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每天走一萬步才能更健康嗎?

tiger-liu0816


每天一萬步,如果能夠集中一定的時間進行,可以當作一個健康的標準,其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的每人每天最低6000步,這個是保證一個人健康的最低標準,而如果能夠達到一萬步,當然效果也會更好,可以作為健康的一個標準,不過這個標準並不是達到一萬步就會健康,還與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有很重要的聯繫,達到這些標準,才能真正的做到健康。

不過這裡還要強調一點,如果只是用手機中的運動應用來累計步數達到一萬,其實效果並不是很明顯的,當然,如果選對時間,相對來說效果也會更好一些,運動除了強身健體以外,最重要的是幫助保持一個合理的體重,一萬步如果合理的分配,至少可以達到一個目的,就是後者控制體重的目的,如果要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需要做的是增強運動的強度效果才更好。


那麼用一萬步來控制體重,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可以了,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這一萬步的累積,如果能在三餐之後分配完成,那麼體重會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因為這個時間走路,可以更好的消耗攝入的能量,尤其是晚飯後,本身運動量就小,但又是很多人最放鬆的時間,容易吃多,因此晚上散步就非常重要了,建議留出5000步,在晚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另外強調一下,如果天黑的較早,為了保障安全,可以原地快走,其實原地走比戶外走會消耗更多的能量,效果也會更好,總之,千萬不要浪費這一萬步的配額,尤其是控制一個合理的體重,可以把很多疾病屏蔽掉。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首先我覺得走路對中老年人,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是健身鍛練比較理想的選項。對於經濟條件不寬裕的老年人來說應該是首選。我從40歲以後上下班就以步行為主,公交、自行車為輔,現在退休(今年76歲)後每天到玄武湖公園小快步的走15000步左右,基本上天天如此(除特大風、雨、雪),最多時近30000步,現在覺得身、手、腳都靈活,身心愉快,因為感覺不錯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網上經常有走路過多會傷膝蓋的爭論,我覺得走路多少,每個中老年人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掌握一個度,過少達不到健身效果,過多會傷膝蓋。我所以能走得比較多而不傷膝蓋,關鍵是我每天走路前都要給膝蓋進行一次拍打按摩的保養,就像汽車上的軸承一樣必須經常加油,軸承在運轉時就不會受到損傷。人和汽車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以上是我多年走路健身的切身體會。供中老年朋友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常何村


一起吃飯見個面,不如一起來鍛鍊。

運動、健身已經成了追求品質生活的象徵。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長跑幾十公里、舉起幾十公斤啞鈴,但每個人都會走路,於是「刷步數」在朋友圈裡流行了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

有的人長年幾萬步霸佔榜單前幾名,有的人每天只有可憐的幾百步,到底走多少步才對身體好?

不要追求步數,要追求「有效步數」

根據我國目前的相關健康指南來看,成年人每天應累計進行相當於步行 6 000步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但對於普通成人來說,6 000步可能更適合作為最低目標,如果體力(和時間)充足,再以 10 000步來要求自己。不過呢,如果只是日常散步瞎溜達,那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的運動。真正有效的步數,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蔚三個k一個n後跟69,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應當來自於有效運動,要達到中等強度以上。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是運動心率:

  • 健康且體質較好的,心跳可以控制在 120~180次 /每分鐘;

  • 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 -年齡)~(180 -年齡)。

心率,可以簡單地通過摸一分鐘脈搏來測,也可以佩戴心率帶,使用手環、智能手錶等設備來測。

手機一萬步 ≠運動一萬步

前面咱們說過「刷步數」,這種朋友圈的步數大多是指手機記錄的步數,通常來自手機、手環上的內置傳感器。這些設備最大的問題是——不太準。只要手機或手環的位置變了、重心動了,手動腳不動也會產生步數,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這樣的步數是有欺騙性的步數,不是真正有效步數。

沒怎麼走也有 6000步,夠嗎?

