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晚清老將馮子材是怎麼打敗法國侵略軍的?

梅碧巧


評:《鎮南關大捷》滿清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腐敗如此,老將無力迴天。

隨著二次工業革命的如火如荼,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浪潮,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當然對中國虎視眈眈。時局圖應證啦這一切。

已經將越南等地納入殖民範圍的法國,對中國廣西廣東兩省可謂,勢在必得,虎視眈眈。

1884年,法國殖民越南,並進一步將戰火燒到中國西南大門鎮南關。

不僅如此,還攻陷鎮南關,焚燬關隘還留下牌子,上書:“從今日起,廣西門戶不復存在”。儼然將廣西納入法國勢力範圍的節奏。


法國人這種傲慢和罪惡行徑,激起中國軍民的強烈不滿,同時也堅定國內主戰派將領對法作戰決心。廣西自古出狼軍,彪悍的西南人民們無不摩拳擦掌,等待時機。

1885年3月,馮子材率廣西軍民出關奮勇殺敵,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勝利,並一度收復涼山和文淵。進而引致法國內閣下臺。可謂難得的揚眉吐氣的大勝利。

戰爭指揮者馮子材也名揚天下,那麼馮子材,是誰,他又為何會取得勝利。

馮子材者,廣西欽州人,自幼父母雙亡,孤兒出生,成長曆程受盡世人歧視嘲諷,飽嘗人間冷暖。

1851年,馮子材參與天地會,並發動起義,但很快就被清政府招安,隨後被派去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對內的常敗將軍

馮子材與太平軍作戰可謂逢戰必敗,被太平軍追著打,從兩次六合戰役到兩次江南大營戰役,再到小山戰役馮子材所部5000人被打的僅剩下300多人,馮子材對太平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說他是常敗將軍無可厚非。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馮子材為何在面對比太平軍強大的法軍時,卻取得當時滿清對外戰爭最大勝利,《鎮南關大捷》,這是何呢?


下面我就發表點自己思考結果。

第一:馮子材熟悉邊情善於防守,馮子材為將,打進攻戰,不是他的特長,但是做防守戰卻是他的特長。

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第二次被太平軍摧毀,馮子材跟和春、張國樑退往丹陽,張國樑死後,馮子材帶領餘部死守鎮江,直到太平天國滅亡。這幾年時間,無力進攻可是還能經常擊退來犯之敵,顯出高超防守技能。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馮子材前往兩廣鎮壓的天地會起義,並且多次出關剿滅在越南活動的起義軍,所以他對越北廣西地形相當熟悉。

中法戰爭爆發,陸戰主要在廣西雲南邊境展開,中方又事以防守為主,正式馮子材長項

第二,主戰派大臣香帥張之洞全力支持。

馮子材很幸運的是,在他出關作戰前一年,與他有仇的原兩廣總督劉坤一調任兩江總督,主戰派張之洞任二廣總督,統一指揮抗法戰爭。

劉坤一離任,張之洞馬上奏請清政府派馮子材任廣西邊境軍務幫辦,統轄東路軍,並且足兵足食以解後顧之憂。

有張之洞支持幫助,馮子材才可一心一意與法軍作戰。若劉坤一還在,馮子材能不能得到清政府的起用都難說,何談鎮南關勝利!

第三,天氣因素

廣西之地,自古瘟疫之多,天氣炎熱,法軍不適合在此,作戰環境下作戰而,固守本土的清軍,卻是當地居民組成,適應力非常強。

法軍的非戰鬥減員情況非常嚴重,而清軍就沒有這樣的情況,戰鬥力此消彼長,必然成為,決定因素之一。


第四,軍民同心,同仇敵愾。

馮子材被任命為廣西邊軍主帥之前。清政府曾經派雲貴總督岑毓英、廣西巡撫徐延旭,潘鼎新等人出關抗擊法軍。

因清軍派系林立,各不統屬,作戰時少有協調,所以一開始在越北屢戰屢敗,丟失據點無數。對此狀況馮子材心知肚明,他到鎮南關後,立刻召集各路將領開會,曉他們以大義。

馮子材指出,如讓法軍再破鎮南關,佔領鎮南關,則西南將無險可守,兩廣將淪殖民地。這樣的罪責沒有人可以承擔。會後各將領一致推舉馮子材任前敵總指揮,並表示絕對服。 馮子材也不負眾望,無論何時都身先士卒。

