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大書法家們如何寫“春字”?

江西人在東莞666


三月鶯飛草長,正是滿春色關不住的時候。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文人墨客總是對春天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春”字也是歷代書法家們樂此不疲的創作題材。

下面就由近及遠,沿著書法文獻,一探古代春色!


明 · 文徵明 · 早朝詩


明 · 董其昌 · 岳陽樓記


明 · 黃道周 · 答諸友詩卷


明 · 王鐸 · 李賀詩帖


王均寫法:

清 · 吳昌碩 · 七言律詩軸


清 · 傅山 · 孟浩然詩


明 · 徐渭 · 唐詩宋詞


明 · 唐寅 · 書七律


明 · 王鐸 · 弱侯半山園


元 · 鮮于樞 · 示元度


元 · 趙孟頫 · 閒居賦


元 · 趙孟頫 · 俗塵帖


宋 · 黃庭堅 · 花氣詩帖


宋 · 陸游 · 懷成都十韻詩


宋 · 蘇軾 · 中山松醪賦


宋 · 米芾 · 苕溪詩帖


宋 · 趙構 · 洛神賦


唐 · 杜牧 · 張好好詩


唐 · 唐人 · 月儀帖


唐 · 孫過庭 · 書譜


晉 · 王羲之 · 普覺國師碑


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


倘佯在古人的春色裡,醉人的不止是花香,更有墨香......


歡迎網友關注、留言交流!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我寫的《春華秋實》中的《春》字。字形瘦高與下面的《華》字寫的寬,形成對比。注意造型與筆力,才能寫出美感來。鬆緊有度,筆斷意連意境十足。《秋》字寫的緊湊一點,《實》字寫的松一點,寶蓋頭要寫的大一點,就像大房子把下面的東西罩在裡面,不被雨淋到。書法看著非常簡單,能寫好書法絕對不簡單。


如我處理《陽春白雪》用了兩筆寫成。看到沒有鬆緊有度,粗細變化,大小變化。這裡的《春》字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與上面用纖絲連接又要與下面用纖絲連接。一氣呵成。看上去舒服不舒服。如果你感覺舒服就已經很美了。寫草書要注意方方面面,你看人家寫的很快,其實人家有這個功力,完全在法度之內,不會出法度之外。出法度之外就是閉著眼睛瞎畫了,那是不行的。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篆書春

書寫者依次為:

吳大澄、吳昌碩、吳讓之、胡唐、鄧石如、錢玷。

隸書春

書寫者或碑帖依次為:

丁敬、《乙英碑》、 伊秉綬、何紹基、《史晨碑》、吳大澄。

書寫者或碑帖依次為:

吳讓之、吳隱、《孔宙碑》、張祖翼、《張表碑》、李權。

書寫者或碑帖依次為:

翁同龢、趙之琛、《辟雍碑》、鄧石如、《馬王堆帛書》、《馬王堆帛書》。

楷書春

書寫者或碑帖依次為:

《元珍墓誌》、歐陽通、王敬客、王羲之、《石婉墓誌》、蘇軾。

書寫者依次為:

蔡襄、褚遂良、褚遂良、褚遂良、趙之謙、鄭道昭。

書寫者:

顏真卿。

行書春

書寫者依次為:

俞和、唐寅、唐寅、宋人、宋曹、康有為。

書寫者依次為:

敬世江、李世民、李倜、杜牧、柳公權、清人。

書寫者依次為:

王均、王羲之、王鐸、王鐸、王鐸、祝枝山。

書寫者依次為:

米芾、紀昀、蘇軾、董其昌、董其昌、董其昌。

書寫者依次為:

董其昌、蔡襄、蔡襄、趙之謙、趙孟頫、趙孟頫。

書寫者依次為:

趙孟頫、近人、近人、鄧石如、鄭板橋、陸柬之。

草書春

書寫者依次為:

愈和、孫過庭、張弼、張旭、張旭、張瑞圖。

書寫者依次為:

張芝、徐伯清、懷素、敬世江、文天祥、文徵明。

書寫者或碑帖依次為:

《月儀帖》、黃慎、王寵、王寵、王羲之、王羲之。

書寫者依次為:

王鐸、王鐸、祝枝山、索靖、蔡襄、薛紹彭。

書寫者依次為:

