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说明了粮食保障对军队作战的重要性。《兵法百言•法部•粮》说道:"食者,民之天,兵之命。"南宋著名的抗金诗人辛弃疾也曾在《稼轩集钞存》中提出:"用兵制胜,以粮为先。"不过毕竟战场环境和情况瞬息万变,而且战时对粮草的消耗速度也远远大于平常的驻训,这就会造成士兵经常也在饥饿时与敌人进行作战。那么士兵在饥饿时如何打仗,军队又是如何保障战斗力的?针对这个问题,我是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饥饿作战分短期饥饿作战和长期饥饿作战,二是军队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抑制饥饿的影响。

短期饥饿作战和长期饥饿作战

短期饥饿作战,士兵体能尚在。在这种情况下,知乎平台的老兵尹吉先的回答我认为很有道理。他答道:"饥饿的时候,运动战条件下是敌追我跑,我追敌跑,这种情况下饥饿是知道的,(但是)一切精力都放在追击敌人,打敌人身上,你不打敌人,敌人会打你;(如果)是被敌人追,也顾不得饥饿,跑不动了你会被敌人打死,人在性命危险期间就不知道饥饿。阵地战和阻击战条件下都是静止的战争,只有在(敌人)冲锋的时候才会打仗,这种情况下部队饥饿的时候战死的人也比较少,你也不容易发现。冲锋战条件下,只有不足一个小时或者20,30分钟也不会觉得饥饿。"这个回答在知乎平台的赞同数也在1千以上。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1944年7月7日,已经弹尽粮绝的5000多塞班岛日军发动著名的死亡冲锋,与美军展开激烈肉搏战,最后日军全军覆没,美军亦被重创。图为电影《太平洋的奇迹》对当时日军的死亡冲锋还原。

这里扩展一下,首先需要解释人类为何会有饥饿感?生物学理论上将其分为两种,一个是稳态的饥饿(homeostatic hunger)。即人们对饥饿的传统理解——一段时间未吃饭,胃空空如也,大脑就会发生指令让人产生与饥饿相关的感觉。这种饥饿感来源于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另一个是享乐型饥饿(hedonic hunger)。即人类对于美食的向往,也就是大家传说中的"民以食为天",中国也称之为饮食文化。这种饥饿时对美食的需求,而并非对能量的需求。很显然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战场饥饿是第一种传统理解上的饥饿。

针对饥饿的进一步研究,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n May提出"一个人对饥饿感的响应会决定是否会产生食欲。"实际上人类通常只在饥饿感很强或者没有其它关注点的时候才感觉到饥饿。短期内控制饥饿的方式就是有其它更重要的关注点。这与老兵尹吉先所描述的完全一致,在战场环境下都有远比饥饿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比如保全性命,追击敌人,对敌冲锋等等。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研究表明,当有远比饥饿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的时候,人类会暂时没有饥饿感。

长期饥饿作战,就大不一样,非常考验军队的作战意志和持续作战能力,同时时代的不同也对军队作战表现大不一样。这里举两个极端战例。一是中国唐代的睢阳保卫战,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御史中丞张巡率领不到一万的军队,与十万叛军对峙,坚守时间长达10月。期间守城军队屡屡发生缺粮断粮的情况,但仍然坚持到了最后的城破之日。二是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当时德军第6集团军从1942年11月30日开始被苏军包围,由于德军第6集团军被希特勒要求不能从斯大林格勒后撤,曼斯坦因在12月发起的"冬季风暴"解救行动也遭遇了失败。此后随着苏军不断缩小包围圈,德军第6集团军获得的补给也越来越少,渐至弹尽粮绝的地步,也再无突围和被增援的可能。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向苏军投降,1943年2月2日,随着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残部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结束。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向苏军投降的德军俘虏。德军上层的举棋不定,与苏军长时间的残酷战斗,保卢斯的投降决定,以及时代的影响最终让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的大部分被围德军向苏军投降。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由御史中丞张巡率领的睢阳守军,与敌对峙10月,铸就了一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

