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明明有情緒,就是不表達怎麼辦?

教育這回事兒


► 對於大多數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反射情緒”——家長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肢體語言,對孩子的肢體語言有洞察力,然後家長要用口頭語言和孩子確認當下的“情緒狀態”。比如,家長會對孩子說:”我看到你似乎現在不開心。“ “反射情緒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了,孩子就有了溝通的意願。

►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要處理孩子情緒,家長首先要學會積極的表達情緒,並用積極的策略去處理生氣。家長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

► 家長要幫助孩子拓展“情緒詞彙”,學會使用情緒詞彙表達,具有“情緒智慧”。孩子掌握情緒的詞彙越多,就越容易表達情緒。

► 對於10歲以內的孩子,家長要經常陪孩子用遊戲的方式,做“角色扮演“,比如使用木偶或者用講故事的形式,教會孩子去用積極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如生氣之類的負面情緒。

►多一點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有的孩子是因為不知道用什麼詞彙表達所以選擇沉默,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這些情緒語彙可以幫助孩子標識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合適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兒科醫生鮑秀蘭


孩子明明有情緒,就是不表達怎麼辦?對於這樣的問題,先要了解原因,後來才能想到解決辦法:

孩子不表達的原因多種多樣,先來列舉最常見的幾個:

1、家長沒有教過孩子如何表達。

情緒教養其實在冰山的上層分為三部分,情緒表達,情緒理解和情緒調節。這些教養家長平時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教孩子,如果沒有教過孩子如何表達,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會憋著,不說話,因為他不懂得如何表達出情緒和需要。

2、有些養育人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其實對於情緒這回事,有很多家長是不允許表達的,特別是不開心,或是哭泣,更是會引起家長的情緒,見過很多家長說:哭什麼哭。真的覺得挺心塞的。

3、如果父母重視情緒教養,但孩子還是不表達,說明此時孩子需要自己想想。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真的不太好搞定,他們像大人又不是大人,也許你的孩子處在青春期,他要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所以憋著不表達。

孩子有情緒不表達,其實你應該這樣做:請重視孩子情緒的教養

推薦一本非常非常棒的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用大量篇幅介紹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我已經看過兩遍了,看完受益匪淺。

教育孩子其實功夫都用在平時,麻煩出現了才意識到其實已經晚了,但亡羊補牢總比不作為的好。

情緒表達,你要讓孩子知道情緒是有來由的。開心、傷心、沮喪、生氣等等,都是由一些事情引發的,當孩子生氣時候,告訴他,不要瞎胡鬧,要用嘴巴說出來。比如“媽媽不陪我玩,我感覺好傷心。”

情緒理解,讓孩子多觀察身邊人判斷他們的情緒。這種特別適合遊戲的方法進行,一家人圍在一起,說說你身邊那個人的情緒,然後身邊人再確認對方說的是否正確。這讓孩子從真實的情景中學到情緒原來有表面的,也有隱藏的情緒。

情緒調節,情緒是不能阻擋的洪流,那麼情緒調節就是讓這股洪流迅速回歸正常狀態的良藥。有人心情不好喜歡吃東西,有人喜歡跑步,有人喜歡聽音樂,讓孩子知道自己最喜歡的調節情緒的方法是什麼,這個挺重要的。

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了,這樣的方法可能需要適當做調節,就是家長更加耐心,用自己的行為做表率,讓孩子受到影響。

處理孩子有情緒不表達更加快速具體的方法:

尊重孩子,給孩子空間。

如果孩子暫時不想說,尊重他,給他空間,同時讓他明白,你會一直在他身邊,如果有需要,可以求助。

每當孩子訴說時,都要全身心傾聽。

說實話,這一點要做到很難,傾聽孩子需要愛和耐心,不過只要努力父母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你傾聽孩子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滿足感,也許說著說著就會說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創造更有利的交流時機。

當你們之間有聯接,氣氛融洽時,才是交流的好時機,你不要帶著怒氣,同時要重視這件事,和孩子鄭重地談一談,當孩子感覺自己被當作成年人對待時,他就會跟你表達了。


我是陽光小房子,60天煉出馬甲線的寶媽,堅持用科學的育兒方法陪伴孩子成長。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知識,一起變成更好的爸媽。如果你是媽媽,想健身,想有馬甲線,歡迎一起交流。

陽光小房子


孩子明明有情緒,卻不表達,家長要注意啦!


孩子不同於成人,沒有成人那種比較強的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如果孩子明明有情緒卻不表達,很可能是家長平時的壓制過度,造成孩子不敢表達或者不願表達。這樣的壓抑,在孩子長大些後,要麼性格懦弱缺乏主見,要麼叛逆不服管束,總之,在性格上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問題!

