩中學習、快樂成長。

為了服務少年兒童教育和發展,2017年6月,經團中央書記處研究決定和中央有關部門批准,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今年1月,由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和中國少年兒童書畫院聯合主辦的“牽手未來·第四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雙年展”活動在北京啟動,面向全國3—18歲的少年兒童徵集書法和繪畫作品。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以書畫活動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作力,讓孩子們在藝術的世界歡快暢遊。

不僅如此,2015年,中國科協、中宣部、財政部聯合發文,共同推動各地科協系統所屬科技館實行免費開放。去年11月,財政部就發佈通知,提前下達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2018年科技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預算38153萬元。

在仿真蠟像前與愛因斯坦“對話”、在模擬“我”的生產線上用機器繪圖、利用液壓原理控制機器手抓籃球……5月13日,來自北京密雲一小的800名師生走進中國科學技術館,在玩中學,體驗趣味科技之旅,增長科普文化知識,流連忘返。

這些年來,不僅是科技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免費向孩子們敞開胸懷,成為孩子體驗樂趣與學習知識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