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魚塘裡,為什麼有些一、二兩小鯉魚的肚子裡會有魚籽?

戶外進行中


魚塘裡,為什麼有些一、二兩小鯉魚的肚子裡會有魚籽?

鯉魚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類食用魚,這魚最大的特點就是繁殖快而且而耐低氧和粗養,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淡水魚類。如果你是養魚的或是生活在農村裡的話,可能確實會遇到魚塘裡的鯉魚,有的一、二兩的小鯉魚都會有魚籽,那到底是怎回來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鯉魚的一些生物學特性,也許從這裡可以找到答案。鯉魚是典型的鯉科魚類,性熟的魚的魚通常一年可以在春、秋兩季繁殖,但以春季為主。而且這一類魚的性成熟年齡特別早。在珠江流域只需要一年的魚就可以達到性成熟,也就是說當年春季繁殖的魚苗,到第二年春季就可以繁殖了,長江流域的鯉魚性成熟年齡稍晚一些,一般兩年魚可以達到性成熟。

我們再來看一下一年或者兩年的鯉魚有多大,正常情況下本地的土鯉魚(沒有雜交過的鯉魚),自然條件下當年繁殖出來之後養到年底也就是1-2兩重的樣子,如果營養不夠或是魚的密度大長到第二年年底也上不了一斤重。特別是一些封閉式的水體裡例如魚塘裡面,因鯉魚的繁殖力強,一次繁殖過多的話,到時肯定是魚的大小參差不齊,但是隻是個體的大小不一,年齡可能是一樣大的。


因此,上面所說的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引起一些個體雖小,但是年齡不小而且已達到性成熟年齡的魚出現產卵繁殖的情況。其實這種情況在自然環境下很常見,也不光鯉魚會這樣,例如鯽魚、泥鰍之類因營養跟不上來很多魚都會出現個體很小就能夠繁殖的情況。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鯽魚有籽的見過,鯉魚這麼小的有籽真的沒見過。

鯉魚,本地方俗稱鯉魚柺子,紅鯉魚。鯉科(Cyprinidae)中粗強的褐色魚尾巴紅色,學名Cyprinus carpio。原產亞洲,後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雜食性,基本已在美國等外國犯難成災。

鯉魚鱗片較大,上顎兩側分別有二胡須,大鯉魚單獨覓食 生活,小鯉魚群居生活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中國以黃河鯉魚最出名。在生活的水域有洄游的習慣

鯉魚這麼小有籽的原因,很可能是水質瘦沒有吃的魚的年齡有一歲.才能交配繁殖,如果說這麼小的魚帶籽,估計是餓的魚太瘦已經生長一年,鯉魚的性以成熟這個原因極有可能。

很小的鯽魚都帶籽這個還經常見,有一量的鯽魚都有籽,鯽魚在水質瘦沒吃的魚長的慢,一年生的鯽魚基本有籽重量也只有一亮左右。


老五釣魚筆記


應該是發育不良的原因!

鯉魚屬於鯉科鯉屬,體扁呈紡錘形,口角處有兩對觸鬚,體色隨年齡、棲息場所、食料等環境的不同多少會有一些變化。一般背部蒼黑色、腹部蒼白色或稍帶黃色,但多少呈現金黃色而有光澤。各鰭則呈紅色。野生鯉魚的分佈較為廣泛,故而在形態是差異較大、變種很多。一般可以分為鱗鯉(常見的鯉魚種類,如草鯉、金鯉、黃河鯉魚等),鏡鯉(貴州、遼寧等地),草鯉(多產於蘇聯和歐洲)等幾類。

鯉魚的生長較為迅速,在兩廣偏熱地區,兩年即可成熟,而在東北較為寒冷的地區,則需三年以上。性成熟的親魚,於每年三四月至六七月間,成群溯河遊比較偏僻的水草叢生的淺灘處產卵。一般情況下,一尾成熟的雌魚可以產下30-40萬顆的魚卵,高者可達七八九十萬顆。

鯉魚為雜食性。小魚苗期間,主要攝食浮游生物。稍大後則常掘底泥,搜尋各種蠕形動物、環節動物、小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腐植質和水草等。

正常情況下,幼魚生長一年後體長可達7寸餘,二年後約一尺餘,三四年後體長約在二尺左右(體重一般在四五斤左右)。鯉魚的壽命很長,一般可達十五六年左右,飼養條件的鯉魚壽命可達40年以上。

但是經常也會有一些發育不良的個體存在的情況。就好像我們人類中的所謂的侏儒症患者一樣。在自然界中,越是高級的生物,其出現畸變的概率就越低,而越低級的生物,則其出現這種畸變的概率就越高。

你看到的那條只有一二兩的小鯉魚,其實並非是當年生的幼魚仔,而是已經完全成熟了的具有兩三年魚齡的鯉魚了——只不過是由於發育不良的原因,長得比較顯小罷了。否則的話,它是不會有魚籽的。


- 《鯉魚孵化技術》(概述)


郊野的瓦爾登


野生的,鯽魚,他一切的進食和生長,都是為了物種的延續,大自然動物包括人類,都是為了種族的延續,野生的的動物和魚,一切都是為了繁衍後代


郵城希哥


偷嚐禁果的結局[大笑][大笑][大笑]


愚人文刀劉


因為某些魚早熟。


茄子豆角炒臘肉


因為塘主沒有喂避孕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