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洛陽在中國建都最早、年代跨度最長、建都時間最久?

曹自由飛翔CC


一說起洛陽,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中原腹地的二三線城市,是春天盛開的聞名天下的牡丹,又或是它在歷史書上發生在此地的一個個故事。

洛陽,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無數次朝代更迭的風風雨雨中,洛陽以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成為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下面,我們就來簡要了解一下洛陽的建都史。

洛陽地位

建都,也就是建造都城。在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都城是一個國家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的中心城市,也是國家的中樞地區。在我們古代社會,都城的意義和今天的相似,但有所差別。

在文獻《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最早的都城也就是人群聚集中心,是和祭祀宗廟有密切關係的。《釋名釋州國》中記載:"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城市的核心也從祭祀宗廟轉移到以國君為中心的城市。這種變化是社會性質所伴隨而來的,封建君主制的確立提高了國君的地位。

洛陽作為古都,是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文獻《尚書》和《逸周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周禮·考工記》中對洛陽王城佈局有這樣的描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大致意思是建築工程師們在建造都城時,城市平面呈正方形、邊長九里,每面各大小三個城門(設立兩個側門)。城內有九縱九橫的十八條大街道。街道寬度皆為能同時行駛九輛馬車(七十二尺)。王宮的左邊(東)是宗廟,右邊(西)是社禝。宮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後面是市場。

這樣的描述究竟是不是真實的洛陽城,歷史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我們可以從這樣的語句中瞭解到幾千年前的洛陽城已經是一座規模相當大的城市。

據專家學者考證,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都城遺址,如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成周與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均分佈在洛陽地域,形成"五都薈洛"的景象,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見證。古代洛陽建都的鏈條構成了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一條主線。


早期洛陽建都選址

據歷史文獻記載,西周初年,周公選擇洛邑作為周王朝新國都的時候,他認為這裡"天下之中"。武王滅商,周公東征之後,"周公營雛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中國古都中首推洛陽位置最中。東漢蔡邕:"世祖復帝柞,遷都雒陽,以服土中,享國一十一世,歷年百六十五載。"擇都的好處,據明人說可使"陰陽和,南北平,百物合。"

在歷代王朝建立以後,其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便是選址建都,即《尚書·說命》記載:"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古代都城是古代國家的政治中心,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說"卜都定鼎,計及萬世,必相天下之勢而厚集之。"

洛陽成為建立國都的合適選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的優勢。體現在洛陽獨特的地理位置,洛陽地處中原腹地,黃河及其支流洛河由此流過。古時將黃河、洛河共同流經的地區,稱之為"河洛"。最早的夏王朝,其疆域大致是西起華山以東,東達豫東平原,北至濟水,南至淮河,其統治中心正是在河洛地區。

《說文解字》記載到:"夏,中國之人也。"古時禹畫九州,洛陽正好處在九州中心的豫州,北至幽燕,南達江淮,東到黃河下游平原,各方的道路遠近大致相同。

歷代洛陽建都

洛陽在歷史上有"天下之中"這樣的稱號,自古以來,洛陽就成為歷朝歷代建立都城的首要選擇。但是古代洛陽究竟是幾朝都城,目前學術界的看法有所不同,有專家認為是十三朝古都,有人認為是十四朝古都。

但有一點卻應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在我國曆史古籍中有明確記載,從最早建立的國家夏王朝,直到南宋遷都之前,歷代建都往往與洛陽密切相關。

關於古代洛陽,最通行的是"九朝古都"的說法。這一說法最早見於清順治年間撰修的《洛陽縣誌》,其志武攀龍序曰:"洛九朝都會地"。不過在武序中,"九朝古都',並非確指,而是一種較為寬泛的說法。對此,民國時期學者李健人在《洛陽古今談》中說道:"言洛陽曆史,盡人皆知為九朝都會,為吾國曆史上之古都也。考諸史籍,建都於洛陽者,不只九朝,所言九朝都會者,僅言其梗概而已。"

專家學者的研究不同,在這裡,僅僅詳細列舉最為大眾所認可和熟知的九個朝代的說法。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六大古都》的《序言》中將傳統的洛陽"九朝古都"說法,確指為9個朝代。他說:"洛陽始建於西周初期,自東周以來,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後梁、後唐等九個朝代在這裡建都。

