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少些挑剔,多些包容!基層工作者有太多艱辛,需要您的理解

近日,武漢社區工作人員被一句“謝謝”弄哭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的主人公,武漢市江漢區民意街多聞社區書記田霖,面對居民的各種需求一直在回答“好的好的”,而當聽到一句真誠的“謝謝”時,他忍不住哭了出來。

為一句謝謝而哽咽的田書記是無數社區工作者的縮影。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疫情發生以來,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聞令而動、衝鋒在前,在條件簡陋的臨時檢查點中、在頂風冒雪走村入戶的路途中、在買菜送藥報送材料的工作中,處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身處疫情中的基層社區,工作強度大、風險高,有的社區書記一天得接打上百通電話,有的網格員將藥袋掛滿一身,有為社區運送物資的民警一天要運一百多份物資,把防護服穿成了“記事本”。

在疫情中,有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個社區工作者守護著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群眾。社區工作者是守門員、配菜員、心理輔導師、維修工……往往一人身兼數職,每天面臨的感染風險遠超普通民眾,超負荷工作更是常態。

可這些為大家日夜奔波的人們,卻還經常面臨居民的不理解和不配合。田書記為一句謝謝而哽咽,其“低淚點”的背後,是因為像這樣的理解太少而責難太多。

在疫情中,社區工作者身上的擔子很沉,任務很艱鉅。一方面,抗疫相關各項政策的具體執行需要他們去完成,另一方面,居民的生活供給和各類需求需要他們去保障。在人們無法出門的日子裡,是社區工作者維繫著千家萬戶的生活。要問他們對自己職責的看法,或許武漢龍燈社區書記陳鈴的話有一定代表性,“我是社區工作者,我又是個書記,我是必須要上前的。必須要有承擔,這就是我的使命。”

疫情之下,他們在使命感和責任感中衝鋒在前,他們是戰士。但是,別忘了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家人朋友,也有疲憊睏乏,也有內心脆弱。他們中的一些人永遠倒在了自己的崗位上。截至2月20日,全國已有33位城鄉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期因公殉職。

少些挑剔,多些包容!基層工作者有太多艱辛,需要您的理解

身處疫情之中,工作千頭萬緒,困難接連不斷,大家難免惶恐不安,情緒激動,有需求和困難可以多溝通,但社區工作者不是任何人的出氣筒。我們應當對他們的工作少些責難,多些認可;少些挑剔,多些包容;少些“站在一邊說”,多些“大家一起幹”。他們值得您的一句“謝謝”、一句“辛苦了”,太值得了!

3月2日,中央提出,要關心關愛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各地要通過給予適當工作補助、落實待遇、改善防護條件、安排輪休等,關心關愛防控一線社區工作者。力戒形式主義,制止多頭重複向基層派任務、要表格;3月3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全面落實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關心關愛措施的通知》,就關心關愛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提出八方面措施。

各級政府要及時將中央政策落實到位,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為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撐腰,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

基辛格在《論中國》裡寫道,“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社區工作者和其他一線人員一樣都是這場戰“疫”中最勇敢的人,是他們的忘我付出保護了疫情中的國人,也給予了大家更多希望和信心。我們要珍惜這份勇敢,保護好這些勇敢的人,讓他們在負重前行時不寒心,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