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類第一次發現石油是什麼時候?是在什麼狀態下發現的?是誰研究出石油的多種用途?

小笨雞頓土豆


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的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古代生物的屍體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在現代社會中被用作燃料,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材料。那石油是什麼時候被誰,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呢?

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

石油最早被發現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前,當時古埃及、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印度等地出現採集天然瀝青(石油瀝青是原油蒸餾後的殘渣,天然儲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礦層或在地殼表面堆積)的記錄,這些地方的人們將瀝青用於建築、防腐、裝飾等用途。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中就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古波斯也出現人類手工挖成的石油井。

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的是公元前490年的波斯人,他們用石油作為武器攻打雅典城。荷馬文學作品《伊利亞特》中記錄了特洛伊人將火投上船,船上升起的火焰難以撲滅,這種燃燒的火焰就是燃燒的石油。

我國古代關於石油的文字記錄

我國文獻記載利用石油的歷史有兩年多年。《易經》中有記載:“澤中有火”,意思是湖泊的水面上有火在燃燒。這裡引起水面起火的就是石油蒸汽。而《易經》成書於西周,距離現在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石油記錄。

東漢班固創作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也有記載“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意思是現在陝西延安附近有一條叫做淆水的河流,河面上的油層比較後,可以用羽毛去蘸取收集。《北史·西域傳》中記錄了新疆龜茲一帶的石油情況:“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可見古代的石油產地、產量也不容小覷。

“石油”一詞出現前,曾使用過很多種名字,包括石漆、水肥、石脂水等,而“石油”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 縣出脂水,即此也。”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引用了該詞:“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巖流出,與泉水相雜”

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

古代沒有現代化的石油開採工具和技術,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採與使用。

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酉陽雜俎·卷十·物異類》:“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採以膏車及燃燈,極明”;②用做潤滑劑,《博物志》:“石油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③用於醫藥,《本草綱目》:“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④用於軍事,《太平寰宇記》:“得水則愈熾也”;⑤用於制墨,《夢溪筆談》:“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等。

現代石油的開採和利用

石油真正發揮出它的魔力還是在19世紀中旬,加拿大人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又發明了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加上次年又在波蘭南部開闢了現代油礦,自此,石油的用處才在全世界普及開來。

內燃機發明之後,很多動力機械也被廣泛使用,這就需要跟多的燃料,對於石油依賴就越來越大,加上20世紀初的兩次戰爭,戰鬥機、輪船、汽車、坦克、裝甲車等都需要,石油產品的種類也越發多了。到1924年,全球就已經有上百家石油公司。

到了現代就不用說了,石油的應用範圍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動力資源和化工原料,經濟價值可觀。從燃料到塑料製品,再到食品,石油及其製品在我們普通的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國際上為石油大打出手的國家和事件屢見不鮮。當有一天地球上再也開採不出石油時,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呢?

《中國化工通史》等


汗青正浩


人類第一次發現石油的時間,沒有確切的資料記載。基本都是通過考古發現,來推測出的大概時間,因為人類發現和利用自然能源的歷史實在太悠久。

據考古顯示,印度河流域發掘出一個最早使用瀝青的宗教澡堂,大約在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三千年前,古埃及等國已採集天然瀝青並能估算石油量。

在六千年前的楔形文字中,也有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這些石油及衍生物主要粘結城牆,還有用來密封諾亞方舟和摩西筐簍等物,用於防水。

從歷史遺蹟中可以發現,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曾使用瀝清進行雕刻,時間大約距今五千年前。在埃及的古墓中,發現有不少木乃伊是用石油衍生物保持的。

在中東的古墓中發現了象形文字,記載了死海石油的開採情況。在伊朗西南部,曾發掘出波斯帝國時期的石油井,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

將石油用於戰爭的最早記載,也是出自波斯帝國之手。公元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將石油與石灰的混合物點燃用於戰爭,還有用於動物治病的記載。

1837年,阿塞拜疆一帶發現五十多個人工挖掘的採油坑,產量很小。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就有關於石油滲出地面的記載,最早的煤油燈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

關於第一口現代油井的開採時間和地點,美蘇有不同的見解。美國人認為,第一口現代油井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由德雷克在1859年開採。