1.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是為東周,直到256年被秦國攻滅。

2. 東漢(25年-220年)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洛陽作為都城時間為165年。

3. 魏國(220年-265年)

公元220年12月,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

4. 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公元265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西晉建立,定都洛陽。公元316年八月,長安被劉曜攻破,西晉滅亡。洛陽作為都城時間為45年。

5. 北魏(386年-534年)

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洛陽作為都城時間為41年。

6. 隋朝(581年-618年/619年)

公元581年,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即長安)。隋煬帝即位後於606年遷都洛陽。公元619年,隋朝正式滅亡。隋朝洛陽作為都城共計13年。

7.武周(690年-705年)

公元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改為神都,史稱武周。公元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恢復長安都城的地位。

8.後梁(907年-923年)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建都開封,且909-913年遷都洛陽,計4年。

9.後唐(923年-936年)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 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即洛陽),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煮酒君


洛陽只是箇中等城市,但是卻肩負著證明中國五千年曆史的重任。

二里頭考古發現四平方公里大型宮殿,碳14測定為元前1750年前後,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夏朝都城遺址已發現有登封的王城崗遺址,新密的新砦遺址,可是二里頭斟撏遺址還是特別重要,一是因為面積大,揭露面積有九平方公里,二是因為,史記中記載的夏都斟撏位置,恰好和二里頭遺址相符,並沒有記載王城崗和新砦夏都遺址位置。

洛陽怎樣證明中華五千年曆史?肯定先證明夏朝四千年曆史再去證明更早的朝代的存在,二里頭的斟撏城遺址,已經和史記記載的位置吻合,四平方公里的巨大宮殿為我國曆史最早的宮殿,嚴格的中軸線,左右嚴格對稱,連北京故宮也看得出它的血脈。第一次總是重要的,決定了我國對宮殿建設的基本要求。有網友說是部落的議事廳,可是哪個部落需要這麼大的議事廳?而且莊嚴肅穆。

只有先確定了四千夏王朝的存在,我國才能進一步證明更早的王朝。所以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特別重要,位置準確,加上巨大的宮殿遺址,而且時間準確,基本上可以確認這裡就是夏都斟撏,但是考古上講究自證證據,就是要找到帶有金文的青銅器禮器。二里頭才發掘了十分之一,相信終會發掘出更加完美的證據。

據現代學者研究,元前2799年至2357年,也就是帝堯時期以前,我國進入帝摯青陽氏王朝時期,帝都在平頂山,寶豐一帶,洛陽則是它的早期帝都。平頂山一帶確實發掘出相關的遺址。

能夠證明五千年曆史的,是帝嚳高辛氏王朝,有專家披露,帝嚳王朝實際上已經經過考古和文獻雙重證明確實存在,高辛氏起身於商丘,首任帝嚳立都洛陽,有學者考證立都洛陽的時間是元前3381年,所以說帝嚳高辛氏王朝是證明我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關鍵,帝嚳非常有名,文獻有記載帝嚳是殷商的先祖,還是周的先祖,是正宗的黃帝部族的分支,正宗的黃帝一脈

洛陽市是個中等城市,但是洛陽鄭州之間卻有八千年前裴李崗遺址二十多處,這跟古文獻記載也吻合,太平御覽,山海經等文獻記載,洛陽周圍的伏羲氏族分部族,多達五個,分別是昊英氏,中央氏,渾沌氏,尊盧氏,和洛陽南葛寨遺址的葛天氏,全國大伏羲的分部族是17個,也即是說,粗略估算,洛陽市周圍的人口占到我國原始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這就是洛陽建都時間長,建都數量多的根本原因,原始社會七千到一萬年前就已經人口眾多啦。我想,地下水的水質好,應該也是個重要原因,西安和洛陽的地下水都是甜的,土質是黃褐土,九十年代初,全國城市地下水評比中,洛陽市曾經拿過全國第二名。水質好,也可能是我國曆代帝王偏愛西安洛陽的重要原因。


老楊141007668


洛陽古都史上不過東周,下不過後唐,自稱九朝古都,其中有一半靠陪都湊數。歷史明確記載夏朝定都登封、禹州、夏縣;商朝主要定都商丘和安陽;西周和隋唐定都西安;後梁和後晉定都開封。

