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覺得父母愛嘮叨,你覺得等你老了,也會像父母那樣嘮叨嗎?

誰瞅我了


父母嘮叨是愛你的體現,別人給錢也不會嘮叨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經營!


馬罄聲


世間無不是的父母,也只有這份愛是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在我的世界裡,父母滿滿的都是愛,小時候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我的父親總是會語重心長的教育我,給我講事情的厲害關係,很耐心的去教會我做人的道理,在我的心裡,他就是世界上最最慈愛的父親。而我的母親呢!家裡做的好吃的,都會先給我的爺爺奶奶們,留一份,讓我給他們送去。做為兒媳婦的她,更是沒得可挑的地方,記得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在我們家住了一個月,每天都是媽媽背上背下。奶奶怕黑,媽媽每天也都陪著奶奶一起睡一間房子。 我不覺得父母是嘮叨的,那是一份深沉的愛,期盼的愛,祝福的愛……是我們應該用生命去感恩的人!



貝加爾湖畔826


我想應該會的,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總有一些行為不知不覺就像父母看齊了。

小的時候媽媽嘮叨,操心太多,爸爸有點懶,脾氣相對暴躁一些。我覺得這都是他們的缺點,我希望自己不要這樣。

可是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具備了爸爸媽媽雙方的缺點。慵懶的坐姿,喜歡躺著,點火就著的脾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都和爸爸很像,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學會的。

更奇怪的是我在家從來沒有和媽媽學過做飯,可是後來自己做飯的時候依然重複媽媽做飯的步驟和習慣,即使我也不明白媽媽為啥那麼做,甚至於去了婆婆家因為雙方包餃子時餃子擺放的方式不一樣我都覺得難以接受。

日常生活中,我對老公說的話偶爾有一天就會和記憶中媽媽與爸爸的互動完全一致,說話的語氣和內容都一樣,即使這可能並不是我想說的話,但是臨場反應時調出的就是這句話這個表情。

通過這些,我深深的相信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雖然很多東西可以改寫,但是大部分還是照著原件寫的。

所以現在覺得父母愛嘮叨,不用吃驚,等你到了那個年紀那個場景你也會的,因為你記憶中這樣的場景就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不論它是對是錯。

就像有的教育專家說不要和孩子說:你不要做什麼?因為這樣的話給孩子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做什麼,不是這種修飾詞過久了就忘了。

不信你我們做個實驗:不要想黑貓,不要想黑貓,不要想黑貓……

好了,現在你腦子裡想的是黑貓還是白貓?


Abbey


這個不一定,我的媽媽在生活裡一點也不嘮叨,但並不代表她不關心我們,因為她很年輕的時候就出門在外打工,吃過了很多的苦,也忍了許多常人所不能受的,但因為工作接觸的圈子不一樣,所以導致的我媽媽性格很開明。現在哪怕已經到了五十多歲了,也還是很多事情都是和我們姐妹兩商量著來,受她的影響,我估計我以後老了應該不會嘮叨的。



傷口百慧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父母一樣“嘮叨”。自己的孩子大了以後才明白,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健康快樂,這種嘮叨是出於對子女的關心,對子女的希望,對子女的愛護。

上學期間父母會為了學業而嘮叨,成家立業以後父母會為了子女的生活嘮叨,總之這些“嘮叨”完全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就像疫情這段時間,我的老母親經常給我打電話,每次電話都很短 就是告訴我注意身體,在外面一定要吃好。無論多忙 哪怕就那麼幾句話,每次聽著心裡都特別高興,真的希望媽媽能永遠的嘮叨。

等你老的時候也會對子女嘮叨,這種出自人性本能的愛是改變不了的,有可能方式不同,但那是出自內心的愛,不要嫌棄父母嘮叨,總有一天想聽都聽不到了,接受那份愛,接受父母那顆愛你的心。

