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一次命中註定的機緣,我與秦州西南之南的楊家寺有了幾次美好的邂逅。那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好在這裡有我親人的足跡與先輩的身影,把我初來的孤寂驅趕到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之前,我的腦海中沒有楊家寺的任何信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地方,我的字典裡,從沒有出現過這個名詞的,當然就更不知道她的所在了。要不是家人的講述和這個註定的機緣,我可能這一生也不會知道父母竟然和這裡有聯繫。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去楊家寺之前,我搜索了網上關於這個鄉鎮的信息,卻很是缺失,惟有政府網站上的一個類似於簡介之類的文字,使我大概知道了她的所在——天水市秦州西南一個比較偏僻的鄉鎮——地處秦嶺山脈深處,群山環抱,為長江流域。峁水河發源於這裡,成為紅河水庫的主要來源,流入長江。這就是我對楊家寺最初的印象。偶然的一天,和師院歷史系教授談到楊家寺,從他的口中我知道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這裡曾是秦文公西陲宮所在、先秦故園。這使我有了更大的興趣深入瞭解她的歷史風貌。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楊家寺,三千年的古鎮,古西縣、始昌縣、楊廉縣置所,一個流傳了三千多年的地方。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西縣城,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謂西犬丘也,非子始都此,後莊公復居焉。秦並改天下,改為西縣。”始昌之名始於晉初,公元265年,在原西縣故地楊家寺置始昌縣,屬秦州天水郡。而楊廉之名則於北魏才有,史料載,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楊家寺設置楊廉縣,廢始昌縣,屬漢陽郡。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復改上封為上邽,廢楊廉縣。這短短的幾句史料,足以證明楊家寺為歷史古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越是激發了我想走進她的慾望。但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既然三千年之前已有這個地方,如何到現在又命名為楊家寺而不採用其歷史原名呢?帶著這種期盼和疑問,我一步步走近了楊家寺。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那是冬日最嚴寒的一個早晨,我第一次坐上了去楊家寺的車上,經太京、西口、過秦嶺,翻馬鞍山,才能到楊家寺。楊家寺位於秦嶺山脈深處長江上游峁水河流域,峁水河,即《水經注》中提到的楊廉川水。《水經注·漾水》載:“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因為有這些史料,使得我對楊家寺抱有一種崇敬的心情,以為自己這個北方人到了南方。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初到楊家寺,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沉睡的小村莊,車過青龍觀時,幾乎可以看到整個楊家寺,與其說是一個鄉鎮,倒不如說是一個村莊,這應該是我見過的最小的鄉鎮了吧!從車上就能看到我在地圖上查到的峁水河,以前的榮光已不復存在,河水幾乎乾涸。在以後的日子裡,飯後無事,我會經常沿峁水河繞村莊轉一圈,經過實地的考察和有關志書的記載,才搞清楚了峁水河的詳細情況。峁水河源頭有兩支,北支(北河)源於楊家寺鄉蘆子灘北蘆子溝,自北向南流經史家河、李家河、彭家莊、文家莊、鄭宋至楊家寺村與西支匯合。西支(西河)源於楊家寺鄉劉家大莊西部山溝,自西向東流經土盆、白楊、躍馬、田家莊至楊家寺村匯入峁水河。楊家寺河發源於秦州區與甘谷縣交界處的景東梁大分水嶺南坡,從楊家寺鄉的大莊、蘆子灘開始自西北向東南蜿蜒40餘公里,在鹽官鎮東側注入鹽官河。而後注入白龍江。

  身在楊家寺,就像置身於一座古鎮中,一切似乎保存的很好,那頗為古舊的商業店鋪,展示著她繁華落盡後的真純。這種情形猶如我感受過的秦安隴城、武山灘歌,這使得我很快找到了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有這種感受,我在工作之餘又有了一個自己的任務,那就是一定要搞清楚楊家寺的相關的歷史。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秦城區志》、《天水市志》、《禮縣誌》等相關志書,從而有了對楊家寺一個大致的思考脈絡。漢武帝元鼎元年,劉徹以“天河注水”命名天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楊家寺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但三千年以前絕不是叫現在這個名字,“寺”之名,肯定出於佛教盛行的唐代,而“楊家”也肯定不是以前的命名,這裡有一箇中國傳統的命名習慣,就是以人名命地名,當然還有以訛傳訛的情況,造成某一地名的考證缺失。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秦城區志》載:“楊家寺歷史悠久,商、周時稱西陲、西犬丘、西垂宮。秦、漢時為西縣治地,北魏在此設楊廉縣,五代後為天水縣轄地。”這是最簡單的對楊家寺的志書介紹,因為是一個小鄉鎮,致使資料很是缺失,大多涉及楊家寺的文字都是簡單一筆帶過。現在只能從水的流向來判斷,好在《水經注》所記載的很詳細,天水一帶正好是概述中最詳細的一部分。幾千年江山萬代,但水的流向始終不變,這就為我們今天依據《水經注》來研究某地歷史提供了很珍貴的資料。《水經注》記載:“春秋時期,秦莊公、秦文公在今西南九十里處峁水河流域修築西垂宮,約在莊公元年(前821年)始建至文公元年(前766年)建成,宣王任命莊公為‘西垂大夫’居其故西犬丘,保衛西部邊疆,莊公遂改西犬丘為西戎。”其孫文公“居西垂宮”(《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幼時因在楊家寺的西陲宮度過,這裡水源豐富,且依山傍水,四面環山,只有東面可通外界,試想,這應該是秦人嚴重的風水寶地。關於西犬丘西垂西縣之地,《山海經》、《尚書·禹貢》、《括地誌》、《史記正義》、《漢書·地理志》等書記載,按位置判斷應當在楊家寺、紅河、鹽官一帶。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又據《秦州區志》記載:“西垂宮在楊家寺、秦嶺及禮縣紅河三鄉交界處。”《括地誌》西垂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史記正義》“西垂就是漢代西縣”。民國六年(1917年)在距楊家寺四公里處的梨樹坡村發現的秦公簋。天水師範學院丁楠教授有專著考證“秦公簋”銘文。該文中清晰的註明了楊家寺的西縣、以及西陲宮的相關歷史。又據《水經注卷二十·漾水》中一段文字:“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為一川,東南流經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莽之西治矣。王元請蜀救至,漢等退還上邽。但廣(繁體)、廉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訛為楊廉也,置楊廉縣焉。”這對段話幾乎把我先前的疑問破解了大概。楊廉川即是現在楊家寺到紅河的這一段,所謂“眾川瀉流,合為一川”,則是楊家寺峁水河的西河川區和北河川區。


