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物極必反,萬事的運行法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物極必反,萬事的運行法則

這是偉大的一章,雖然只有二十一個字,卻是老子所悟“天道”的核心規律。在前面章節中舉例論證的推論結果也呈現了這個哲學規律,並且多次在推論中運用這個規律去證明事物的法則、走向。

反向去作用於事物,才是道的作用方向,去弱化事物的正向發展才是道的用處。這樣說比較抽象,我們來慢慢分析。一個事物的存在,它只有向強與弱兩個方向去發展,如果是向弱的方向發展,最後這個事物弱到沒有,就消亡了。它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在中間不動,如果向強的方向發展,也不可以無限制地強下去,物極必反,就會呈現出它發展目標的反向結果。如果事物的進化發展可以無限進行下去,永遠沒有打住的那一時刻,那這個事物就無法得到平衡。一直在無限發展的途中,這個事物就不會存在於世,就不是宇宙間的事物了,就如宇宙的擴大,也不會無限制地擴展下去,最終也必將收縮回來,結束其存在。

現實中存在的事或物,都已經處在某種層級的平衡穩定中了,說明有一種反向力量在作用於事物,才使事物處在平衡中,保證了事物不會處於永恆的單向發展中,這個反向力量就是它的陰性力量,也就是存在於其身中“道”的力量。比如,我們立足於地球“大小”這個概念之上,我們以地球本身為參照物,從地球任何一個方向筆直出發,一定會從反方向回來,如果永遠回不來,就說明地球無窮大,地球就處在不平衡中,就不應當存在,但事實是地球存在著,且處於穩定中。在物質的世界裡沒有無窮的概念,按道的原理,走到最後,就必然出現在開始的原點處,所以就可以斷定是一定能從反面回來的。在宇宙中,一切可發展的事物、概念、現象等,它們正向發展到極限,就必然呈現反向的結果。這個就是“物極必反”的哲學原理。所有的事物發展規律都必須呈現這個哲學原則,比如樂極生悲、大智若愚、大道無形,等等。

物極必反,萬事的運行法則

弱者道之用,從道的效用看起來就是能起到弱化、消亡事物正向發展的力量,這樣才不至於使事物的正向力量失去控制。並且道在弱化事物的時候,我們是感受不到的,來得很隱蔽、很微弱。這是因為,道的反作用隱於正向作用之中,它雖會影響我們的結果,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作用。佛教人士可能是過於悲觀地看到了上天的這種“天意”:上天一直在消亡我們現實中的一切存在及存在的意義,佛教界的觀點認為,我們存在的一切都將是一個短暫的幻影,沒有什麼意義,為它作為就更是“妄想”,所以佛教就採取了“不為”的方式。其實“不為”也是某種形式的“妄為”。但老子還是認為,人生就算短暫,這也是天道的必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點在第一章中也有說明。宇宙中的萬物是由宇宙中的基礎物質即“原質”衍生而來的,“原質”是從宇宙大爆炸前的“無”中而來,“無”即是高溫的能量奇點。奇點大爆炸後就生成了物質的原質,原質就是最小的物質,就已經處於“有”的狀態,原質聚集後生成星球、天地,天地又生萬物,形成了我們當下存在的宇宙狀態。所以,天下萬物就是“有”的體現,“有”從“無”中來,“無”就是玄之又玄的事了。

物極必反,萬事的運行法則

老子的思想是非常講究創新的,創新的核心原則就是“否定之否定”,我們想對一件事件進行創新,就要對這件事進行全面的分析把握,能否找到新技術來替代。比如,人的行走,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最原始的行走,只能靠自己的雙腳,古人沒有其它技術的可能,只能考慮能否利用動物們的腳來替代自己的雙腳,所以就訓練出馬或牛來騎行,問題又來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騎馬,能否有替代馬背的出現?就造出了馬車,而古代的馬車是木質的輪轂,非常顛簸,坐起來很不舒服,能否不用木質輪轂,這一等就是幾千年,直到橡膠技術的出現,在米其林的創新下,充氣輪轂才替代了木質輪轂,這樣的輪轂車,彈性也好,摩擦力也小了,車還跑得快。永遠都有新問題,馬車能有多快呢?能有更快的動力之源嗎?所以更快的機動車就替代了馬拉車,但在地上行走的汽車還是不夠快,能否離開地面前行呢?所以飛機就出現了,任何事情都有極限,速度也是如此,不能指望速度這一項的創新,人類就又進行了更為高處的否定,人為什麼要出行呢?出行是為了解決溝通的問題,那能否用其它技術進行替代親臨現場?所以就出現了電話、視頻電話,將來一定會出現3D現場模擬電話。當前我國正在開展“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但感覺創新沒有理論基礎,有點亂象叢生,試錯成本極高,這值得擔心。如果要把這章展開來講透,需要太多篇幅,為此,在我的另外一部正在創造的新作《創業創新的邏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萬物都有規律,創新也有規律,只有把握好了規律,創新才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