夏商多次頻繁遷都,但從未有遷都洛陽的記載,更何況河南考古專家許宏也說過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但未必肯定就是夏都。出於對利益的考慮,洛陽方面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直接給二里頭遺址扣上了夏都的帽子。這種嚴重歪曲歷史的行為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部洛陽史半部陪都史,洛陽先後成為定都西安的西周、隋、唐三朝陪都,後來成為定都開封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陪都。即使包括西周、隋、唐、後梁、後晉五朝陪都,洛陽的建都史也只有885年,洛陽自稱1500建都史不足為信,就算加上所有陪都史也只能說勉強超過千年。



烈火柔魂ZL


題主,你完全說錯了,在中國歷史上,洛陽是著名的陪都,而不是國都,中國第一古都是西安,西安同時是中國唯一進入世界十大古都排名的城市。洛陽是中國第一陪都,從商朝當陪都開始,到民國抗戰時的行都,跨度幾千年,持續約千年,有十五個朝代(政權)以洛陽為陪都。其中,周秦漢隋唐等中國最強盛的朝代,都是以西安為國都,以洛陽為陪都的。縱觀中國史,洛陽是離不開西安的,離開了西安,洛陽陪都都當不上,什麼也不是。


漢風唐韻828


你說的那樣有啥用?洛陽,夏、商屬於部落而且都城在河南山西一帶,不固定,商朝控制面積是100萬平方公里,其它是東周即春秋戰國,周王不像在灃鎬的西周那樣控制面積很小已控制不了諸侯國,東周的春秋戰國佔了500年,東漢是在洛陽,算是比較穩定的一個朝代,但也沒有開疆拓土,控制面積跟西漢一樣大,西晉幾十年,國內各王爭權奪利引起五胡亂華。隋唐時代是陪都。再看看長安,西周、秦、西漢、隋、唐,在此建都的朝代領土面積由商的100萬平方公里發展到唐1251.6萬平方公里,每個朝代文治武功都可以,古代先進的制度建設大多在此完成,且都能開疆拓土,是真正的文武盛地!


山水


西安人民不要理會!這個四線小城要刷存在感!任由它鬧去吧!沉默不語就是最好的對應!


用戶4254185482


準確的說是四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因為洛陽最早探明的是夏晚期和商早期的都城。夏早期都城沒探明在哪裡。但幾個可選位置跟西安北京南京絕對沒關係,因此能確定是四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

時間最長這個基本有定論,按二十四史從夏開始推,時間最長基本沒爭議,尤其東周五百年在打底。

朝代最多也沒疑問。西安洛陽官方都是十三朝。但西安五胡亂華的三個是國不是朝,當時對應的朝代是東晉,因此說朝代最多沒毛病


伊洛川373


縱觀河洛文明,最起初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夏,商,周 中華文明起源時期;按照當時的管轄劃分有相當一部分文明發源在偃師境內;也有洛陽九朝古都半在偃之說。二里頭 就是代表遺址


經典語錄堂


為什麼?你問《人民日報》就可以了。如果你只是想打擊洛陽,那就不打擾了,你開心就好。如果你想要真相,我可以給你,請看:






TD問道


這個不為啥實事求是。

因為我們從二十四史正史裡邊,你可以看得到。這個東西又做不了假的。更何況大家也都知道夏商周之期相聲王權的九鼎!他為什麼在洛陽而不在別的地方?

還有那個秦以後的傳國玉璽。他也是在洛陽消失的。謙受益,滿則虧。洛陽講究的是中庸之道。不爭不搶。但是大家也知道,如果說有的人手腳不乾淨,來搶洛陽的東西。那自然是朋友來了有好久,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我們可以看到在宋朝的時候,洛陽是屬於西京。但是洛陽又把這個算在裡邊嗎?沒有。

在武則天時期,洛陽屬於武周的古都,洛陽有把這個算在裡面嗎?沒有。洛陽這個屬於謙虛。

我是國寶會說話,說話必須有出處,不能像一些自媒體瞎掰。我們也知道最早的中國指的是哪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4530000d586995924a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