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1

公元881年1月8日,這一天對大唐的朝臣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吉利的日子。

兩天前,黃巢的軍隊已然攻陷唐都長安的門戶潼關,現在正駐紮在霸上,準備隨時打進長安。

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頭,要打要談要跑?怎麼打,怎麼談,怎麼跑?

大夥兒沒了主意。正想找唐僖宗商量的時候,卻木然發現:

皇帝已經逃!跑!啦!

——唐僖宗跟著他的宦官“阿父”田令孜,帶著若干後宮人士倉皇出逃。因為走得急,竟然忘了通知群臣。

老闆跑路了,搬磚的只能乾瞪眼。

一週後,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而唐朝的大臣們則懷著懵逼、委屈的心情,一個個成了義軍刀下鬼。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 黃巢是英雄還是惡魔?後臺回覆“黃巢”查看~

昔日安史之亂,兩都失陷,玄宗奔蜀,人們都以為這大唐要完了。沒想到仗打了幾年,大唐竟然挺了過來。

如今國都再次失陷,甚至連朝臣也搭了進去。形勢之慘比安史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回大唐該收攤了吧?

呵呵,想多了。

2

大唐是見過地獄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毫無徵兆。

之前的大唐歌舞昇平,萬國來朝。可安史突然來了這麼一下子,大唐差點背過氣。史載安史之亂期間: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

“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盛世的墜落,不僅帶走了繁華,更是讓人口銳減,國力也隨之大大衰退,可謂慘不忍睹。

早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唱衰大唐的聲音。比如李白詩裡就寫了: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

說安史之亂跟永嘉之亂有的一拼了,那唐朝豈不是要步西晉的後塵?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 安史之亂,玄宗奔蜀。

——然而唐朝並沒有完。

如今黃巢兵鋒肆虐,雖然折騰得唐朝夠嗆,但想瞬間斃命卻也做不到。

公元884年,一個朝代謝幕了——謝幕的不是唐朝,而是黃巢的“大齊”。

自安史之亂後,到公元907年朱溫建梁,大唐這已經被打爛的王朝居然又活了近150年。

唐朝一共才享國289年,居然一多半的時間都在苟延殘喘?

唐朝為何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這其中原因有很多,不過在最愛君看來,下面這兩個因素是重中之重。

3

一個政權能長久生存下去,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有句話唐太宗總是提起,這句話大家都很熟: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安史之亂雖然讓唐朝狼狽不堪,但卻沒把唐朝一擼到底,原因就在於沒有奪走對唐朝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民心。

由於安史戰亂的破壞,大唐昔日的盛世一去不復返。而叛軍殘暴,百姓苦不堪言。

之前歌舞昇平,而今兵連禍結;之前酒足飯飽,而今民不聊生。多好一個“盛世”,讓安祿山給砸了。

雖說唐玄宗晚年昏聵,寵奸任佞,最後釀成大亂。但朝堂之上的政治傾軋,平頭百姓自然不會知道那麼多,也不會在意:

誰給好日子過,我們就跟誰走。

而對精英階層來講,輔佐君王建功立業那是政治正確。雖說玄宗後來把皇帝當跑偏了。但安史叛軍的表現更讓人望之生畏,所以自然還是站在李唐這一邊。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 劇照:唐玄宗。開元盛世一直讓唐人無比懷念。

有了民心,就有了“正統”。李唐政權因此便有了存在的合法性。

不會有人再去追究當年唐高祖是如何從老楊家得到天下,唐太宗又是如何幹掉了親兄弟成功上位,而武則天又是如何女主當國,立威天下。

“正統”,成了李唐手中當之無愧的政治王牌。

擁有這張王牌,唐朝就有了叛軍無法企及的號召力。所以安史叛軍終不能有所作為,二帝四王之亂也對唐朝無可奈何:

擁護唐朝的人,總是遠遠多於反叛的人。

如此,江山何憂?

