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賀雪峰:經濟發展與社會分層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土地向工商資本流轉,其結果是不僅消滅了老人農業,而且消滅了自發形成的“中堅農民”。結果,工商資本下鄉,農村就越來越分化形成由極少數外來工商資本和大多數無法進城卻又無農可務的老弱病殘相對立的結構,這樣一來,村莊秩序就難以維繫。……與中西部農村大為不同的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經濟分化,經濟分化導致社會分層,社會分層導致政治排斥,其結果是,農村基層治理中出現了普遍的富人治村與多數村民政治效能感的降低。

快速城市化帶來農村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農民人均收入遠高於中西部地區,其中部分農民通過辦廠經商致富獲得了遠高於當地一般農民的收入。因為經濟發達,城鄉一體化,發家致富的農民企業家並不脫離村莊生活,而是在之前宅基地上建起豪華的通天別墅。普遍村民也因為有宅基地和住房,而有較外來農民工更好的居住生活條件,這些普通村民甚至還是外來農民工租房的房東。也是因為經濟發達,大量外來農民工湧入東部地區務工經商,這些務工經商的農民工不僅為東部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而且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興旺,提高了房租,為東部地區農民提供了多樣化的收入來源。

外來農民工提供的廉價勞動力在東部地區形成了相對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東部地區原住民中,真正成為企業主的富裕群體並不大,有相當一部分甚至一半以上家庭主要收入依賴務工收入。在統一勞動力市場下面,本地人務工收入並不高於外來農民工,而本地人都是在原來熟人社會中生活,他們必須要參加本地人的婚喪嫁娶、人情往來,從而維持熟人社會的關係網絡,保持基本的面子競爭。村莊富裕階層很快提高了人情金額,提升了酒席檔次,這樣一來,村莊大約一半的原住民在與外來農民工競爭中獲得較低收入,卻要在與本地富裕群體競爭奢侈的面子,最終,這個佔到村莊一半以上人口的群體越來越被排斥出村莊主流,越來越成為村莊中說不起話、辦不成事的人群。

同時,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附著在土地上的利益就十分密集,土地集體所有,使得掌握土地集體資源的村幹部職位具有極高含金量。村莊強勢群體為獲得資源分配的權利而競爭村幹部職位,結果必是富人治村,村莊中出現了積極競爭村幹部的富人群體與消極對待村級治理的大多數群體之間的分別。

也就是說,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往往導致經濟分層,經濟分層通過人情等機制形成社會排斥,又通過政治競爭,而在村莊中形成了外來農民工以外的兩個群體:富裕的上層社會和分散的多數群眾。

中西部農業型地區,經濟不發達,土地上沒有附著利益,村莊缺少基本的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村莊富裕人群因此千方百計搬到村莊以外居住,留在村莊的幾乎所有農民,其收入與生計模式都是年輕子女外出務工,年老父母留村務農。因為土地是平均分配的,務農收入相差不多,而在全國已形成統一勞動力市場情況下面,外出務工收入也相差不多。結果,除村莊中缺少勞動力或天災人禍而特困的極少數農戶以外,幾乎所有農民的收入水平都相差很少,村莊社會缺少分化。缺少分化可能進一步加劇村莊內的競爭,這種競爭的壓力最終會向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傳遞,其結果可能是老年人的處境變得越來越糟。

中西部農業型地區因為缺少公共資源,集體土地上又很少有經濟發展所附著的利益可供分享,村幹部報酬低且基本上沒有可以開展村級治理的資源與手段,村幹部因此消極無為,公共治理越來越差,村莊基本秩序的維繫也越來越難。村莊精英很少留在村莊。好在目前中西部地區一般還有若干農業以外的副業商業手工業機會,從而使村莊可以留下人數不多但仍然年富力強的中青年人,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村組幹部人選。這些人是“中堅農民”,這些“中堅農民”與仍然從事農業生產的老年人一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農村社會結構。

總體來講,當前中國農村已經出現普遍的分化,大的方面是人口流出的中西部地區與人口流入的東部沿海地區,村莊社會結構均已變化,但變化的方向和變化的結果都大不相同。細節的方面則是,沿海發達地區出現了富人治村及其對多數村民群體的排斥,少數活躍的富人與多數消極的村民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對立統一。中西部農業地區,農村人財物的流失使當前農村仍然存有的一些獲利機會(農資銷售、副業、農機服務、販運、小店、養殖,等等)為農村留下人數不多但極其重要的中青年的“中堅農民”,“中堅農民”與無法進城的老弱病殘也形成了一個相互補充和相互支持的穩定系統。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農村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經商,他們的父母和子女留村務農,由此形成中西部農村主導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庭結構。一個農民家庭,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中老年人在家務農,家庭同時獲得務工收入和務農收入。在已經形成全國勞動力市場情況下,進城務工收入差不多,而留村務農大多種自家承包地,農業收入也相差不多。因此,中西部農村出現了農民家庭收入結構相似、收入水平相差不多的收入均等化的趨勢,農民家庭收入差距主要與農民家庭勞動力結構有關係:人少勞多家庭收入高,人多勞少家庭收入低。

中西部農村,村莊基礎設施遠不如城市,先富起來的家庭有能力移居城市,他們就轉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去了。富人進城進一步強化了農民家庭收入的均等化,由此在農村形成了去分化機制。中西部農村沒有形成明顯的階層分化。

中西部農村,進城農民不再耕種自家承包地,他們將土地流轉給仍然留村的中青年夫婦耕種,形成適度規模經營。這些形成適度規模經營的留守農村的中青年夫婦,因為有適度規模經營,而可能有不低於外出務工的收入。這些中青年夫婦的收入來自村莊,社會關係在村莊,又保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他們就成為村莊“中堅農民”,這個“中堅農民”數量不大,在年輕人普遍進城的情況下,中堅農民+老弱病殘的社會結構對維持村莊基本秩序極為重要。

“中堅農民”的關鍵是可以在村莊內獲得不低於外出務工的收入,從而可以在村莊體面生活。農村中的各種副業、商業、手工業乃至村幹部職業都可以為他們獲取收入。正是農村多樣化的收入來源使當前中西部農村普遍存在“中堅農民”群體,中堅農民+老人農業,同時解決了農業、農民和農村秩序問題。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土地向工商資本流轉,其結果是不僅消滅了老人農業,而且消滅了自發形成的“中堅農民”。結果,工商資本下鄉,農村就越來越分化形成由極少數外來工商資本和大多數無法進城卻又無農可務的老弱病殘相對立的結構,這樣一來,村莊秩序就難以維繫。

在去分化的中西部農村,所有農民的收入結構與收入水平都差不多,這可能加劇農戶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尤其表現在婚姻上面,直接後果是壓力向老年人轉移。當老年父母仍然有勞動能力時,老年父母在家庭中就有地位,一旦喪失勞動力,他們的處境就可能不佳。若老年人隨子女進城,即使有住房,進城也往往意謂著這個家庭不僅失去了農業收入,而且必然增加城市生活支出,除非年輕子女在城市獲得了穩定就業和較高收入的機會,進城老年父母的日子將更加難過。

與中西部農村大為不同的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經濟分化,經濟分化導致社會分層,社會分層導致政治排斥,其結果是,農村基層治理中出現了普遍的富人治村與多數村民政治效能感的降低。

2014年10月13日上午

贺雪峰: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贺雪峰: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