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天更藍 水更清 土更淨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治理顯成效——2019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整治報告

2019年是雄安新區從以規劃為中心向以建設為中心的轉換之年,徵遷安置工作如火如荼,工程建設陸續展開,一幅未來之城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與此同時,雄安新區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的的建設理念,加大新區生態環境整治力度,讓新區百姓在天藍、水清、土淨中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2019年,白洋淀南劉莊斷面水質由劣Ⅴ類好轉至Ⅴ類,湖心區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雄安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9.68%;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3.23%;新區三縣優良天數平均197天,佔比54.0%。

堅持系統施治,推動白洋淀水質持續改善。2019年,雄安新區積極探索研究白洋淀治理路徑,以截汙、控源、清淤、補水為主要措施,制定了《河北雄安新區碧水保衛戰行動計劃(2019-2020年)》、《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實施方案(2018-2022)》和《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實施方案(2019年)》3個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單位和時間節點,強調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為雄安新區白洋淀綜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礎上,雄安新區加快實施唐河汙水庫汙染治理與修復、白洋淀澱區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上游入澱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白洋淀澱外環境綜合治理、生態補水配套工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程6大類45個白洋淀治理工程項目。截至2019年底,已完工20個,在建21個,準備開工4個。此外,白洋淀78個村農村汙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項目於12月底前全部完成,實現汙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出水水質達到Ⅳ類水標準,開創了農村汙染治理先河,打造了農村汙染治理“樣板工程”。

為了加強內源汙染治理及外源汙染防控,雄安新區開展清淤試點、河流河道綜合治理、入澱河口生態溼地淨化工程、納汙坑塘治理、涉水企業監管等工作。截至2019年底,雄安新區強化85家涉水企業達標監管,清理水產養殖及設施741處,整治農家樂餐飲133家,新建和改造生活碼頭58個。此外,新區加快推進白洋淀水環境智慧監測監控體系項目,完成室內監測能力建設,加密佈設監測點位60個,嚴密監控102個排汙口和白洋淀入澱入河水質狀況,紮紮實實推動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落地見效,加快恢復“華北之腎”功能,為構建“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奠定基礎。

突出治本攻堅,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這一年,雄安新區制定了“1+7”工作方案,完成30個小型鄉鎮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國標六參數全覆蓋,並突出抓好鍋爐改造提升、揮發性有機物、“散亂汙”企業、揚塵汙染、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秸稈禁燒等7個治理重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在企業監管方面,新區內93家重點企業安裝230餘套超標報警裝置,工業鍋爐全部取締,並改造燃氣鍋爐510臺,進一步提升揮發性有機物科技監管水平,優化了能源結構。此外,雄安新區還創新科技加監管機制,整合優化移動執法APP、動態數據庫、在線監測數據等信息資源,建立雄安環境執法指揮調度系統。截至12月31日,新區移動執法系統共檢查企業10544家次,發現問題681個。

在車輛尾氣監控方面,雄安新區在全國率先完成移動源低排放控制區劃定,在全省率先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查編碼全覆蓋,還在三縣建立機動車綜合檢查站,對車輛進行尾氣排放監控。截至2019年底,新區共檢測機動車17323輛,處罰1137輛,勸返30多輛;完成1573輛重型柴油車遠程在線監控系統安。此外,白洋淀20條52座燃油船燃氣化改造完成,並通過驗收達到航行條件。

秸稈及垃圾禁燒工作也是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改善的重點工作之一。截至2019年底,新區三縣33個鄉鎮佈設99套監控攝像頭,印發秸稈(垃圾)禁燒考核獎懲辦法,對10個鄉鎮進行約談,獎懲資金達45萬元,立案處罰5起,行政拘留2人,誡勉談話2人,黨內警告1人,政務警告1人,通報批評7人,批評教育29人,形成了強有力的震懾作用。

強化風險防控,開展土壤汙染防治和“無廢城市”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了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全流程土壤詳查工作,率先開展土壤汙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率先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在土壤汙染防治和“無廢城市”建設方面,雄安新區2019年收穫滿滿。

這一年,雄安新區編制完成《雄安新區土壤汙染防治評估考核辦法(試行)》《河北雄安新區淨土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河北雄安新區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程序》《雄安新區土壤汙染治理修復與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了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完成38家重金屬減排項目核算,制定了減排計劃和汙染防控工作方案;組織開展了19家土壤重點監管企業自行監測工作,完成了重點監管企業周邊土壤監測工作;積極謀劃涉鎘企業排查項目、土壤環境大數據監測平臺項目等11個土壤汙染防治項目入庫工作。

這一年,《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順利通過評審,並以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為試點,全面開展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資源回收、末端利用的“無廢社區”模式。此外,雄安新區還努力提升固(危)廢管理和輻射監管能力,加強1543家固廢產生企業、1513家醫療機構、334家危險廢物產生企業、4家危險廢物經營企業、11家涉重金屬企業監管,45165.31噸一般固體廢物全部做到資源化利用,412.54噸醫療廢物全部按規定由有資質的醫療廢物處置公司處理,6585.73噸危險廢物全部按要求轉移至有資質第三方資源化利用。

堅決走群眾路線,共同打造優美生活環境。自2018年雄安新區啟動“走遍雄安”活動以來,新區廣大幹部群眾生態環境意識顯著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明顯增強。2019年是“走遍雄安”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提升年,新區幹部群眾繼續為打造雄安新區優美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淨生態美麗家園的目標而努力。兩年來,活動共出動人員14萬餘人次,查看點位18.4萬餘個次,發現並整改問題20548個,基本解決了過去垃圾和秸稈隨意焚燒、垃圾汙水隨意傾倒等問題。

為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環境治理問題,雄安新區舉行了“萬名環保幹部進萬企、助力提升環境治理水平”活動。活動中,共幫扶包聯企業212家,出動人員1126人次,解決環境問題63個,查找環境違法隱患問題127個,發放環境違法問題隱患提示函323餘份,幫助企業解決了一些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實際困難。

在環境執法中,雄安新區充分發揮群眾作用,利用12306熱線接收群眾環境舉報案件。2019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共接收各類環境信訪舉報案件395件,對雄安新區環境執法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時,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將在環境執法中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以及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做法通過《白洋淀區域生態治理“紅黑榜”》進行公開發布,既對環境違法行為和責任人以極大震懾,又提升了群眾環保意識,社會反響強烈。目前,《白洋淀區域生態治理“紅黑榜”》已發佈52期,累計閱讀量超過100餘萬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