前蘇聯則認為,第一口現代油井是由俄國人謝苗諾夫在1848年開鑿的,謝苗諾夫也被俄國人稱為“石油工業之父”。而世界公認的現代石油是始於1846年。

加拿大人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被認為是現代石油的標誌。六年後,波蘭人盧卡西維茨發明了更易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61年,阿塞拜疆的巴庫建立了世界上首座煉油廠,當時世界上90%的石油出自這一地區。之後的石油工業發展緩慢,直到內燃機的出現才得到改觀。

1910年,在加拿大、波斯、秘魯等地相繼發現了新的油田,隨後被大規模開發。上世紀七十年代爆發的能源危機,促使石油的消耗量出現井噴式爆發。

關於石油最早的用途,就是六千年前人類對瀝青的應用。之後,有關石油被當作燃料的用途開始出現,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

《易經》中記載的“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是說石油蒸氣在湖泊水面上起火的一種現象。這是我國發現石油的最早記載,距今約有三千多年曆史。

《漢書》中記載的“高奴縣有洧水可燃”,是說現今延安一帶的延河洧水支流的水面上有燃燒現象。這是我國文獻中首次出現關於石油產地的記載。

《後漢書》中記載的“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是說現今玉門一帶有 “石漆”,“石漆”指的就是現代的石油。

在玉門的地方誌中,這種“石漆”被用於“膏車”,就是用來潤滑車軸。這時的國人已經對石油的用途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已經開始開採和利用了。

到了唐代,石油被用於照明和燃料。在唐書《酉陽雜俎》一書中,石油被稱之為“石脂水”,當時已被當作燈油來使用,有“ 燃燈極明”的記載。

宋代時,石油已經能被加工成照明用的石燭。除此之外,石油還被當作藥物來使用。明朝李時珍認為石油可治療小兒驚風,與其它藥混合可治瘡癬。

此外,瀝青在我國古代被用在火藥配方中,用以控制火藥的燃燒速度。雖然國外有更早的文獻記載瀝青的使用,但這一技術要比國外早一千年左右。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第一次給“石油”定名,並對其做了詳細的論述。石油一詞一直沿用至今,沈括給出了石油日後“必大行於世”的論斷。

沈括曾擔任過兩年的延路經略使,對陝北一帶的石油資源作了詳盡的考察,還首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松木等炭黑制墨。

這是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的認識。對於石油的開採,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一帶,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油氣煮鹽的情況。

最開始的鑿井都是靠人工挖掘,之後鑽井工具和方法得到改進,效率也有所提高。到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石油開採進行了詳盡的記載。

該書在十六世紀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陸續出現了外文譯本。國外不少文獻記載了我國早在一千年前就鑽成了千米油井。

綜上,人類首次發現石油的時間,早已無法考證。人們在自然狀態下發現和採集到了石油極其衍生物,石油的普通用途很早就被發現,其它用途則是現代冶煉的產物。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以前我就比較感興趣,所以曾專門查詢過資料,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石油還有個小名叫“原油”,是一種粘稠、深褐色的天然液體,不可再生,不過近年有種說法是可再生,但再生的速度非常緩慢,反正是絕對趕不上開採速度的。用途非常廣泛:

1、可做燃料。汽車、飛機、坦克、輪船等交通工具都是以石油為燃料產生動力,這也是石油運用最多的地方。哪天要是沒有石油了,又沒有發現新的能源,那這些交通工具就成廢鐵了。

2、可做塑料。你知道嗎?幾乎所有的塑料用品都是用石油製造的!

3、可做瀝青。瀝青是用來幹嘛的大家知道吧?要是不知道的,出門看看馬路也就知道了。瀝青有天然的,更多的是用石油加工出來的。

4、可做布料。買衣服的時候我們都喜歡看一下衣服的材質,有時候會看到吊牌上寫著滌綸、腈綸、錦綸,你能想像嗎?這是石油產生的合成纖維!

5、可合成橡膠。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鞋子、體育用具、輪胎等等,裡面都含有合成橡膠的成份。

6、可做藥品。許多藥品裡都含有“苯”,而苯是從石油中提取的。

7、可做化妝品。愛美的寶寶們可能不知道,你桌子上的那些瓶瓶罐罐裡很可能都含有石油精煉出來的油、石蠟、香精、染料等等。

8、可做潤滑油。大大小小的機械都是需要潤滑的,不潤滑的話基本不能運轉。小到家裡的一把鎖,大到汽車發動機,都需要潤滑油,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機油。是用石油製造的。

9、可做清潔用品。大部分清潔用品,如洗滌劑、洗髮水、沐浴乳、肥皂等都含有石油的成分。

正因為它的用途太多了,所以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現代工業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和石油是分不開的!

