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疫情面前網絡輿情控制值得反思

大疫來臨因為自我隔離原因,第一次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網絡輿情,按常理,每個人通過某些自己喜歡的平臺接收資訊信息,滿足個人對外部世界認知,是公眾適應社會、滿足生存的剛需。但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自媒體、博客、朋友圈等等信息媒體提供給公眾的資訊繁雜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之痛。信息真偽、平臺品質、博主素質、政府公信、鍵俠客柔情都將是公眾接受能力與之博弈的領域。社會控制必須要走到輿情控制前臺。

疫情之下,網絡輿情鋪天蓋地,疫情通報、百姓民生、應對措施、輿情監管、人生百態、應有盡有,今天的公告、明天的反駁、後天的闢謠、未來的展望窮盡至極,公眾應接不暇,難以分辨,羞辯真偽,令公眾無法取捨。

信息發達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但信息淪為閒言碎語、馬桶伴侶、害人手段是社會進步的悲哀。哪怕是官方公告也時而模稜兩可,時而不切實際,時而真假難辨,時而羞澀難懂,甚至被人利用還堂而皇之。

更讓人費解的是信息傳遞存在官方媒體、非官方媒體兩種傳播途徑之分。體制內的人非官方媒體信息不信、不用、不傳,體制外的人發佈官方媒體信息又不通、不暢、不敢。而公眾卻被動接受著兩種信源,難辨真偽,造成易傳、易怒、易駁,情緒交織,輿情氾濫,信息接受讓人頭暈腦脹,無所適從。

當下社會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的,這需要公眾有相當的認知能力才能面對繁雜的輿情,做出正確的輿情研判。體制內外的差異也決定認知的迥異,相對矛盾決定了輿情的反覆,階層的不同也會導致輿情走向兩個極端。

正如疫情之下的信息傳遞,一方面政府踐行了公民知情權的權利,另一方面社會也對政府行使了公民應有監督的權利,相得益彰。但因為信源的廣泛,信源的複雜,責任感參差不齊,導致信源發佈的消息品質差異太大,有的成水軍謀利,有的蹭熱度吸粉,有的喪失倫理攻擊,有的製造是非擾亂社會,甚至有被不法分子利用巧妙手段規避監管發佈不實信息,造謠傳謠,成為社會公害。

政治正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是社會對國家、組織、公眾等一切思想意識,行為作為的標準,必須要深度解讀,需要所有社會人及組織無條件的遵從,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做得到這一點,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須要做到這一點。

面對當前重大疫情,我們每個人在輿情面前都應該針對自己和所屬的組織進行自省、糾錯、反思,這樣才謂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