願 天下父母 健康快樂




姜洋大道


父母愛子女:所表現的方式不一樣,還記得我每次回農村老家,媽媽搬條凳子做到我面前,嘮嘮家長裡短,爸爸把周邊發生的一切大小事全部向我傾訴,世上最美好的事——我已經長大,您們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您們依然健康,我喜歡這樣的嘮叨,同樣,也許是遺傳了這種傳統風俗,我還是對自己的小孩有點嘮叨[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美髮師群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而行千里母擔憂”
……
好多的詩詞都是說父母的愛,這是為什麼?父母愛嘮叨,那是愛的表現。我想每個父母都是一樣,不嘮叨那麼就不是愛了!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就開始付出了,一點一滴,一把屎一把尿,我們的笑,我們的哭,都牽掛著父母的心,我們一個噴嚏都會引起父母的擔心。我們上學了,送我們的,接我們的是父母。我們生病了,風裡雨裡白天黑夜也是我們的父母在身邊。


我們長大了,學習成績好,父母高興。學習成績不好,父母操心!而我們的叛逆和頂撞那是多麼傷父母的心呀!可我們的父母從來的是安慰我們,最好的給我們。父母早出晚歸都是為了我們能有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父母的嘮叨我們覺得好煩,那時候我們的父母傷心有心疼!
我們要高考了,父母是一刻也不比我們輕鬆,為我們做好一切後勤工作,生怕那一點做的不好。等我們畢業了,上大學了,遠離父母,父母又是每天在家裡擔心我們吃的怎麼樣,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受到欺負,都是父母牽絆。
我們到成家立業的年齡,父母又擔心我們對人生的不成熟,不理性。
無論我們多大,無論我們在哪裡,父母認為我們永遠是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為我們操心,回家都是沒完沒了的嘮叨,那是囑咐,那是沒有盡頭的愛,那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樂趣。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做父母以後都會嘮叨,嘮叨是一種無私沒有回報,也不需要回報的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dd97eee04c94071b4c7f6172596ed5b\

柏雪


所有的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們回家,孩子們回家了父母就會噓寒問暖,學習,工作,生活,感情等事無鉅細的都想了解,有千萬個不放心,千叮嚀萬囑咐,父母的嘮叨裡愛如潮水,我們不應該煩躁頂撞,除父母之外極少人會掏心掏肺對你,父母在,兒女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父母走了,兒女們就成孤兒,請珍惜!


平凡中的非凡


父母嘮叨,是責任,是教導,是愛的體現。因為“子不教,父之過。”學校只能教文化,好多優秀知識是靠家庭傳承的。上行下效,代代相傳,寫你老了,也會繼承父母的優秀品德,用你驗證了幾十年的知識,不厭其煩的教導、提醒你的孩子,讓孩子不走彎路,直接在你肩膀上,登高望遠。



漢江庸叟


好多我們不理解的事情,其實原因在於我們很難把自己代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比如,對待老人和小孩。

1、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變的遲鈍,反應不可能那麼快,也無法在知識和對社會的認知等方面跟上步伐。另外,過去的生活和工作經歷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且難以改變,所以,好多時候子女覺得老人怎麼這麼守舊、吝嗇、不開竅、容易上當、怎麼都說不通等等。但話說回來,你能夠改變了自己嗎?如果連自己都很難改變,憑什麼要求改變老人?那不可能。

2、你不站在老人所在的時代,好多東西是沒法理解的。比如,我的母親總是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為什麼?她小時候兄妹姐弟10個,只活下來5個,50%夭折!解放後呢,這個死亡率大大降低。另外,她小時候沒法讀書,但後來就是大學畢業,完全是另外一個人生,我們能理解她們的感受嗎?還有,她們經歷了很多運動,經歷了飢餓的年代,一分錢習慣了掰兩瓣花,沒有她們的體驗和經歷,你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

3、老人年輕時候要上班、照顧老人小孩,說不好聽的,忙的跟狗一樣,他們也沒時間跟你嘮叨。現在呢,他們老了,他們唯一關注的就是子女,不跟我們嘮叨,她們要跟誰嘮叨?如果不關心,就沒有嘮叨。

4、我估計我老了的時候,不會太嘮叨,畢竟,我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很多新的觀念等等也都能夠接受。尤其我們不指望著跟孩子一起生活,所以,嘮叨也少,矛盾也少,就是這麼回事。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比老人們強,只是社會和時代自然的變化而已。

設身處地,才是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