說到這裡,就要問一問是誰最早發現它,使用它的呢?

這麼說吧,歷史不是一蹶而就的,這不是個一發生就立刻完善的事件。石油有著漫長的發現、開採、運用的過程。

早在古埃及、古巴比倫時期,就已經學會開採利用石油了,但那時更多是做為一種建築材料來用,還無法提取為燃料。

之後整個人類歷史上,無論東西方,都有使用石油的記錄。

“石油”這個中文詞語,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命名的。就是寫《夢溪筆談》的那個大佬,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醫藥經濟!

說回石油,人類正式提煉石油用於生活是在十九世紀初,加拿大的一位科學家從石油中提煉出煤油。

到了1859年8月27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叫埃德溫·德雷克的人開發的油井鑽出了石油,這被視為現代石油工業的開端。

1861年,誕生了世界上最一座煉油廠。

進入20世紀,石油注入工業,工業開始騰飛,從此石油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各國為此展開爭鬥!而很多擁有石油的貧困國度,一夜暴富!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問題是一部石油的發展史,可剛好,我最近在研讀這本歷史。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很多,石油史的專業可學到博士、博士後,窮盡人的一輩子也可能弄不透,可不是在這兒三言兩語講清楚的。

人類發現石油可久遠了,但發現石油的用途可是偶然發現的。石油是作為伴生物,也可以說是附產品而被人類發現並利用的。

石油最開始發現時,人們很討厭它,每個過程中石油的某些產品可能是廢物,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它的利用價值一直被深度挖掘,可能又成為價值很高的產品,直到吃幹榨盡,成為工業的血液。

long long ago,很久很久以前,石油作為採鹽的附產品出現的;開門六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在更長的時候就被人們所利用了。鹽工們對石油這個附產品十分的討厭,這種被稱作“巖油”的物質, 使鹽水變成墨綠色、難聞的氣味,必須將油水分離才能從中提取出鹽。許多地方還設計出了蓄水池,在池裡一直灌水,直到石油升至水面,然後任它流向小溪或地面。人們很快發現,這種操作非常危險,因為這些油很易燃。

當時的人深入研究這種和鹽水顏色不一樣的石油,意外發現這個東西是可以治病的,主要是用來塗抹於外面的膏藥,還可以治消化道的疾病以及支氣管炎 。當美國人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到獨立權後,一些有膽識的商人就接收了當地被黑油汙染的鹽井,成立了美國藥用石油公司,將黑油裝瓶出售,還將其命名為“美國油”,誇張的傳說可以治百病。其中一位叫基爾(這個基爾就是後面藥品廣告的主人,1848年至1853年間,吉爾的傳單上寫滿了有關巖油功效的證明,併到處發放。)的商人這樣描述道:“這是一種自然藥物,取自賓州阿勒尼格縣的一口井中,在地面之下四百英尺,可以治療風溼病、長期咳嗽、瘧疾、牙痛、雞眼、神經痛、痔瘡、泌尿疾病、消化不良和肝病等,療效神奇。”19世紀中葉前,石油毫無疑問是美國的重要藥品。什麼“美國油”、“塞內加油”、“美國醫用油”等等等等儘管都帶“油”字,但都是藥字號,以醫藥的名義出售。

如果一直作為藥,石油也太委屈了,它本該就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呀,但一直被埋沒,沒被人發現。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石油之美的人該粉墨登場了!

到了1854年,有一位達特茅斯學院的畢業生叫喬治·H.比斯爾,念念不忘母校教授的話:若把巖油作為照明油使用,其效果不亞於煤,甚至會更好。作為記者和教師在南方顛沛生活了十年,鬱郁不得志,整天入不敷出的日子還不如死馬當做活馬醫,到北方組建了一家名為“賓夕法尼亞巖油公司” ,開發這種油的商業開發價值。