缘何两次作战有如此差别,主要就在于军队的作战意志。当时的唐军在御史中丞张巡带领下,战法多变屡次对叛军造成重创,尽管困难重重,但士气一直维持在较好的状态,且张巡经常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而德军当时虽然坚持也有数月之久,但需要看到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和中期,双方都已激烈拼杀许久,基层官兵的作战意志已经遭受极高强度的挑战,而在被围的早期由一直不被允许撤退,加之德国空军的空投补给能力并未像其之前所保证的那般,对于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被围的最后阶段,在苏军不断缩小包围圈的打击下,已经几乎断粮断炊的德军被围部队丧失作战意志就不是什么意外。不过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时代所限,古代战争中很少会善待俘虏,而进入到近现代由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俘虏甚至有日内瓦公约的保护,所以当战斗力已经丧失的时候,大部分军队也会放弃无谓的抵抗。

军队如何抑制饥饿造成的影响

前面描述的是士兵在饥饿情况下的作战状态,世界各国军队自身也有应对士兵饥饿状态下的举措。这些举措可以分为软硬两个方面。软即指通过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抑制饥饿的影响,硬是指采用一些新型装备和后勤保障措施应对特殊情况,减少饥饿的发生,或者让士兵降低对饥饿的感知。

软的方面,主要是四方面举措:

1.依靠军纪约束纪律。从古至今,中外军队,不管只是暂时的饥饿还是长期的断粮,都会时刻严明军纪,尤其是对逃兵查处力度会立即加强。这是从源头上杜绝军队崩溃的出现。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从古至今,军纪都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

2.依靠鼓励维系士气。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让士兵士气慢慢下滑,意志开始动摇。通过研究中国唐朝的雍丘保卫战,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霍尔姆战役,杰米扬斯克战役等经典的结尾战,可以发现这些成功扛过长期包围战的部队都有一个明确的共性——自始至终保持着较高的士气。这些士气的维系,必须依靠将领超凡的魅力和技巧来维系和鼓励,否则根本无法长期坚持。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霍尔姆战役中,被围德军从1942年1月底至5月初经历了长达105个昼夜的围困,最终坚持到底。图为被围德军开心的领取补给品。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霍尔姆战役的德军指挥官舍雷尔少将(中)。图中他正在被友人佩戴骑士十字勋章,这时的时间是1942年2月20日。霍尔姆战役被围德军能坚持到底,他发挥了重大作用。

3.仪式设计提升士气。军队的构成主体主要以男性为主,所以会在很多时候设计专门的仪式来提升士气,甚至是达到精神亢奋的状态,从而在战场作战时暂时忘却饥饿的感觉。这其中比较经典的方式有壮行酒系列——比如中国军队出征时的壮行酒(脑补喝完摔碗的动作),日军神风特攻队行前的壮行酒;有敢死队系列——比如日俄战争时期冲击203高地的日军白襻(pan,四声)队,尽管攻击没有成功,但是仍然对当时进攻受阻的日军给予了很强力的鼓励,也对守备的俄军形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又比如台儿庄会战中最关键阶段的大刀敢死队,正是这支大刀敢死队的奋勇突击拯救了台儿庄的危急时刻。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二战日军神风特攻队员在出击前喝壮行酒。大多数特攻队员都是有去无回,通过壮行酒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克服死亡的恐惧。

4.激发官兵爱国意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军队官兵基于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军队在日常训练和建设时,都会长期灌输和强调军队保家卫国的意识,以此不断加强军队在逆境中的战斗意志。那么这样也同样有利于军队在饥饿状态下的战斗表现。

硬的方面,主要是这样几个角度展开:

1.发展士兵野战军粮。士兵野战军粮其实从很早就开始在发展,毕竟这是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但受限于古代的技术水平一直发展缓慢。现在公认的野战军粮雏形就是蒙古大军西征欧洲时随身所携带的牛肉干,这让其对阵骑士们可保持几天不饿肚子,而骑士们却由于身上盔甲重体能消耗大,且几天未进食,最后败下阵来。