4

有民心固然好,但只有民心顯然不夠。

後世北宋被金兵攻滅,送靖康恥大禮的時候,天下民心還是在的。然而宋都開封一被攻陷,整個帝國立馬癱瘓。如果不是建炎南渡,恐怕金人當時就能一統天下了。

國都陷落,王朝滅亡。自古以來大多數朝代都是這樣。但唐朝卻沒有這一層擔心:

數數看,作為唐朝國都的長安,終唐一代被攻陷了多少回?

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兩個皇帝,玄宗入蜀,肅宗北上靈武;

吐蕃攻陷長安的時候,代宗東奔陝州(今河南三門峽);

二帝四王之亂時,德宗西逃奉天(今陝西乾縣);

黃巢之亂的時候,僖宗又入蜀;

朱玫之亂的時候,僖宗再度出奔;

唐末李茂貞攻長安,昭宗東奔華州(今陝西渭南)……

沒有哪一個朝代像唐朝這樣,國都數次被攻陷,王朝居然還不亡的。而唐朝也因此成為秦朝一統六國之後,壽命第三長的朝代。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拜唐朝的藩鎮所賜。

都知道藩鎮是唐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但唐朝之所以能挺過安史之亂,還堅持那麼久,也是藩鎮功勞。

對此,宋代史家有評論說:

“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 安史之亂

自從唐玄宗的爸爸唐睿宗設立“節度使”以來地方的勢力便不斷增長。尤其隨著節度使權力的擴大,在掌握一方財、軍、政大權之後,地方之於中央,獨立性越來越強:

“外重內輕”的局面漸漸形成了。

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便跟這種地方分權的形勢密不可分。安祿山起兵的時候,身兼三鎮節度使,坐擁十幾萬唐朝正規軍精銳。而在當時全國不過十個鎮而已。

於是在叛亂之初,兵力空虛的中原很快被安祿山橫掃。在攻陷長安,趕走了唐朝朝廷之後,安史叛軍的兵勢達到極盛。

然而,趕走了朝廷並不能讓安史叛軍贏得戰爭。因為其他幾個鎮還在。並且,他們跟安祿山一樣,也都具備相當的獨立性,不會因為唐朝中樞的癱瘓而亂作一團。而這些鎮的節度使,還都效忠於唐室。

哪怕“上意不達”的時候,北邊的郭子儀、李光弼等,照樣領軍跟安史叛軍掐;而江南那邊的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安樂之餘還將錢糧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北方平叛前線,繼續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大唐王朝。

分權地方的唐朝,就像九頭蟲一樣:掐了其中一個頭,並不能把它怎麼樣。

攻下了國都,趕跑了皇帝,卻不能亡其國。安史叛軍如此,後來的那些叛亂者也如此。

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吸取教訓,建立了“神策軍”。這支軍隊作為大號的“禁軍”,直接歸中央統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內輕”的局面。

而地方的藩鎮,在黃巢之亂以前,大多數是不反對中央的。

國都淪陷五六次,卻是史上第三長命朝代,憑什麼?

▲ 晚唐中原藩鎮割據

此時的唐朝既有政治牌,又有軍事牌。即使在晚唐黃巢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時期,唐朝朝廷也不失為一個“加強版的超級藩鎮”。在那種紛亂的局面下,只要唐朝皇帝不作死,必然不會有哪個藩鎮想不開,主動把唐朝朝廷作為目標的。

除非唐朝皇室權威不在,而天下藩鎮一家獨大。

5

黃巢之亂平定,過了20年後,大唐帝國日暮西山。

數次戰亂,民心早已不在,“人心思唐”成為舊事。

此時的唐昭宗,手裡的禁軍也早已敗光,“避難聖地”四川也變成了獨立藩鎮:

皇家再有難,卻逃無可逃。

抬眼望東,佔據河洛的朱溫已然羽翼豐滿,李克用打不過他,李茂貞也打不過他:這天下儼然朱氏一家獨大。

公元904年,窮途末路的唐昭宗被朱溫強遷到洛陽,旋即殞命。

這次,大唐是真的要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