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人為什麼要在門口放門檻?

社會微刊


唐代古建築也有“門檻”,學名稱之為“地栿”

門檻,在古建築術語中叫做“地栿”是一個專有構件。在古建築中,用來區分內外,也保護大門下部,防止陰風吹入房間。後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又演變為房主人的脊背、脖子,最忌諱讓人家去腳踩,代表著主人的身份和尊嚴,甚至連《禮記》中也有“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閥”的說法。

一般來說,你到寺廟裡面去拜佛,也是絕對不允許踩踏門檻的,否則就是對佛不敬。

古建築上為什麼會出現門檻?

第一:實用的考慮。古代建築密封技術很差,大門底部無法緊密貼合地面,地面溼滑得的情況下會迅速腐朽,加上門檻能有效縮小門縫。

第二:風水考慮。畢竟,房屋是一個閉合空間,大門底下敞開一條縫總有“漏氣暴露”的感覺,底部封一下,會有鐵門關鎖的含義,既不讓家財外流又防止邪氣入侵,在明清時一般甚至會在門檻下加入“五帝錢”壓煞,也是一種辟邪的考慮。

希望能幫到你,有古建築問題可問我,喜歡就說說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古時候的門檻,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誰家的門檻高,說明主人的身份越尊貴。

如紫禁城的門檻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抬腳,是不容易跨過去的,皇家這樣設計,其實飽含深意。



當文武百官上殿時,大家邁步而進,跨過門檻,就需要彎腰。而在跨過門檻之後,更是要一直保持彎腰的姿勢,以表示自己不敢正視龍顏,是對上位者的畏懼與尊敬。

當然,古時候皇家也不是想怎麼跨就怎麼跨,更不是誰都能跨。一般官員不能從正中邁過門檻,文官要從右側進來,武官則要從左側進來。七品以下的官員,就只能翹首企盼了,因為他們連進門檻的資格都沒有。

不過現在大家到故宮去,想怎麼跨就怎麼跨。



在封建社會,有著森嚴的等級觀念,所以裝門檻就成了傳統建築的一種定製。一般而言,宮門、院門、山門甚至是墓門都要裝門檻。

宮門和院門裝門檻可以理解,畢竟體現了家族地位和身份,那麼為何山門、墓門也要裝門檻呢?


入山門需要參拜佛祖,需要虔誠,常常三步一叩首,跨門檻,更是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同樣,墓門裝門檻,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


金兔歷史


門檻在我國古代是非常常見的,幾乎家家都有,雖然我們現在一般都居住在樓房裡,幾乎沒有門檻了,但是在我們家裡面裝修的時候,每個房間門口都會設置門檻石,這是古代門檻在現代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大家應該都聽過下面這句話:某某家的門檻高,某某高攀不起。在我國古代,門檻是權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徵,誰家的門檻越高說明這家的主人身份越尊貴,試想一下,你去拜訪一位身份高貴的主人,在跨過主人家的門檻時,需要保持彎腰的姿勢,這是對主人的畏懼和尊敬,這也符合封建社會對等級觀念的要求,所以我國古代傳統建築裝門檻成為了一種定製。

古建築的門檻在住宅風水學中象徵著豎立一堵牆,可以聚集住宅的氣場,防止財氣運氣從門縫中流失,也可以把不好的東西擋在門外,特別是那些妖魔鬼怪,能夠保一家人的平安。


看史界


我們現代人學了物理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雖然古時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夏天冷空氣下沉從門下流出,屋內溫度會升高,冬天冷的時候外面的冷空氣會從下面進來,所以人們形成了放置門檻的習慣。顯然把下面的門縫提高一點是有好處的。相比於直接門邊接地的情況,氣密性提高了很多。所以最初的設計就是提高氣密性,減少空氣流通。這也形成了後來聚氣場、當陰風的說法。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注意,相對社會地位高的人,府宅的門檻也就會相對高一點。這個設計是有深意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說說,當我們想要過高一點的門檻時,這時侯一定會低頭,稍稍彎腰,大家可以試試。這個就是地位崇高的人強迫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去臣子家中拜訪,特殊情況下去的時候,臣子必是門外跪侯。



作為客人,不可踩踏主人家的門檻,如果是去佛教寺院;遵循男左女右,男人先邁左腳,女人先邁右腳。作為主人,送客之時,應當把客人送至門檻之外


我是越關


古代蛇蟲多,門檻最重要的作用防蛇蟲進室。

其次,古代木結構門,需要懸空於地,免木頭受潮腐爛。下面空縫隙自然需要石頭來添。

所以古代門檻石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