俗話說得好,一頭狼引一群綿羊,那一群綿羊也會變成強軍,軍隊風氣大變,士氣大漲摩拳擦掌,只為與法軍一戰。

得知鎮南關中法大軍對峙,廣西人民也不分彼此,不分你我,全部支援前線作戰,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罔如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第五,法軍輕敵冒進,馮子才一戰功成。

鎮南關一戰,法軍東路指揮尼格里將軍,以偏師孤軍深入,妄圖依靠裝備優勢,一舉破敵。城南裝備的優勢我們無法比擬。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不是裝備,而是勇氣。

當法軍衝破清軍第一道防線,奪取關前小青山處三座炮臺時,馮子材,跨上戰馬,振臂一呼,此處要是戰敗,有何面目見廣西父老。隨後一馬當先直衝法軍陣地

年逾七旬的老將軍帶頭衝鋒,然後無數熱血男兒無不,血脈賁張。紛紛追隨老將軍衝出戰壕與法軍進行白刃戰。

有了主將的身先士卒,清軍愈戰愈勇,法軍不敵,尼格里只能率殘兵敗將逃離戰場,馮子材乘勝追擊,收復文淵、涼山。

鎮南關大捷,梁山一戰,馮子材威名遠揚,法軍聞風喪膽

馮子材能取勝,善於防守反擊熟悉地形是因素,作戰勇敢領導支持也是因素之一。

但是真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軍民團結一致,進行正義的衛國戰爭,這才是勝利的關鍵。

可是令人不齒的是,主戰派的努力變成了主和派的籌碼,清軍以勝之名,趁機求和。和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出賣國家利益,罪不可赦!


阿斗不傻


當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刻,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了國家民族,即使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這些人是我們國家民族的脊樑,值得後人永遠銘記!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屬於這樣的英雄,他的名字叫“馮子材”。

中法戰爭時,馮子材已年近70歲,本來他已經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當得知國家有難,他毅然披掛上陣,奮勇殺敵。老將軍能夠戰勝法軍,我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老將軍馮子材

一、戰爭性質

我們是反侵略戰爭,法國是侵略者,我們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戰爭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終將勝利。

(1)我們是在家門口作戰,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後勤補給不成問題,這在馮將軍修建防禦工事的時候,表現的淋漓盡致。我方用的是冷兵器,補給可以就地取材。

(2)反觀法軍,因為他是遠離國土作戰,面臨著地形不熟,補給困難等諸多因素。法軍用的是槍支大炮,一旦出現持久戰,彈藥補給相當困難。

二、正確的戰略戰術

馮將軍對地方進行了重複瞭解,做到知己知彼。他認識到法軍用的是火器,而我們用的是冷兵器,所以必須要構建防禦工事,才能抵擋住法軍的進攻。

馮建軍一到前線,馬上命令部隊和民眾,在鎮南關前東西兩嶺修築長牆,構築防禦工事,來抵擋法軍的進攻。馮建軍這樣做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不僅有效消耗了法軍的彈藥,阻擋了敵方的進攻態勢,還有效保護了自己的有生力量,為後期戰略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馮將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部隊士氣高漲

前有左宗棠“抗棺出征”,今有馮子材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馮子材將軍除了做好防守之外,還把握戰機,積極主動尋找進攻機會。

1885年3月23日,最後的決戰打響,法軍拖著大炮,氣勢洶洶而來,而馮子材將軍穿著草鞋,帶著兩個兒子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他的英勇帶領下,清軍將士士氣高漲,作戰勇猛,就連附近的村民都加入到戰鬥中來,一起抗擊法軍入侵者。很快法軍就敗下陣來,馮將軍帶領部隊一鼓作氣,一舉收復了之前被法軍攻陷的諒城、長慶等地,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一舉粉碎了法國企圖通過越南侵入我國的圖謀。

友誼關(前鎮南關)

雖然老將軍帶領軍隊戰勝了法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但弱國無外交,清政府依然同法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最後導致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奇葩局面,但是老英雄表現出的民族氣節,那種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小梁說歷史2019