世間流傳那個經久不衰的真理:成功是給那些時刻準備著的人的。賓夕法尼亞巖油公司是從一次偶然的經歷中獲得最早的鑽井採油靈感的。在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的日常瑣事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某一天(具體是哪一天,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反正是比斯爾抓耳撓腮的日子),比斯爾沿著百老匯大街步行,來到一家藥店的雨棚下小歇了一會。他看到櫥窗裡一個瓶子上貼有奇怪的商標,上面寫道,“基爾石油或巖油,以其治療奇效著稱,一種天然藥物,採自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縣地下400英尺的井裡”等,商標上附有一幅自流井的圖畫(這個基爾就是前面那個為了賣藥而四處亂髮廣告的基爾,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廣告法)。過去,有成千上萬的人看過這張商標,因為它出現在基爾的每一張傳單和海報上,但有人以如此“專注的目光”看著它,還是第一次。靈光一閃就好象蘋果正落到牛頓的頭上一樣巧,這張商標使比斯爾找到了解決批量提取石油的方法——深入石油儲藏的地下,然後把它抽出來。

整天停留在想法的世界不是比斯爾,說幹就幹,他首先找到了名叫埃德溫·L.德雷克的人,自稱德雷克“上校”。德雷克從未有過與石油貿易相關的經歷,唯一擁有的優勢就是創業的熱血與衝勁,一旦碰到感興趣的事情,就有很強的韌勁可以堅持下去。德雷克物色一名鑽井工,並在幾個月的試驗和無數次的事故後,正式開始鑽井。1859年8月下旬的一天,這口被稱為“Drake’s Folly”井出油了,滿滿的都是石油。翌日即開始抽油,總共抽出25桶石油。

當然整個過程是非常曲折的,名言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說得一點不假,德雷克準備挖井必備的工具、發動機和繩索,設計鑽井的方式,顧傭馬和馬車,抱定“縱使鑽井虐我千百遍,但我依然待它如初戀”,百轉千回,最終他成功了。過程的難度不是此文的重點,略去不表。

在德雷克的油井鑽成後,資本嗅到了利潤,蜂湧而至,第二口井、第三口井以致無數口油井都開採出來了,石油鑽井工業化的進程被徹底撬開了。

可參見我在”油氣話壇“寫的其它文章:

最早的天然氣管道是用竹子做的 東漢製鹽畫像展現出天然氣的風采

空地上60年來一直冒火,村民用它來煮水做飯 趣談天然氣的利用史

不會醫術的化學師,不是好的地質學家 趣談煤油的發明

一則藥品廣告啟發了靈感,開啟了石油鑽井工業化時代 趣談鑽井


油氣話壇


石油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的形成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那麼石油就是史前海洋生物和海藻屍體變化形成的。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有機物和淤泥混合,被埋在沉積岩下,在地下高溫和高壓作用下先轉化為蠟狀的油頁岩,然後退化成氣態和液態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上升至中空岩層中,慢慢彙集變化後成為石油。

1、古代石油歷史:

發現石油的歷史可以追蹤至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就開始採集天然瀝青了,人類用瀝青進行建築、防腐、粘合、裝飾等,古埃及人甚至能夠測算出油苗中滲透的石油數量,楔形文字也對死海沿岸採集石油進行了記載。

公元5世紀,在古代波斯地區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蘇薩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制的石油井,這應該算是發現的最早的石油井了。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攻打巴比倫時就使用了瀝青來火攻。

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的居民用原油和石灰混合製作火箭,攻擊敵人。阿塞拜疆巴庫地區的居民採集天然原油做燃料或治療駱駝身上的疾病。

古代波斯的石板記錄說明波斯上層人士用石油作為燃料和藥物。

中國的晉朝書《博物志》中詳細記載了作用、形狀與石油一樣的“石漆”,唐朝的《酉陽雜俎》和《元和郡縣誌》都對石油進行了詳載,但直到宋朝《夢溪筆談》才出現了“石油”一詞,並沿用至今。

公元762年新建的巴格達街道鋪了從附近開採的瀝青,9世紀阿塞拜疆油田就生產輕石油,13世紀馬可波羅描述巴庫的油田日產數百船石油。

2、現代石油歷史:

現代石油始於1864年,加拿大人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發明了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953年波蘭南部克羅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1846年巴庫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開採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煉油廠,所以巴庫是當時的石油產量最多的地區。