賀知章、陸居仁、陸游、陳獻章、鮮于去矜、黃庭堅。


契茶書舍


古代書家寫春字,不是隨便寫的,那都是用心在寫。

王羲之的“春”在蘭亭,“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稧事也。”一群文人在蘭亭搞了一次春遊,玩了一次聚會,便留下風流千古的蘭亭雅集。王羲之用心在這個春天裡寫了一篇日記,記錄當天的聚會,一不小心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惜春,感慨時間流逝的太快,而“俯仰之間,已是陳跡”,如今我們在談論書聖的春,他也早已想到,“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時光荏苒,逝者如斯夫,還是活在當下,好好珍惜這個“春”吧。

杜牧的“春”是春情與春愁,“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江南的春天總是煙雨朦朧的,連綿不斷的細雨總會無來由的讓心中充滿愁緒,詩人自恃才高八斗,卻一生難有抱負,大好的青春就在青樓中虛度。“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而這個薄名,竟然無法得到心愛的女人“張好好”。

當張好好被迫嫁與他人的時候,為杜牧寫下了“孤燈殘月伴閒愁,幾度悽然幾度秋。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後謝風流”,從此一入後門深似海,杜牧也只能落花流水空餘恨。後來杜牧對佳人的懷念,天天想著“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最後抑鬱而死,佳人問訊,悲憤不已,瞞著家人去長安祭拜杜牧,想起之前的愛恨離別,竟自盡與墳前。杜牧的“春”有點沉重。

蘇軾的“春”孤苦無比,“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又逢苦雨纏綿,望著漫山啼血的杜鵑花和空中飛舞的白紙,詩人想家了,於是把這份蒼涼多情抒發於筆墨之間,揮毫而就寫成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從此死了蘇軾,活了東坡,“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蘇軾的“春”在苦雨中煥發了人生的第二春,成就了那個為後人稱道的蘇東坡。

就奉上這三個春吧,再多腦子就不夠用了,我還要去看“春”呢。


翰墨今香


“春”字較為常見,用處也廣,古碑、古帖中出現的概率也較大。下面給出一些古人“春”字的寫法,望對你有所幫助。

篆書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夢迴古重泉


古代大書法家書寫的春字,各有千秋令人品味老窮盡,我喜歡的還是這幾個→



真話哥


以下是我收集的古代大家寫的“春”字:

甲骨文拓片: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唐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顏真卿《多寶塔碑》: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孫過庭 《書譜》:



蘇軾《寒食帖》:

米芾《


苕溪詩卷》:

蔡襄《安道貼》:

趙構《行書白居易七律詩》:

王鐸
《草書詩卷》:

祝允明《


行草歸田賦》:

唐寅《落花詩冊》:

張瑞圖《



杜甫飲中八仙歌》:


冰兵


古代大家的【春】。











筆墨春秋戰國


《說文解字》裡說:春,推也。即春陽撫照,萬物滋榮。

甲骨文中,這個字很有意思,像顆小草從地裡鑽出來,可能在古人眼裡,這才是春天該有的景象。


在小篆裡,李斯將春字規範了,但大體還是沿襲了甲骨文的寫法。



《爨寶子》裡,這個春字有特色。





書聖果然是書聖,“春”字一個比一個俏皮,從章草直接寫到今草。

不過最實用,雅俗共賞的還是《蘭亭序》裡的這個“春”。



在孫過庭的《書譜》裡,“春”字氣象又是一變。

米芾總說自己是宗二王,《苕溪詩帖》裡的這個“春”,是否有書聖的神韻?

黃庭堅笑話老師蘇東坡的字像“石壓蛤蟆”,你看這個“春”像不像頂著塊石頭?

都說徐渭是書法史上難得的天才,天才的寫法就是與別人不一樣。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文徵明的“春”,飄逸,巴適!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現在是立春節氣了,雖然剛剛來了一場大降溫,但是感覺整體的氣溫還是提升了不少,尤其是白天,即使是在山東,普遍的氣溫已經達到了十幾度以上,路邊的柳條也綠了,真的能夠感覺到是春天來了,春風拂面的感覺真好。

“春”字由9筆組成,除了甲骨文和篆書,歷代書法家的寫法都基本相似,都是把撇和捺當成主筆,突出書寫,而橫畫和下面的“日”字都寫的比較收斂。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文徵明的《行書自作詩卷》等等。

在隸書裡,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比如漢代《張遷碑》裡的“春”字。

楷書裡也是這樣,如唐代顏真卿《多寶塔碑》裡面的春字。

而篆書和甲骨文裡由於沒有撇和捺這兩種筆畫,寫法則比較複雜。

我們看春字在甲骨文裡的形象,大概就像小草從土裡鑽出來,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開始生根發芽,茁壯生長,春字最初的意思大概就是這樣吧。

一天之際在於晨,一年之際在於春,春天來了,開始新的生活和奮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