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加強版”假期 大學生們怎麼過

記者 何沛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一些高校推遲學生返校時間,或是開通各類線上授課渠道。在這個“加強版”的寒假中,大學生在做些什麼呢?

制訂學習計劃,實行起來有點難

“剛放假的時候,我怎麼也沒想到,大學第一個寒假是這樣度過的。”大一學生王晨晨放假回蚌埠的前兩個星期,還計劃著春節多陪陪年邁的奶奶,同時打算在假期準備英語四級的考試。

然而到了1月底,隨著疫情的嚴峻,王晨晨和許多放寒假的大學生一樣,一邊關注疫情、一邊居家防範。原定的假期已經快要結束,“加強版”假期又來了,而她最初制訂的計劃被打亂了。

“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是大學生了,不會再像高中生一樣,在家學習效率低下。”可是王晨晨的想法被現實所打敗,寒假在家缺少學習氛圍,既沒有師長的監督,也沒有同學間的競爭壓力,加上“不能出門、不能聚會”,閒暇時間刷劇、玩遊戲、看抖音的時間就更多了,也給了她更多的理由在學習計劃上懈怠、拖延。

“計劃是每天背50個單詞,背一篇英語課文。其實這個難度也不大,可沒承想這麼久過去了,一天背不到50個單詞,前面背的也都忘的差不多了。一個假期下來,好像計劃根本沒什麼用。”王晨晨說。

王晨晨分析,在家的誘惑太多了,沒有升學的壓力後,就開始放飛自我了。還有一點是,總感覺自己才上大一,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考級、畢業、考研的事情離自己還很遠。加之宅在家的自己變懶了,沒看一會書,就覺得累,就想拿出手機玩一會,制訂的學習計劃經常落空。“隨著網課的開始,帶來了學習的緊迫感,也督促我去執行計劃。但令人苦惱的是,執行效果很容易打折扣。”

想要“彎道超車”,就得埋頭苦學

“想要彎道超車,就得埋頭苦學。”李一一是大三學生,已經計劃好要考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假期延長的消息一出,李一一意識到,最初幾個星期的放鬆已經夠了。接下來要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不能讓這個假期就這麼糊里糊塗地度過了。“我想跨專業考試,就得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學習計劃中,早上6點半起床,半個小時時間洗漱、吃早飯。7點10分準時開始看書,背單詞、看專業課知識。

“除了吃飯、午休和四十分鐘的鍛鍊時間,其餘的時間都在看書、刷題。與在學校寢室不同,沒有外在的影響,也不會有很多突發情況打亂計劃,頂多是父母偶爾端來水果、牛奶等,長假中能夠自主支配時間非常多。”每天一點點地完成計劃上的事項,一一打上對鉤,這給李一一帶來了強烈的成就感。李一一說,如果一直能按照計劃進度下去,跨專業考研還是很有信心

這麼滿的學習安排裡,難道就沒有學不進去的時候嗎?“這種情況當然有。如果學習累了,或者煩了,我會到客廳轉轉,看會美劇,既放鬆娛樂,又培養語感。”李一一說,學長學姐曾經傳授給她的經驗是,考研沒有捷徑,只有穩紮穩打埋頭苦學,跨專業考試更是如此。

“假期變長,對於很多待考的學生是把雙刃劍,就看個人怎麼對待了。現在網課很多,各學科論文庫免費開放,看書、學習、寫論文都不受影響。可以通過這個時間充實知識,把自己的不足彌補起來。當開學的時候,會給他人展示一個全新的自己。”

毅力+動力,合理規劃假期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專業選錯了。”新聞學專業的萬鑫說,現在新媒體勢頭強勁,很多用人單位也很少選擇新聞專業的學生。在很多企業HR眼裡,新聞專業一直很雞肋。

於是,大四的他想跨專業報考經濟學。因為跨度大,他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想幹脆放棄考研。讓萬鑫轉變想法的是因為這次疫情。“幾乎每天,我都要刷新聞,看各地市的報道。”面對疫情,媒體人衝在一線,那些客觀公正、飽含人文關懷的報道,讓他心生感動。

“我也想像他們一樣,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人。”萬鑫看到,一線記者深入隔離病房、隔離樓棟等進行報道,他決心仍然堅持新聞專業,考研還是新聞學方向。

萬鑫覺得,做好一件事情,光有動力還遠遠不行,還需要有毅力支撐。“學習說到底,還是枯燥的,每天要背單詞、背課文、記專業術語,在這個全民都宅家的時候,自己埋頭學習很容易受到誘惑。”可是想通了要朝著某一個目標前進的萬鑫,重新啟動了學習計劃,現在已經把專業書看了兩遍。不僅如此,為了不讓自己懈怠,他還請父母幫忙監督,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

“我沒有特別制訂學習計劃,每天按時間上網課,下課後複習。”大二學生張玉澤說,“疫情當前,可以從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在家的時間更長,可支配時間更多。除了學校安排的課程,我最想的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張玉澤下載了一款在線學英語APP,邀請了幾個同學一起在線學習。“自己學很枯燥,幾個人一起學就有了競爭意識,學習效果明顯增加了。時間久了,我們約定一起考雅思。”張玉澤和同學們在朋友圈曬單詞打卡記錄,每次張玉澤想偷懶打遊戲的時候,就想到這個時候其他人是不是在背英語單詞。

“我們在線聊天時,談到了假期延長的事情。我們覺得挺好的,聚會、出遊、逛街這些休閒活動需要取消,這樣的環境適合讀書學習,也有助於學生沉下心來。”張玉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