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課堂管理」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如何設計測驗,以及如何使用測驗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測和矯正。

檢測的目的是什麼

關於檢測,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麼。

檢測主要通過階段性的測驗來進行。測驗通常被用來監督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測驗的目的,應該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或領會了課程的既定目標。而現實中,很多老師曲解了測驗的目的。

有的老師為了向家長彙報學生的成績,或者給班裡的學生排名次而進行測驗。

在家長會上,教師有責任向家長報告學生的成績信息。但這並不是測驗的目的和理由。所以,你應該在平時就注意收集學生的作業情況,確保有充分的信息與家長交流溝通;而不能為了向家長彙報成績,而隨意地安排一次測驗。

測驗的目的也不在於排出名次,或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測驗是要幫助你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他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地完善。

除此之外,也有人把測驗用來證明教師講了多少內容。

這也是不對的,不能簡單地因為“已經講了足夠的內容”而進行測驗。決定何時測驗的,應該是你在開學初就規劃好的教學進度,而不是已經講過的教學內容的數量。

還有一種是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用測驗來填充一節課。

有的老師由於備課不充分,導致某節課沒有什麼具體的學習內容,於是就臨時找一套練習或卷子讓學生在課上完成。學生事先沒有得到通知,也沒有經過複習,這樣的測驗,效果可想而知。

總之,測驗不是為了教師,而是為了學生;測驗的目的不是根據分數給學生排名,而是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課堂管理」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

如何出試題

明確了測試的目的之後,你就要知道如何出試題。需要把握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出題的時機。

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必須進行測驗,但你要注意:

測驗題必須在開始教學時就編制好,並且與目標同時完成。在前面的課中,我強調過,目標必須在一個單元或一節課開始前就寫好,並且在每節課開始時就告知學生。因為它能讓教師清楚該教什麼,讓學生明白該學什麼。同時,課程目標還向學生明確了評價的依據,而測驗就是針對這些目標擬定的。

如果不能正確地制定學習目標,那麼測驗就無法有效地測量學習效果,也不能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

測驗應該在學生完成學習之後再進行。你不能用測驗來決定目標,而應該是由目標來決定測驗內容。所以只有在教學過程結束後,才能用測驗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二個要點是出題的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每個問題都必須同某個目標相對應。這樣一來,出試題就變得很容易了。你需要做的,就是針對每個目標編寫一組試題。記住:作業和測驗需要同時準備,因為它們相互關聯。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測驗,都必須同課程目標相匹配。

基於目標的出題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1步,弄清楚本節課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編寫試題的基礎。

第2步,針對這節課每一個目標,出一組測驗題。你不能只出一道試題,因為只有一道題的話,如果學生答對了,你也沒法判斷他是偶然蒙對了答案,還是真的掌握了知識、達到了目標。

第3步,除了書面測試,你也可以採用其他形式的檢測,比如口頭回答問題,或者要求學生完成一件作品。這些方式都可以用來檢測學生的技能。

當你已經為這節課的每個目標,都編制好了一組試題,你就完成了出題的任務。

第三個要點是出題的形式。

在剛才提及的出題過程中,經過三個步驟,我們可以編制出來的測驗,被稱為標準參照測驗,而大部分教師編制的是常模參照測驗。這兩種測驗的主要不同在於:

常模參照測驗,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彙編一套試卷,它的出題方向是“我講了什麼就考什麼”,測驗結束後,學生被按照分數劃分出等級,成為成績分佈曲線上的一個點。常模參照測驗通常用於確定排名,比如在班級中的名次、學校擇優錄取時的名單,以及在一個團體中的排名等。

標準參照測驗,則要求每道試題的編制,都要基於事先明確的課程目標。也就是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掌握到什麼程度。由於學生和你一樣,很清楚他自己應該達到的標準,因此在標準參照測驗中,學生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他要藉助測驗來判斷自己達到標準的程度。

當你要為班級中的孩子排名時,可以採用常模參照測驗。但是,教學的目的並不是排名,而是促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成,因此,標準參照測驗必不可少。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測驗方式。

面對測試結束後的結果,你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呢?

「課堂管理」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

測試結果的使用

你可以把標準參照測驗當作診斷工具來使用,它能讓你瞭解學生是否需要幫助。如果發現了問題卻不進行矯正和補習,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變得更糟。

假如經過學習,很多學生仍然只掌握了10%—20%的內容,原因肯定是教學沒有成效。這樣的教師在整個學期都敷衍了事,草草講解、匆匆測驗,目的只是為了在成績冊中留個分數。測試一結束,教師馬上就開始下一章,對那些還沒有完全掌握上一章內容的學生,毫不關心。

那麼,一個高效能的教師應該怎麼做呢?只要在測試中發現某個學生對問題還沒有落實,他會立即採取矯正和補救的行動。

具體怎麼做呢?

這就涉及兩個概念。根據開展標準參照測驗的時間不同,測驗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也就是:練習性測驗和總結性考試。

練習性測驗,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圍繞目標,隨時進行。這些測驗不一定都要打分,因為它們的目的,就是讓你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補救措施,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總結性考試,則在一個單元結束後進行,你可以在考試後給學生打分。總結性考試的目的,是幫助你全面瞭解學生對內容的掌握情況。

要是通過總結性考試,發現學生沒有達到某個學習目標,就需要進行矯正性活動。矯正性活動不同於之前的學習活動,你需要換一種方式,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學習目標。矯正性活動結束後,應該再進行一次練習性測驗或總結性考試,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這些測驗針對的目標,也應該與之前的測驗保持一致,只是題目要有所不同。

一些教育界的權威人士包括布魯姆,認為要反覆進行測試,直到學生掌握為止。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測驗兩次就足夠了,因為課堂內容是螺旋式展開的,在接下來的學年中,學生會再次接觸到先前學過的內容。這些說法各執一詞,究竟如何測試?需要你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和學習的內容來決定。

教學過程中,通常會不斷地進行練習性測驗,再通過矯正的方法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況。其實這種方法並非教育界所獨有,比如,醫生對病人進行抽血化驗,根據結果開出處方,一段時間後再重複這一過程,直到病人痊癒;再比如,棒球運動員通過錄像觀看自己的擊球,校正動作,然後再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擊球的成功率得以提高。

和這些職業一樣,高效能教師也會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測驗和糾正,因為他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學習內容。

我們可以通過測驗和補習,使學生對某節課的掌握程度達到80%至90%。如果每節課都能堅持這樣做,那經過10課或10個單元的學習之後,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掌握率,都能達到80%到90%。取得這樣的學習效果,學生一定能收穫到成功和喜悅。而這時候,你要做的只是鼓勵學生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課堂管理」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

好,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總結一下:首先,你要明確測驗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或領會了課程的既定目標;其次,編制一份測驗要注意三個要點,也就是出題的時機、出題的原則和出題的形式;最後,要使用標準參照測驗的結果,有效地矯正或補救,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課堂管理」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

愛上學習教師在線培訓即將開課,【零風險,免費用,無需加盟】

如果你是大學生、託管老師、輔導老師、學科老師、對語文有興趣者、請發我私信,我帶你進群(ps頭條不允許廣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