無論是為了現在的情緒表達,還是為了防止以後的情緒爆發,家長都應該趕快做出行動改變了!

首先,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做到平等與尊重!

無論是兩三歲的小孩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都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凡事多商量!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應該先肯定孩子的想法,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將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

其次,把家營造成孩子停靠的港灣!


很多家長都覺得對待孩子必須要講原則,樹規矩,不然孩子就不能養成好的習慣了!然而,卻忘記了,家往往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應該充滿愛的地方!無論孩子走多遠,走多久,家永遠都應該是記憶深處最溫馨的港灣!因此,家長需要用最大的包容心來對待孩子犯的錯,可以指正,但不能批評和挖苦!

第三,持續地堅持上面兩點!

孩子的性格有天生的關係,但絕大多數與後天的養育影響有關!不表達的性格的形成是多年壓抑的結果,決不能指望通過一次兩次,一天兩天的改變就看到結果。這跟種莊稼一樣,春種夏長,施肥除草,到了秋天才能收穫豐碩的果實!要知道,一兩年的堅持改變遠比未來十幾甚至幾十年的緊張的親子關係好的多!

我是權媽,致力於3-16歲育兒親子養育以及親子關係,喜歡可以@權媽在線!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經驗!


權媽在線


首先孩子性格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孩子不願意表達不願意溝通,除了天生的性格以外,更多是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如果家長平時就不能和孩子平等相處,凡事均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孩子發號施令,那麼孩子自然就逐漸結了個繭把自己包起來了,這時候你再想讓孩子和你溝通,難了。

所以慢病不能用急藥,首先要賦予自己足夠的耐心和平和的心態,然後每天多和孩子聊天,注意這裡的聊天可不是說教,而是以朋友的方式平等交流,孩子說的任何事任何話,不要急著給意見更不要輕易給結論,要循循善誘,讓孩子自己去做結論,家長要做的只是聆聽。

等到有了足夠的溝通基礎,孩子發現和家長說話不再需要藏著掖著,不用擔心招致批評批駁的時候,自然會逐步放開心扉,誰不想有個傾訴的對象呢,如果能確定這個傾訴對象沒有危險,那麼向自己的父母傾訴,哪個孩子不願意呢?

因此,造成孩子不願意表達不願意傾訴的根源,在於家長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只要放低姿態,給與足夠多的耐心和愛心,不斷告誡自己不要發火不要急,不要隨便做結論,做一個無害的聆聽者,孩子自然會逐步開始放鬆,開始表達了。

時間和心態,是家長最需要的兩件法寶!


藍色夏威夷訂製旅遊


語言表達這個東西,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是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寶寶,家長在這方面的引導就顯得尤為為重要了。

01,父母是要做好榜樣。

這個榜樣就是父母之間要有溝通和愛的表達。康爸和康媽雖然是自己帶娃,很多的事情要幹,但是每天都會有彼此的交流,例如,康爸最近的工作情況,什麼想法,對社會熱點事情的看法,或是陪康媽聊聊他喜歡的電影、電視劇,有時候我們也會去咖啡廳坐坐聊聊天。每天出門或是回家都會和康媽打招呼,出門我們也會吻別,當然我愛你這幾個字也要說。首先就是要告訴孩子我們的家不是無聲家庭,愛是需要交流的。

02,向寶寶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要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愛和對他取得進步的鼓勵。例如,回到家裡你可以和寶寶說:寶寶爸爸想你了,你有想我沒呀?你今天都幹什麼了?你今天怎麼這麼漂亮呀?爸爸很愛你;不要害怕不管什麼時候爸爸都愛你等等。慢慢的這些話寶寶也會向你表達。現在康寶都會和我說,爸爸你怎麼這麼棒呀,我真的很愛你啊。爸爸你每天都要接我放學,做飯還要上班,你很辛苦的。所以父母要先學會向你的寶寶表達你的愛,他才能回饋他對你的愛。

03,在玩耍和遊戲中引導寶寶表達。

如果孩子不喜歡錶達,那麼可以通過他最喜歡的玩具,最喜歡的卡通形象來引導他和你交流並表達。康寶看動畫片的時候有時康爸會陪著,一來監督他看動畫片的時間,二來就是與他交流動畫片的內容。看完動畫片給他設置一兩個簡單的小問題問他。等他慢慢大些就讓他簡單複述一下動畫片的內容。有時候康爸也會和康爸一起用樂高搭建自己的模型,搭建完成後由寶媽當評委,康爸和康寶都要介紹自己的模型,包括模型的功能,想法。康媽最後評獎和總結髮言。