中法戰爭中,老將馮子率清軍英勇作戰,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臨危受命 老將出山

光緒九年(1883),法國發動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次年法國再次增兵越南。1月底,法軍7000多人分別由波里和尼格里指揮,由河內向清軍反撲,清軍統帥潘鼎新畏敵如虎,望風而逃,放棄了重要的戰略要地諒山,隨後法軍攻佔了鎮南關,直逼中國邊境。

由於法軍戰線過長,不得不撤回越南進行補給,臨走前法軍炸燬了關門和清軍的防禦工事,並囂張地在關門前堅起一塊牌子,宣稱“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存在了”。

清廷命已經告老還鄉的70歲老將馮子材出山幫辦廣西軍務,任前線主帥。馮子材臨危受命,毅然率部開往前線,收編潰散的清軍,整飭隊伍,嚴明軍紀,召集各部將領,號召諸將以團結為重。

一系列整頓後,廣西軍民信心倍增,在法軍豎立牌子的地方也豎起來一塊木牌,針鋒相對地寫著:“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

先發制人 扭轉戰局

馮子材經過實地勘察,選定鎮南關8裡處的關前隘為誘敵聚殲的戰場。經過嚴密部署,一切準備就緒,就等法軍自投羅網了。

3月中旬,馮子材得到法軍要入關攻打龍州的密報,決定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率軍突襲文淵,引誘法軍前線指揮尼格里來攻。

清軍的主動出擊打亂了法軍的部署,尼格里不等援軍來到,即刻向鎮南關發動進攻。

23日,大霧瀰漫,法軍千餘人乘機偷襲鎮南關。法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大舉進攻,很快兵至牆下,馮子材率軍頑強抵抗,下令“有退者,無論何將遇何軍,皆誅之”,誓與長牆共存亡。

法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馮子材不顧年老,親自手持大刀,帶領兩個兒子從長牆上一躍而下,高聲叫喊著衝入法軍陣中。

全軍受到了鼓舞,紛紛出擊,與法軍展開白刃戰,戰鬥異常慘烈,一直持續到中午,清軍的援軍到來,展開反攻。法軍傷亡慘重,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彈盡糧絕,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率殘部狼狽逃回文淵。

此次戰役擊斃法軍精銳千餘人,馮子材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隨即佔領文淵、諒山、谷松、北黎、戰場上形勢大好,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


白玉湯1975


鎮南關大捷其實很有意思。

法國在鎮南關戰敗,主要基於如下四點原因。

第一,法軍兵力不足。根據清軍方面的戰報,越南法軍的構成有如下幾類:真法兵,應該是法國陸軍;西貢洋兵,應該是指法國海軍陸戰隊;黑鬼,阿爾及利亞軍團;教匪,信天主教的越南人;客匪、華匪,應該是指法軍收留的中國和越南叛民,這些人有奶便是娘,戰鬥力不高。

這些構成中,真法兵、西貢洋兵和黑鬼數量都不大,數量最大的是越南教匪和華匪、客匪,但是這兩類戰鬥力不高,戰鬥意志也不堅定,經常一看形勢不對立即就腳底抹油——開溜,而且這幫人還和清軍有溝通,所以往往被當成炮灰用。可以說,法軍的比例很小,即便是戰鬥力再高,也會被教匪和華匪拉低整體戰鬥力。

第二,法軍輕敵冒進。在鎮南關大戰之前,清軍喪失了戰鬥主動權,因此一再戰敗。而法軍由於進展順利遂產生了輕敵心理,認為清軍不堪一擊,所以沒有在對清軍陣地進行必要的偵查就大搖大擺的向鎮南關挺近。而且這次法軍一反常態,改變了用越南人當炮灰的慣例,這次戰鬥真法兵打頭陣。

第三,馮子材先身士卒以及將士用命。雖然清軍裝備了不少美國林明頓槍和格林連珠炮,和法軍不存在代差,但是清軍由於地形限制無法將火炮運上去,而法軍的榴彈炮卻可以發揮火力優勢。但是戰場上突然起霧,法軍火炮無法瞄準,因此馮子材帶領自己的幾個兒子和親兵衝出工事和法軍肉搏,將士們受主帥影響,也紛紛衝出工事和法軍肉搏,甚至參戰將士高呼,我等就此退卻,有何面目再見兩廣父老。因此,這次肉搏實際上是馮子材帶著將士們拼命去的。最終法軍不敵退出戰鬥。