不夠,當然不夠。在生活中,短暫的、強度很低的走雖然算是動起來了,但效果較差,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程度。所以,如果你只是從臥室到廚房、從樓道到小區門口、從辦公室到洗手間走了一些零碎的、短暫的步數,就算加起來達到了 6 000,那還是不夠。

建議大家專門抽點時間出來,認真走 6 000步。

運動量過大,可能傷身體

很多人的活動量,跟自己的身體情況不匹配。

偏胖的、關節有問題的、沒有運動基礎、體能較差、有慢性疾病的人,就不要盲目地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去刷步數,因為很有可能 6 000步對於他們來說太多了。至於具體走多少步才合適,真的要去諮詢康復科醫生或運動專業人士了,畢竟不同的身體情況需要的運動量不同。

科學分階段循序漸進

同樣的距離,跑步比走路的步數要少,但是運動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在於跑步的速度、心率和強度都高很多。但不是要求一步到位達到運動量目標,畢竟能走出「久坐」的習慣,就已經是突破性進步了。

以跑步為例,如果是沒有關節問題的人可以這麼嘗試:

第一階段:堅持快走,試著從 10分鐘 1 000步的速度,再提升到 10分鐘 1 000米;

第二階段:快走改為慢跑,試著連續跑 3公里;

第三階段:制定一個跑步訓練計劃,設定每週的運動目標,爭取每週運動 3~5天,但每週比上一週增加的跑步量不超過 10%;

第四階段:逐漸提升到能連續跑 5公里甚至更遠,週末還可以參加一些城市健康跑活動,能和更多的人一起享受運動樂趣。


用戶6337491441


前不久英國BBC頻道“健身的真相”當中,第1次提及了健身萬步走的由來。在這個紀錄片當中提到這萬步走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一家計步器廠家為了賣產品搞出來的騙局,雖然也不一定100%真實,但是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每天健身1萬步走這個事情。

為什麼說健身萬步走是一個騙局呢?是怎麼回事呢?據健身的真相這部紀錄片當中所述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東京奧運會期間,日本發明了第一臺計步器——Manpo-Meter,第一次打出了“一日一萬步”的口號。這個數據的由來是當時做了一個大樣本的調查,日本當時平均每人走的步數大概在3000~5000步左右,所以這個發明記步器的廠家就認為,如果把這個量提高一倍會對身體有好處,於是發明了機器,並且打出了廣告。按照健身的真相中的說法,這就是健身1萬步的由來。

現在對於關節保護的步數建議,尤其是老年人健身,要求的並不是1萬步,而是6000步左右。在任何關於健身、老年人骨關節炎防護以及老年人骨關節炎康復指南上都很難見到讓人健身1萬步走。

一萬步是一個什麼概念?如何正確的走這一萬步呢?

算一算就可以知道了,我的身高是1.82米,粗略的算一算,走一萬步大概在八公里左右。根據身高和步幅的不同,1萬步距離也會有一些變化。這個公里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對於有一些人來講,每天走1萬步就是非常輕鬆的事情,每天工作當中就能完成。而對於有一些人來講這1萬步,可能走完會非常的勞累。那麼這1萬步到底有沒有用?如果需要走這一半路,到底怎麼走才合適?如何才能保證走這麼大的量不傷害我們的關節呢?我想從下面三種情況給大家簡單的講解一下。

第一類人群,每天日常工作行走就會超過一萬步,甚至兩萬步!這一類人群在工作當中就已經會完成這樣的步數了,比如說測繪人員、比如一些現在送餐的小哥,他們在平時的工作當中就很辛苦了,每天甚至有超過行走需要3萬步左右的,這一類人群就不需要再通過行走去健身了,需要的往往是休息。因為每天如果走2萬步,就相當於走十幾公里,無論這個人的高矮對於關節的刺激都是比較大的。但是好在這2萬步甚至3萬步不是在同一時間內走完的,很多都是有間斷的休息的時間。如果有走這麼大量的人群,也請不要過度擔心,您需要的是在行走的過程當中,儘量不要太快,一定要在工作當中穿一雙比較好的鞋子,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您減輕在長時間的行走當中,腳踝,膝關節以及髖關節受到的磨損。在這裡我要跟這一類人群說句心裡話,每天如果走超過2萬步甚至達到3萬步,對於關節肯定是存在傷害的,無論是一次性走完還是間斷走完,尤其是有一些人需要爬坡甚至反覆的走樓梯,在短時間內可能不會產生損害,但是這樣的工作如果持續的時間過長,或者你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是非常大的。工作雖然很重要,但是我們的身體一樣非常重要,當關節出現了磨損,您不能再繼續這麼清楚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您的生活。如果當年因為長時間的行走關節已經開始出現了症狀,那麼請您考慮是否需要在堅持做這樣的一份工作。