到1910年為止,又在加拿大、荷屬東印度、伊朗、秘魯、委內瑞拉、墨西哥等地發現了新的油田。

但直到1950年代中為止,煤炭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燃料。

今天90%的運輸能量要依靠石油,石油還是很多工業產品的原料。


今天的過去式


現在石油歷史開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就在波蘭南部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世界普及開來了。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它可以被用來做汽油,塑料,瀝青等很多東西,大多數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是遠古時期海洋和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石油,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它是可再生資源,是地球內部的碳演化而成,和生物沒關係。

古代石油歷史:

發現石油的歷史可以追蹤至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就開始採集天然瀝青了,人類用瀝青進行建築、防腐、粘合、裝飾等,古埃及人甚至能夠測算出油苗中滲透的石油數量,楔形文字也對死海沿岸採集石油進行了記載。

至於各式各樣的石油產品是怎麼研究出來的,一方面是化學家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許多偶然情況下發現的,這種偶然發現的東西在人類文明史上有很多並不稀奇。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早以前已開採利用石油。“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一食之間


學石油地質的小油瓶來回答一下

小油瓶認為,人類第一次發現石油這個問題是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從人類的記載和現存的遺蹟遺址中推斷。

瀝青是人類最早發現和利用的石油類衍生品

天然瀝青是石油滲出地表經過長期暴露和蒸發後的殘留物。

由於瀝青經過加熱有極強的粘性和流動性,最早古人用瀝青做建築材料。

歷史記載:

古印度人最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利用瀝青蓋過房子。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曾經使用瀝青進行雕刻,巴比倫人曾經用瀝青把磚粘合在一起使建築物能經得起大洪水的破壞。

石油以油氣苗的形式,被人類發現和利用

油氣苗是石油、天然氣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露頭。

由地下滲到地面的液態石油稱為油苗。

新疆克拉瑪依的黑油山就是典型的油苗露頭

歷史記載:

在公元前5世紀位於今伊朗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國首都附近,就曾出現手工挖掘的石油井。在巴勒斯坦的古墓牆壁上的象形文字中,曾記述了死海的石油開採。

公元前490年波斯人最早把石油用於攻打雅典城的戰爭中。

荷馬的名著《伊利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斷將火投上快船,那船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就是指燃燒的石油。

我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所著的《漢書 地理志》中有“高奴有洧水可”。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載,高奴縣(今陝西延長一帶)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直接取用。

至於宋代的沈括,則是最早給“石油”定名的,他對石油的性能、用途做了詳細研究,沈括不僅提出“石油 ”這一名稱,而且做出“石油之多,生於地中無窮”“此物後必大行於世”的驚人預言!

正在燃燒的油頁岩

天然氣若從河底、湖底等水中冒出就有氣泡出現,這就稱為氣苗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過重慶一個村落一片空地50多年一直冒火,這就是氣苗

燃燒的氣苗(天然氣大坑)

歷史記載:

有的氣苗伴隨著嗤嗤響聲,中國響水,沸水等地名就與此有關。

公元前5世紀至1世紀期間,在高加索山下、裡海沿岸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油氣苗,有的燃燒時間很長,引來拜火教信徒來朝拜。

綜上所述,古代人們對石油的用途主要以建築、軍事、民用為主

石油被提煉成煤油,當做燈油

現在石油歷史開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就在波蘭南部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世界普及開來了。

1861年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在19世紀,石油工業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

石油的分餾工藝使得石油有了更多的衍生品和更多的用途

到了20世紀,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由於汽油從原油中提煉非常簡單,只要達到一定的分餾溫度就可以了,而汽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石油一躍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能源。

石油除了能得到燃油外,再通過各種加工過程,能得到很多石油製品如塑料、瀝青、衣服、合成橡膠、製藥、食品、潤滑油、化妝品等等。


可以說是由於石油的分餾才有了這麼多的衍生品,也可以說是發明石油分餾方法的人研究出了石油的多種用途,那麼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歷史記載:

1823年,俄國的杜比寧三兄弟建立了世界第一座釜式蒸餾工廠煉製石油,這就是歷史記載的最早的煉油工藝。

1860年,美國的B.siliman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原油分餾裝置。

1913年,W.M.Burton首先在美國使用石油熱裂化生產汽油的工藝付諸工業化。


小油瓶侃歷史


石油是石油,瀝青是瀝青,天然氣是天然氣,別讓歐美教科書蒙了。

現在的石油鑽井架,雖是鐵架子,但仍沒脫離四川井鹽架子式,而熬井鹽或煮鹽四川用的是天然氣,打鹽井打出的可燃氣。查一下開發石油史,是不是歐州人入中國後才開始的,馬可波羅述出可燃的黑石頭於歐州是指的煤,地下流出油液是指石油。