第四,清軍上下團結一致。馮子材說破天也僅僅是前線指揮官,而不是主帥,雖然排兵佈陣整體出自馮子材之手,但是總指揮是廣西巡撫潘鼎新。不過有意思的是馮子材是屬於張之洞這一派系的,而張之洞和潘鼎新有私怨,但是這一戰潘張二人卻能放下成見以國家為重,張之洞勸馮子材要服從潘鼎新的指揮,而潘鼎新也採納馮子材的正確意見。而且前線清軍派系林立,湘軍、淮軍、桂軍、粵軍、楚軍等大大小小的山頭,但是大敵當前,各個派系也能團結一致,這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一戰戰果也很不錯,建國後廣西省曾經做過調查,很多老人都回憶說戰後城樓上掛了很多人頭,其中真法兵不多,100個左右,這也和法軍戰報相符合,剩下的基本都是黑鬼頭和越南教匪頭,還說那麼多人頭掛在那裡,“臭的很”。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這次勝利乘勝求和,避免了戰爭的擴大,畢竟法軍在遠東兵力不足,再者清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如果法軍陸海軍大舉增援那麼後果將要比丟失越南嚴重多了。而乘勝求和,中國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既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開放通商口岸,也屬於一次不小的勝利。


北洋海軍炮手


1885年3月23日,老將馮子材以年逾七旬高齡,在廣西邊境鎮南關率部擊敗法軍主力,重傷法軍司令尼格里,將企圖染指中國的法國侵略者趕出國境,乘勝追擊,收復文淵,諒山等地,捍衛了中國門戶,史稱“鎮南關大捷”。1883年12月,法國侵略者為了在越南建立侵略基地,由孤撥率領6000名法軍,悍然進攻由清軍防守的越南山西、北寧等地,挑起了中法戰爭。1885年2月,法軍司令尼格里率法國陸軍及越南偽軍一萬多人,向駐防諒山、鎮南關的清軍猛撲而來。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逃,火燒諒山城,丟棄鎮南關,所有的糧餉、軍火、輜童盡數拋棄,廣西全省為之震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朝廷起用67歲的老將馮子材為廣西軍務幫辦,率領九千餘人的地方團練從欽州趕赴廣西邊境,佈置防務以應對法軍入侵。