記攝人間:丁勝探訪千年古鎮秦州楊家寺

  楊廉縣名來源於楊廉川水名,楊廉川水名又來源於西漢末年天水人楊廣(廣)的人名。據《水經注》和《讀史方輿紀要》裡援引史料記載,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七月,隴西成紀人隗崔,隗義,冀縣人周宗和上邽人楊廣起兵反莽,東漢劉玄更始三年(公元25年)隗崔之侄隗囂又自稱西州將軍,建立“復漢政權”,割據隴右。建武六年(30年)東漢與復漢間的戰爭全面爆發。隗囂兵敗後曾投奔過鎮守西城的楊廣。


  據《山海經》、《尚書·禹貢》載,中田應為今天的楊家寺,這樣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那就是中田、西縣、楊廉縣治所即今天的楊家寺一帶,楊廉縣應是楊廣縣,且一定在楊家寺,而不是紅河和鹽官。楊廉水即是今天的峁水河,原因是古人所居通常為地肥水美之地,兩河交匯地尤為多見,楊家寺到中川一帶,正是楊廉水河之西河與北河的交匯處,也是楊家寺河與峁水河的交匯處。所以,西陲宮絕對不可能在今天的鹽官。更有可能是在今天的楊家寺村到中川村一帶。

  究竟何時出現楊家寺之名,這應該是隋唐時期。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復改上封為上邽,廢楊廉縣。唐貞觀年間,在楊家寺中街建寺廟一座,曰大佛寺,民國初年大殿被毀,大佛寺寺後稱寺坪臺。楊家之寺之名才在這裡出現,北周之後,唐朝之前,楊家寺之名已無從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命名中有楊廉二字,但已不是縣治。五代後楊家寺為天水縣管轄,稱梵音寺,妙音寺。到宋朝,楊家寺出現了楊大全、楊大淵二兄弟,楊大全,卒於公元1242,仕宋。公元1137年領兵駐守敘州(治所在今四川宜賓東北)。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12月,窩闊臺皇子窩闊端率軍攻蜀,蒙古大將按竺爾經遂州,瀘州入川,直取敘州。大全公率水陸兩路軍馬迎戰按竺爾,雙方激戰慘烈,血流成河,屍骨成山,大全公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拒按竺爾於敘州城外。按竺爾老謀深算,命令蒙古大軍連翻攻打城池,大全公後繼無援,糧盡兵累,城破陣亡。楊大淵,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265年,系南宋天水縣(今秦州區楊家寺)人。官至總兵,鎮守四川閬州大獲城(今蒼溪縣)。宋末為紀念大全公忠勇,故妙音寺改稱為楊家寺。至此,楊家寺之名才出現並流傳800多年至今。


  每一地、每一地名,都有它不為人知、有待發掘的歷史,簡單名字的背後,都有讓我們學習一生的知識,這才是時刻提醒讓我們不能忘掉歷史的活的遺蹟。在楊家寺的那段日子,我幾乎訪遍了那裡的古蹟遺存,使我深信,地球上的每個角落都一定會有讓人震撼和崇拜的地方,尤其是她的歷史文化。儘管好長時間過去了,卻因某種歸屬感,我還是懷念在楊家寺的生活,每一次坐著同事的摩托車出去實地考察,去印證相關書籍上的記載,總是會有很多收穫,崇拜古人的同時,也為時下的學術風氣感到擔憂,古人尚能做到實地考察,詳細記載,致使千年以後也無遺漏,而今人卻只能在電腦面前,抒發一己的猶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