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山西北部為什麼如此重要

塞上,塞指邊界上險要地方。塞上指軍事位置重要的邊境地區。亦泛指北方長城內外。古往今來有許多詩人在作品中描述過塞上的壯美風景。《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

山西北部為什麼如此重要

塞外指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長城以外。"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塞外指的是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不過呢,一般從古至今 說法也是不一的。還有的人是說:狹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寧夏一帶。主要有隴西。內蒙古、東北應該不在範圍。

塞外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北部以及蒙古高原,塞外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山西北部為什麼如此重要

而中國長城在山西內部的分界線,外長城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沿山西、內蒙古交界線,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再經朔州市朔城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山西朔州市右玉縣、大同市左雲縣、市區、陽高縣(東南20裡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鎮縣新平堡馬市口,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橋西區、崇禮縣、赤城縣,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內長城交匯。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里。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沿山西境內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線,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再經忻州市神池縣、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甯武縣(有甯武關)、忻州市原平縣、朔州市山陰縣、忻州市代縣(北有雁門關)、朔州市應縣、忻州市繁峙縣、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有平型關),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易縣、淶水縣、張家口市涿鹿縣、入北京市門頭溝區、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居庸關西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

山西北部為什麼如此重要

安身立命於這麼一塊風水寶地,不禁要問:為什麼修了外長城還要修內長城呢?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明前期,為了對抗北元和隨後分裂的韃靼和瓦剌,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臺、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太宗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和維護邊境安定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于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匯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