第二類人群,為了健身、減肥、減脂或者對抗某些慢性疾病每天堅持走一萬步的人群。現在通過每天健身走1萬步減肥的人,控制膽固醇的人群以及對抗某些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的患者非常多。如果您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去達到無氧運動的目的,謝醫生是不反對的,但是建議您行走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一定要選擇相對比較平的場地,不要走坡路,要慢慢走,步步數控制在十分鐘1公里左右就可以。2.一定要穿比較好的健步鞋,或者是專業的徒步鞋,不要隨便穿一雙鞋就進行長時間的行走。3.建議每天1萬步可以分次做完,現在有科學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的走和分開走能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您分這1萬步分成,早晚兩次走完和堅持在一次走完是一樣的健身效果。但是對於關節的磨損是不一樣的。

另外如果您的關節現在沒有症狀,建議您可以嘗試進行慢跑的方式來達到健身、減脂以及對抗慢性病的目的。在健身的真相當中,已經對慢跑和行走進行了非常科學的對比,最後證明,在時間一樣的前提下,慢跑對於關節造成的傷害,快走要小得多。如果你的體力允許,或者只是以快走的方式來達到健身的目的,那麼您完全可以嘗試更改變換為慢跑,謝醫生現在也已經改快走為慢跑了。確實感受慢跑比快走節省關節。

第三類人群,很多人關節已經出現了問題,出現了關節的疼痛,有的甚至在行走過程當中會出現關節的響聲,那麼此時不建議您行走1萬步。


當有一些人的關節,已經出現了疼痛,想要達到健身目的的時候,這個步數1萬步已經完全超標了,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需要行走的步數,此時建議行走的步數應該是在6000步左右。這6000步也不是建議一次次走完,而是建議分次完成。這樣的話不僅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也可以減輕對關節的傷害。即使有了關節的問題,每天日常的適當的行走會避免由於疼痛導致的肌肉萎縮,而且對於維持下肢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一處,但是不建議走得過多。且建議可以在柺杖或者是柺棍兒的幫助下完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在行走過程當中膝關節承受的壓力。

以上就是對於徒步行走1萬步的一些分析,肯定還有考慮不全面的地方,如果您有其他的疑惑可以私信我或者在下方留言。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我點個贊吧,謝謝啦!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每天走多少步才是合適?有人說每天1萬步,有人說每天5000步,實際情況應該因人而異。數字只是一個參考標準,並不是硬性的指標,專家認為每天走6000步才能達到健身的效果,6000步大概三四千米的距離,相當於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通過心率來判斷是否達到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對於普通成人來說,6 000 步更適合作為最低目標,如果體力(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用 10 000 步來要求自己。

建議認真的走出6000步,並且中間不要休息,這樣達到運動強度的要求才是有效的運動成果,在平時上下班和在辦公室的間歇時間中,雖然穿插著短暫的、零碎的低強度的運動,不過效果還是差強人意。長時間的連續的消耗熱量,需要有節奏的運動頻率來支撐,增加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協調身體平衡能力,延緩衰老,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

走路的好處這麼多,也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如果完成了與自己情況不匹配的運動量,反而會傷身體。本身膝蓋有問題、體能差和有慢性疾病的人具體走多少步才合適,就要去諮詢康復科醫生或運動專業人士了。運動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走路也一樣。最後就是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定一個運動的目標和計劃,以周為期限,隨時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調整運動量。

所以,每天走1萬步並不是硬性的指標哦!


康復匯


每天步行10000步,對身體健康有益嗎?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近幾年來,手機裡健康運動的步數,與微信綁上了,許多微友曬出了自己每日的步行數,以為越多越好,還搶著要佔人家的封面。這對於開展全民運動,提高國人的體質,是很有好處的。但到底要走多少步為好,沒有科學的定論。

每天步行10000步,概念最早出現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之前的日本,並沒有醫學上的證據表明其科學性。相反,它是計步器生產商發明的營銷手段。

應該說一個標準,對大多數人是適合的,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但一個標準並不適合所有人,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每天就不需要走這麼多。

每個人需要多少運動量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而且步行鍛鍊≠輕鬆地散步,一般需要保持一定步速,堅持30分鐘以上,才算有效。