真正意义的野战军粮是从工业时代以后出现的,里程碑就是压缩饼干和罐头的发明,这俩进一步增强了士兵在野战条件下的持续作战能力,而且营养更丰富也更美味,也能以更小的体积提供相对更多的能量。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美军在1981年引入单兵即食口粮(MRE,(Meal,Ready-to-Eat Individual)开始逐渐掀起了全球的单兵即食口粮风潮。MRE与以前的野战军粮相比,具有几个明显的优点:1.保存、运输、食用非常方便。2.营养搭配均衡,口味更胜一筹。3.士兵个人也可吃上热食。这是因为每份MRE都附有一包无火加热器,也就是化学加热剂。士兵只要往里面倒上少量的水既可产生化学反应,对食物包进行加热。MRE配发部队后,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时至今日美军隔几年就会推出一个新款,累计已有20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口味。在世界其他的主流军事国家,MRE也和美军现在的情况差不多。说到这也要感恩这一技术的发明,现在普及民间的自热米饭和自热小火锅也有这个技术的身影。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种类丰富,颜色诱人的美军MRE口粮,当然这种口粮实际口味跟现制热食还是比不了。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琳琅满目,组合多多的美军MRE口粮。

2.配发亢奋精神药品。这类药品使用量最大的就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冰毒"。冰毒除了公众知晓的副作用和成瘾性外,也确实具有让人精神亢奋,不知疲劳和饥饿,增强勇气和胆量的作用。 

苯丙胺学名盐酸麻黄碱,俗称安非他命,类似于麻黄素。1887年,罗马尼亚科学家在德国柏林首先合成了苯丙胺。日本科学家于1919年合成了化学结构很相似的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冰毒。甲基苯丙胺比苯丙胺更容易提取,效果也更强。1929年,化学家戈登·亚勒斯开始把苯丙胺用于医疗。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持续服用甲基苯丙胺的人自信心明显增强、更爱冒险、精神也更为集中,同时,饥饿感,疼痛感也会减弱,甚至都不想睡觉。这一结论立马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各国军方的关注。随着其他实验陆续证明了迈耳的这一结论,美、日、德等国纷纷跟进列为了军需药品并在二战中大量生产。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甲基苯丙胺的化学式。

日军将配发的甲基苯丙胺称为"猫目锭"、"突击锭"或"空击锭",并在二战末期的神风特攻行动中提供给神风特攻队员使用,以让其保持亢奋的状态执行最后的突击任务。德国则主要在二战东线战场使用,因为苏德战场不仅战斗相当剧烈,而且环境也常是冰天雪地,德军需要使用这类药品来提高士兵的兴奋状态,降低疲劳和饥饿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他曾是二战德军的一员,他就曾在给家中的家书中明确索要甲基苯丙胺,这也成为了二战德军使用这类药品的有力证据。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海因里希·伯尔写家书要求家里人寄送冰毒。

美军对甲基苯丙胺使用相比前二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二战期间至少使用了200万片甲基苯丙胺,还在此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乃至海湾战争中都还在继续使用。只不过后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开始介入并限制了苯丙胺用量,并将它列为了处方药物。在这些美军的使用人群中,飞行员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动辄需要飞行几千上万公里,五六个小时是常事甚至还有十几个小时(美军1986年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就是让F-111战斗轰炸机飞行员飞行了上万公里,经历过6次空中加油,时间长达14小时),一天出动多个架次。很难想象如果不使用甲基苯丙胺,这些飞行员如何在这种高强度的飞行员抵御疲劳和饥饿的影响。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1986年4月15日,美军对利比亚发起"黄金峡谷"海空联合打击行动。美国空军的F-111战斗轰炸机从英国起飞,往返飞行14小时34分钟,航程万余公里。这个数据即便到现在看来依然很夸张。

3.发动各种补给措施。事实上如果一支部队处于缺粮缺弹的境地之时,救援方就会发起各种补给措施,这最常见的就是进行大规模空投。如前文提到的霍尔姆战役以及杰米扬斯克战役就是依靠大规模空投才保障了包围圈内的德军有了最基本的供应。

士兵在饥饿时会如何打仗,军队此时又如何保障战斗力?

霍尔姆包围圈内一处空投区。图中德军运输机正冒着被苏军防空火力击落的风险空投补给品。

综上所述,军队在饥饿条件下的作战,不仅比拼的是军人的作战意志,同时也有赖于国家的实力后盾,如果实力确实有客观差距,那也要让军人愿意在逆境为国付出,为国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