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驚蟄,古稱“啟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過後,萬物才真正從冬天甦醒過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驚蟄

[元]吳澄

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桃始華【《呂氏春秋》作桃李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慄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驚蟄三候

古時將驚蟄分為三候

你知道分別是哪三候嗎?

一候桃始華

桃花已紅,如霞似錦

二候倉庚(黃鸝)鳴

滿地落紅花不掃

黃鸝枝上語綿蠻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三候鷹化為鳩

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鷹的蹤跡

只能聽見斑鳩在鳴叫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遊大林寺序》可參考:“餘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鬱、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yíng]金,喻指財富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籝,意思是箱籠一類的竹器。

簳[ gǎn ]

1.箭桿。

2.小竹,可做箭桿。

宋徽宗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

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概述圖片為《宋徽宗坐像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薔薇[qiáng wēi]

薔薇(學名:Rosa sp.):是薔薇屬部分植物的通稱,主要指蔓藤薔薇的變種及園藝品種。大多是一類藤狀爬籬笆的小花,是原產於中國的落葉灌木,變異性強。莖刺較大且一般有鉤,每節大致有3、4個;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為5-9片,葉緣有齒,葉片平展但有柔毛。花常是6-7朵族生,為圓錐狀傘房花序,生於枝條頂部,花徑約3釐米,每年只開一次。薔薇花花盤環繞萼筒口部,有白色、黃色等多種顏色。花謝後萼片萼片會脫落;果實為圓球體。

耐寒,有野生和眾多園藝品種,可用壓條或嫁接法繁殖。薔薇可以藥用,由其製成的薔薇花粥有良好的營養價值。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山區等地區。

另外,驚蟄三候還有代表的花信

“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驚蟄:讀詩詞、賞花、賞書法、懂得保護野生動物

“北陂杏花” 陂讀音為:bēi,是池塘的意思。

鑑賞

這首詩一二句寫出了北陂杏花的嬌媚之美,後兩句表現了杏花高潔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於物,體現出王安石剛強耿介的個性和孤芳自賞的人生追求。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後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這兩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說“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花影妖嬈各佔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裡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豔、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雲:‘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這兩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託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

“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麼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麼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汙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於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句,用“絕勝”作呼應,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於曲折變化。這樣佈局,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