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古代爭戰血的經驗,何為大槍不漏把?

古代爭戰血的經驗,何為大槍不漏把?

明代中末期,通俗演義文學己然流行,武術的流派套絡化的拳法紛紛湧現。一大批類似的玄學氣功渾元劍、武當搏少林的內家拳在文化知識界開始流傳。

這種演藝型的花法套路對軍隊的冷兵器訓練與實戰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以戰場搏殺為目的軍旅武藝堅決反對這種“花法”。其中戚繼光為其代表者,他認為平時那些花槍、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在戰場上沒什麼大用:“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從槍戳來,從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跳動?”軍陣之中,列隊密集,民間花法的“徊轉走跳”不適合於真正的戰陣。戚繼光特別指出浙江民間槍法習慣持槍中部(現在稱之為漏把)一一“中分其半”,如在實操戰陳之中,後把槍桿很容易撞到身邊或是身後的戰友,從而無法快速準確的刺中敵人。

戚將軍這種持槍訓練方式流傳至今成為武人習槍的基本格式,也是判斷其槍來源標準之一:“槍不漏把”。

古代爭戰血的經驗,何為大槍不漏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