04,適當的給予鼓勵。

這個對於內向的寶寶還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了,主動和你表達了他的感受,那麼你就要誇讚他,鼓勵他,讓他知道和懂得表達的快樂。有一天康爸主動和鄰居奶奶打招呼,康爸說,哇康康長大了,都主動和奶奶打招呼了,這樣做很對爸爸給你點贊!以後要繼續加油,這樣別人就會說康康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05,回應寶寶的情感表達。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3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沒有回應,或是心不在焉的回答就是熄滅他的光。所以當孩子在和你交流或是向你提問時你要像他的朋友那樣回應他,回應他的情感需求,回應他的交流需求。

愛需要表達,愛情不但需要表達還需要爭取,工作和機會也是一樣。所以我們需要引導我們的孩子去表達他內心的世界。大部分人並不是一本人人都想去讀的書,沉默也不都是金子。表達自己,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後悔。


康爸說


首先恭喜你,你是一個細膩的家長,你能敏銳的感覺到孩子情緒細微的變化。

第二,不要直接和孩子正面接觸,談這個問題,不建議硬著陸。

第三,開始挖坑找根源。呵呵,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設計自己的提問,關鍵在於問題設計的要迂迴。舉個例子:孩子跌倒,腿上有傷疤,傷疤癒合後期會出現瘙癢的症狀,告誡孩子不可以摳,甚至揭去。某天發現傷疤沒有了,明顯是摳掉的。如何問?1,直接問:你為什麼摳傷疤?孩子會因為懼怕懲罰一般會否認。2,間接問:哪隻手扣的傷疤?孩子如果很快反應就會說哪隻手。3.挖坑問:扣了傷疤的那個手指頭會變色。呵呵,孩子如果做了會不由自主的看那個手指頭。無需回答你就明白了。通過這種方式找出孩子真正的“思想扣”。

第四,找到扣了,開始設計針對扣的解決方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可以具體聊,一戶一策,沒有通用的方案,歡迎關注。謝謝


礪鋒齋主


你明明知道孩子情緒來襲,但表面上應裝作若無其事,不動聲色,以免Ta有了發洩對象,更加心緒氾濫。要讓Ta覺得,你應不是為了控制而“討好”,這樣會使Ta更厭惡,從而加重心病症狀而一發難以收拾。一般來說,小孩受委屈有情緒了,你去安慰Ta,便會哇地一下哭個正著現場,使局面更“激烈”。而應在內心上,因勢利導,投其所好,用行動告訴他,我們都很在乎你,愛你,象往常一樣。這樣,Ta會漸漸消氣,也好順便瞬間轉臉。當然,嚴肅的事情要嚴厲,不能嬌慣放縱,以免得寸進尺,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楓語歌謠


孩子有情緒不表達分情況,是不願意對你說或者此刻不願意說,過一會就會說了;還有就是一種就是孩子本身就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不願意對你說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日常生活裡讓孩子感到失望,即使表達了得不到安慰反而得到是奚落,或者開始了絮絮叨叨,這樣跟父母表達就是自找麻煩。

如果過一會就說了說明孩子想冷靜冷靜,等調整好會說的,或者他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好這些事,當父母的給孩子空間就可以。

孩子本來就是不善於表達的人,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如果生氣煩悶的時候是如何表達情緒的?自己就不善於表達那就先從自己開始改變。自己改變了孩子也會改變的。父母之間如何處理修復矛盾是孩子學習自我表達最關鍵的影響。


曉說育兒那些事


孩子有情緒不表達,我們不能忽視,否則久而久之會對孩子得性格造成一定的影響。

對待有情緒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做。

1.引導孩子釋放情緒。孩子的情緒大多都會表現出來的,我們要和孩子溝通交流,知道情緒背後的原因,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2.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帶孩子到外面有助於孩子釋放情緒,父母在稍加引導,孩子的情緒就很容易表達出來。



3.家人言傳身教。家人自己要以身作則,有情緒的時候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表達,孩子耳濡目染也會模仿的。

總之,父母對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讓孩子什麼都憋在心裡,要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夏若初的樂園


孩子如有情緒又不願意表達出來,這就要家長仔細觀察了。

可以向老師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同學相處情況。再瞭解一下週圍同伴玩耍有沒有受委屈或者別的原因。

再者就是媽媽和孩子喜歡的話題聊聊天,等孩子放鬆時再試探性的問問他不開心的事。

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大人不能視若無睹,一定要解開他的心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