到達鎮南關後,馮子材選擇了兩旁都是高山峻嶺,中間只有一條通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關前隘作為決戰戰場。戰場選定後,馮子材率部在隘口搶築了一條長三里多的長牆,橫跨東、西兩嶺,牆外挖掘深溝。深溝前的開闊地上,挖了幾個大坑,坑裡埋了數萬斤火藥。再將坑用土填平,植上草皮,偽裝得跟雜草亂長的荒地一樣。又在東、西兩嶺的山頂修築了五座炮臺,以便居高臨下,轟擊來犯敵人。3月23日,尼格里兵分三路向關前隘進攻,左右兩路上東西嶺搶奪炮臺,尼格里親率主力攻打關前隘長牆。法軍憑藉開花大炮等新式武器,炸燬和佔領了東嶺上臨時修建的三座炮臺,法軍在炮臺舊址上架起大炮轟擊清軍陣地。在炮火的掩護下法軍向長牆發起衝鋒,當法軍衝到長牆深溝前的荒草地時,“轟”的一聲驚天巨響,天地為之變色,埋在幾個深坑裡的火藥爆炸了,無數法軍被火藥炸飛,尼格里也從受驚的戰馬上摔了下來。法軍狼狽地向後退去,第一次衝鋒失敗了。
馮子材叫過部將蘇元春,命其迅速派兵奪取東嶺炮臺,自己留陣督戰,應對法軍的第二次衝鋒。尼格里驚魂稍定後,又組織士兵向長牆衝鋒,分兵奪取炮臺的馮子材部無法阻擋如潮水般湧上來的法軍,眼看法軍即將入牆之際,馮子材激昂地對士兵說:“決不能讓法寇入關,否則,我們有何面目去見兩廣父老!”說完,馮子材和兩個兒子馮相榮,馮相華躍出長牆,揮舞著長矛和大刀與法軍展開激戰。清軍見白髮蒼蒼的老將軍身先士卒,士氣大振,打開柵門,排山倒海地衝了出去,和敵人展開肉搏戰。法軍沒料到馮子材在這種形勢下會冒死衝出牆來,一時鬧了個措手不及,洋槍洋炮,擅長於遠距離攻擊,近距離肉搏戰,還是長矛大刀威力大,清軍使出渾身解數,又把法軍壓了回去。
正在此時,東嶺的炮臺也被清軍奪了回來,馮子材重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25日,馮子材下達了總攻擊令。各路清軍從各個山頭、戰壕衝出,滿山遍野都是手執武器的清軍士兵,到處響起了金鑼鼙鼓,法軍處於重重包圍之中。尼格里丟下一千多具屍體,率殘兵向文淵城逃跑。馮子材下令乘勝追擊,一路上人不解甲,馬不下鞍。26日打下文淵城,29日攻克諒山,擊斃法軍近千名,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中法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鎮南關大捷中,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激勵官兵奮勇殺敵。他先守後戰的作戰方針又採用主動出擊、陣前伏擊、近戰殲敵、包抄迂迴、連續追擊等靈活有效的戰術展示了他高超的用兵藝術,斃傷法軍精銳近千人,繳獲了大量槍炮和乾糧,取得了自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越兩國軍民的鬥志,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值得每一箇中國人為之驕傲與自豪。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1884年中法戰爭時,清政府起用老將馮子材抗法。他接到任命後,不顧年邁多病,毅然奔赴前線,抗擊法國侵略者。他團結各部,積極備戰。在廣西中越邊境的鎮南關,也就是現在的友誼關,抵抗法軍,並且被任命為前線主帥。

馮子材積極備戰,他在關內修築了炮臺,長牆和挖掘了戰壕。1885年3月,戰鬥打響,法軍對鎮南關,發起了猛攻。東邊的三座炮臺失守後,形勢十分危急,有的法軍已經要越過長牆。



危機時刻,馮子材大呼一聲,躍出戰壕,揮刀殺向法軍。短兵相接,開始同法軍進行肉搏,清軍看到老將馮子材,毅然衝過去,大受鼓舞,跟隨馮子材,衝向法軍。這一場戰爭大獲全勝,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後來馮子材對法軍發動總攻擊,乘勝追擊下,殲滅法軍一千多人,法軍潰敗,馮子材趁機收復了諒山地區,兩次勝利被稱為著名的鎮南關—諒山大捷。

本來戰爭取得了勝利,清政府卻要求求和。馮子材多次致電清政府要求抗戰到底,受到了清政府的斥責。於是他不得不揮淚撤軍,撤軍後,馮子材擔任雲南提督,1903年病逝于軍中。


紅雨說歷史


首先是馮將軍有勇於獻身的決心,當時法國人的裝備明顯強於我們,將領怕死的話,戰就沒法打。

其次戰術對路,法軍當時用槍,但近戰、混戰時它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而且我軍有人數優勢,將領又身先士卒,所以一舉擊潰法國人也就在情理之中。


未央先生


老將馮子材能夠戰勝法國侵略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抱定必死的決心和法國軍隊決一死戰。馮子材在出徵前,囑託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就非我所有,要帶家眷、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得受外人奴役。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準備萬一戰死沙場,方便料理後事。有此等決心,軍隊士氣必然高漲。



第二、整肅軍紀,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見,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


第三、法軍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失去了江河中炮艇的火力支援,兵辦不過四五千人,而清軍已集結了包括大批生力軍在內的部隊2萬餘人,而且背靠後方補給基地,士氣日漸高昂。

第四、指揮得當,利用法軍輕敵冒進的思維誘敵深入,以山川地形為依託包圍打擊敵軍。同時在後期敵軍退守諒山時認識到清軍攻擊能力不足的缺點,趁敵軍立足未穩定下“正兵明攻驅驢,奇兵暗取諒山”之計,最終獲得了中法戰爭最後一次戰役“鎮南關——諒山戰役”的勝利。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