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引言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

六王畢,四海一”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使其滿足,便將“三皇”、“五帝”合二為一,創造出“皇帝”這一特有稱號,自號“始皇帝”。此外,秦始皇還別出心裁的將“朕”這個字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自那以後,我國的封建王朝秉承秦制,皇帝都將“朕”作為自己的專屬代稱,一直到清朝結束。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


熟知歷史的讀者可能知道,在春秋戰國乃至整個先秦時期, 共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即“餘”、“朕”、“我”、“吾”、“臺”、“卬”。東漢著名的文學家蔡邕就曾指出: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由此可知在先秦時期人人可自稱“朕” 。那麼在先秦時期有那麼多第一人稱代詞,緣何秦始皇就相中了“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呢?

“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最早見於甲骨文上的記錄。在此之後,《爾雅》和《說文》皆記載“朕,我也”。《爾雅義疏》則雲:“朕為通稱,上下所同”。《馬氏文通讀本》則表示:“朕亦發語者自稱也,書經之用”。在先秦時期,“朕”不僅僅作為口語,還常常出現在諸子百家的經典中作為書面語使用。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六個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


例如,《莊子·在宥》中就連續多次出現這個朕字: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朕又何知!”雲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在屈原的《離騷》中可見“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時之不當”等語句。選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絕不是秦始皇一時的心血來潮,必然是經過其深思熟慮的考量。

首先,相比於“餘”、“我”、“吾”等起源最早、最廣泛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朕”自戰國末期起便已不再作為口語使用,僅見於書面語。鑑於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蔡邕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從《尚書》和《左傳》中我們不難發現,將“朕”作為自稱的人,不是九五至尊、位高權重的帝王將相,就是萬人服膺、威震四方的部族首領。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例如《尚書》記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

周武王在盟津大會諸侯時,曾說“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滅商之後,“典聽朕誥,汝乃以殷民世享”。《左傳》還記載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封賞諸侯時經常說“往踐乃職,無逆朕命”、“敬之哉,無廢朕命”。由此可知,雖然“朕”在先秦時期無論尊卑貴賤,人人皆可使用,但是其更得當權者的青睞,而流傳甚廣的“餘”、“我”、“吾”則更得士農工商的青睞。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尚書


秦朝取代周朝之後,秦始皇也取代了周天子成了新的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的延續了周天子的自稱。與前朝不同的是,秦始皇將“朕”作為自己的專屬代稱,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將“朕”作為自稱。而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的作品《先秦史》中表示古語“朕”是一個象形字,將其拆開便是“舟”和“灷”,其本義為舟中火種。

上古時期的百姓通常臨水而居,舟就成了捕漁出行的必備物品,是財富、地位的象徵。而火種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長所保存,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久而久之“朕”的本義就從舟中之火引申為財富與權力。所以此後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周天子乃至是秦始皇,都以“朕”作為自稱,意為天下共主、富有天下。只不過秦始皇作了制度上的規定,將“朕”作為皇帝的專用。此種說法雖然只是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個人看法,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先秦時期的朕字


結語

幾乎每一位君主在建立王朝後,或多或少的會承襲前代留下的文化、經濟乃至政治,秦始皇也不例外,就比如其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一樣。“朕”不但有深刻的歷史淵源,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權力象徵。雖然秦始皇“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願望落空,但其所創造的“皇帝”這一稱號,以及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卻貫穿了此後我國封建王朝的始終。

參考文獻

呂思勉,《先秦史》,友誼出版社,2009年

許慎,《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諸子,《尚書》,中華書局,1994年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