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愛就是穿越不幸

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有一次提起安徒生,她說:“和很多人一樣,安徒生寫這個世界如何殘酷,人的命運苦痛不堪;和很多人不一樣,他寫給孩子看。”在這些殘酷和苦痛不堪中,就有小美人魚的身影。和很多人一樣,安徒生寫美人魚和人類的相遇;和很多人不一樣,他讓美人魚從謎一樣的海水中走出來,走向大地和天空。

在《海的女兒》之前,安徒生曾經寫過一個關於人魚的詩劇《安妮特和人魚男子》,改編自一個流傳於歐洲許多地方的古老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安妮特的婦女遇見一個人魚男子,並隨他一起來到海底,幸福地生活了八年,生了七個孩子。有一天,她正在哄最小的孩子入睡,聽到地面上傳來教堂的鐘聲,思鄉之心難以收拾,她便離開了丈夫和孩子,回到人間。她仍渴望重返深海,最後死在通往大海的岩石中間。

即便在今天看來,這個劇作也是失敗的,雖然安徒生對此傾注了大量心血。造成失敗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年輕的安徒生此時還沒有從古希臘以來的海妖故事傳統中找到獨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在荷馬和柏拉圖的著作中,海妖意味著絕對的美和知識,她們幫助凡人走進永恆美的國度,代價則是死亡;在中世紀,海妖則更多意味著財富和肉慾的誘惑,同樣是致人死命的;而到了文藝復興之後,無論是但丁、彼特拉克,還是海涅的《洛蕾萊》,以及富凱的《烏迪娜》,海妖的形象雖然已經健康清新不少,有時也會化身為繆斯,但總之,海中生物和大海,依舊代表著對人類來說最致命的誘惑,這也是過往海妖敘事傳統的基本主題。


愛就是穿越不幸

《安妮特和人魚男子》沒有從這個基本主題中擺脫出來,但幾年之後,二十九歲的安徒生從芭蕾舞演員、歌唱家以及詩人的迷夢中醒來,開始為孩子們撰寫童話,當他試著用小孩子的眼光重新審視人魚的傳說時,一切都變了。

小美人魚故事的主題不再是誘惑與死亡,而是愛和永恆。對小美人魚而言,愛意味著雙重的幸福或者雙重的不幸:獲得愛,同時就可以擁有不滅的靈魂;而失去愛,同時也意味著立刻化作泡沫。但究竟什麼是愛?愛僅僅是如索取金蘋果般索取的一份承諾嗎?不,那樣的愛同誘惑並無兩樣。

在那個十五歲的貞潔又柔弱的小女孩眼裡,愛是每天遊很遠的路去看一個人,愛是行走於尖刃;愛是有勇氣放棄最美好的自己,是忽然就不會說話了;愛是將鋒利的匕首扔進大海,等待毀滅的那一刻。

對安徒生而言,愛就是穿越不幸,是一種純然屬於自己的行動。小美人魚最後被天空的女兒接走,所謂不滅的靈魂抑或永恆,可以依靠高於自身的外在力量(對於人魚就是人類,對於人類就是上帝)來獲得,這是神學;但同時也可以通過自身愛的行為來爭取,這才是哲學,而這正是小美人魚超越之前所有海中生物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晚年的安徒生才能那樣自信地講到,小美人魚純粹出自他的創造。

好些年前,曾經有一個女孩子非常迷戀小美人魚的故事,並輕輕地講給我聽。她對我說,希望有一天,可以一起去哥本哈根並肩看小美人魚。很多年過去了,我沒有再見過她。直到有一天,哥本哈根的那尊小美人魚雕塑來到我居住的城市,讓我恍然,當年那個女孩,在去愛的那一刻,是多麼勇敢。

(原 本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竭盡全力的輕盈》一書,王 青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