更古的古中國人的地獄內是火,就是大地下有可燒燃的火由地下噴出,被古人看見了,火山更證實地深處是火的狀態。

中國由刮鹽.曬鹽.煮鹽.煮海取鹽,幾萬年了,所以常態而王史不敘記了。但誰控鹽可霸四方是帝王總要,比糧都重要的,所以秦國有鹽鐵論。

古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包括歐州,都用烤烹法,僅亞洲用煮,由是有蒸汽,可查一下蒸汽發動機,是不是歐州人入中國後,拿去活板拉桿方風箱後,才出現的。再查一下火藥手銃與弩入歐州後,才有火藥板機槍的。

再查一下是不是阿伯人的玻璃入歐州才知硅的,再查查是不是非洲人的電,再考證一下達芬奇各機械畫是不是元朝後突然湧現,這一切入歐州才成今天這樣的。

歐州的麵包與啤酒由仿埃及才有的,本歐州僅烤半熟的肉。

麥由埃及馴化,稻由中國馴化谷高梁大豆桑蠶麻等,土豆玉米棉花由印笫安印伽馴化。

歐洲神話的人馬族,是他們遠窺騎馬人不明白咋回事而入神話內的,找金羊毛就是找絲綢。

別再看與聽工業化後,才補寫的歐州史了。自己用各大陸板塊人發掘的物資為史,才是原本歐州人沒航海前的人類真歷史。

工業化後各項現代應用由歐州人發掘出,包恬煤石英石油及電等新形多種應用在內。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石油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的形成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那麼石油就是史前海洋生物和海藻屍體變化形成的。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有機物和淤泥混合,被埋在沉積岩下,在地下高溫和高壓作用下先轉化為蠟狀的油頁岩,然後退化成氣態和液態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上升至中空岩層中,慢慢彙集變化後成為石油。

古代石油歷史:

發現石油的歷史可以追蹤至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就開始採集天然瀝青了,人類用瀝青進行建築、防腐、粘合、裝飾等,古埃及人甚至能夠測算出油苗中滲透的石油數量,楔形文字也對死海沿岸採集石油進行了記載。

公元五世紀,波斯帝國就有手工挖井的記錄,荷馬著作《伊利亞特》的書中有描述,特洛伊人,把火頭到船上,燃燒起難以撲滅的火焰,這個說的就是石油,阿塞拜疆人還把石油當做治療駱駝皮膚病的良藥,中世紀以來,石油更成為部分國家的萬能藥,到了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人開始使用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油做照明。至於各式各樣的石油產品是怎麼研究出來的,一方面是化學家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許多偶然情況下發現的,這種偶然發現的東西在人類文明史上有很多並不稀奇。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早以前已開採利用石油。“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它可以被用來做汽油,塑料,瀝青等很多東西,大多數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是遠古時期海洋和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石油,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它是可再生資源,是地球內部的碳演化而成,和生物沒關係。



關於事由是何時發現,只能通過文字記載來判斷,一般情況下石油發現的時間肯定要早於被記載的時間。四大文明古國都有關於石油的記載,我國北宋的科學家沈括第一次使用了石油這個名字,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公元五世紀,波斯帝國就有手工挖井的記錄,荷馬著作《伊利亞特》的書中有描述,特洛伊人,把火頭到船上,燃燒起難以撲滅的火焰,這個說的就是石油,阿塞拜疆人還把石油當做治療駱駝皮膚病的良藥,中世紀以來,石油更成為部分國家的萬能藥,到了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人開始使用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油做照明。



從19世紀開始,因為內燃機的發明,對石油的依賴也越來越大,比如汽車,飛機,船隻的數量劇增,戰爭用的坦克,裝甲車也都需要,石油產品的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

到了二十世紀有機合成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石油天然氣的應用範圍,石油就成為人類社會中極其重要的動力資源和化工原料,通過加工處理,煉製出不同的產品,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經濟價值。



至於各式各樣的石油產品是怎麼研究出來的,一方面是化學家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許多偶然情況下發現的,這種偶然發現的東西在人類文明史上有很多並不稀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