快走對健康最有益處,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所不同,並不鼓勵所有人一開始就選擇快走。平常不經常運動的人,可以從慢走、中速走,再到快走,讓身體逐漸適應。

不過,對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建議選擇慢走、中速走,並且單次步行時間要量力而行,以免加大心臟負擔。

步行時需注意以下幾件事是:

1、保持正確的姿勢,抬頭、上身站直、收腹、肩膀向後向外自然擴展、步行時兩手在身側自然擺動、腳跟要實打實地著地。

2、步行過程中堅持做深呼吸,有助於身體將有氧血液輸送至目標肌肉。

3、不要過度疲勞,身體不適時不要硬著來,當出現疲勞、不適、頭痛和肌肉痠痛等症狀時,提醒你可能是過度訓練了。步行時應該把每7天當作一個小週期,有一天完全休息。利用這一天,讓身體充分恢復。

4、及時補足水份:在運動前和運動後要喝足夠的水,防止體內水份過多流失。

5、穿對衣服:要穿涼爽材質的便於排汗的衣服,不穿緊身衣。


用戶51773470993



暢言403


健康真的需要每天一萬步嗎?健康,並不是非要每天一萬步。


健康的身體,需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循序漸進鍛鍊,不僅僅只有快走或者慢跑鍛鍊;即使是快走或者慢跑鍛鍊,也應是在一個時間階段內完成的鍛鍊,一天累計的一萬步,不如一個時間階段內快走五千或者六千步的效果好。


就運動能力而言,如果一次快走六千步不感覺到累,一次快走八千步感覺到累,那麼一次快走一萬步就是對身體的傷害;如果一次快走八千步比較輕鬆,那麼應該一次快走一萬步,或者從事慢跑或者其他強度高的鍛鍊。


擁有健康和保持健康的身體,有很多的鍛鍊方式,快走、慢跑只是其中的兩種有氧運動,其他的有氧運動還有跳繩、健身操、游泳、動感單車等;有氧運動之外,還可以根據身體情況和鍛鍊需要,做俯臥撐、引體向上、卷腹、深蹲、箭步蹲等無氧運動。


滄海人間




步行是個不錯的運動

益處如下:

●增強腿部和臀部肌肉。提高肌肉的防禦抵抗能力,消除扭傷或痙攣。

●延緩骨骼退化並減少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 ●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危險。

●提高氧氣吸收能力,並由此提高工作效率,並延緩人體疲勞。

●促進新陳代謝,消耗脂肪,有助於減肥。 快步走最適宜中老年人 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胡大一教授說,快步行走是最安全、最簡便、最經濟的有氧代謝運動,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選擇。

需要注意,快步行走需要一定的速度。因此中老年人進行快步行走運動要注意3點:

1.每週保證3-5次;

2.每次最好堅持30分鐘以上;

3.運動後每分鐘心跳要達到170減去年齡後的所得數。如50歲的話,應運動到心跳120次/分鐘為最佳狀態。身體好的可以多一些,身體差可以少一些。 要想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果,走路要跨大步,速度要快,步姿敏捷,抬頭挺胸;肩部保持放鬆狀態;縮緊腹部,不要翹屁股;雙臂緊靠身體,手肘輕鬆地彎曲90度,靠近身體來回擺動;每跨出一步,必須是先腳跟,再腳掌,然後腳尖。

——————————————————————————

每天其實只要不是天天坐著,出去運動兩三個小時,遛狗爬山。差不多也就萬來步。健康嗎?會有用的。只要邁開腿。溜溜彎挺好。

練拳也要長遛腿。

祝題主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其實沒有什麼標準,所謂的標準就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你你能適應的,你能承受的,就是標準。不過每天1萬步指的是健走1萬步,確實對健康有益。

一、預防心臟病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天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即使沒法天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第二、預防動脈硬化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量,輕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第三、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就可降低血糖值。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

  糖尿病患者非凡要注重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第五、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護理健康研究"一項長達20年的統計研究指出,一週運動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第六、預防老年痴呆

  美國《自然》雜誌報導,60歲以上銀髮族,一週有3天,每次45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第七、健走能降血壓

  人到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健走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患者應先跟醫生溝通了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第八、走出好骨質

  年紀愈大,骨質越易流失,骨頭裡面變幹變脆,就輕易骨折或腰痛。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需持續的走,朝天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第九、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輕易入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