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後的產業新“變”,這篇文章講透了

疫情後的產業新“變”,這篇文章講透了

作者:魏建,系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

疫情過後,有哪些產業新增長點?哪些產業會迎來消費高峰?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魏建在《光明日報》撰寫的這篇文章含金量十足,推薦給各位讀者!

①需求反彈型經濟增長點:

由於在疫情期間現場消費類的服務被迫中斷,商貿零售、酒店餐飲、影視、文娛、旅遊、交通等行業累積了大量被壓抑的需求,在疫情結束後會釋放出來,形成一個消費小高峰。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等有望快速復甦,服裝、化妝品等消費會迅速回彈。

健康、健身、休閒養生等產業的需求,在疫情之後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與此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保健品、健身器材、健身指導、休閒旅遊、養生養老地產、健康保險、醫護型家政等)都會產生更大的需求,並不斷向高品質領域發展。

疫情過後,中醫事業和中醫藥產業的臨床應用水平、社會認同度將會有所提高,由此也將帶來更多的投資和增長機會。

疫情來臨對環境衛生、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環境和更高的衛生條件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更良好的衛生習慣,都會催生出新的服務需求與新的產業。

②供給填補型經濟增長點:

互聯網醫療、醫院醫療數字化以及全社會醫療資源的數字化配置將進入一個更加快速的增長階段。

在疫情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口罩將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性物資。因此,要重新考慮與確定在不同災害衝擊下所需要的戰略物資,應對地震、洪水、瘟疫、旱災等不同的災害需要有不同的戰略物資儲備。

產業佈局的分散調整也將產生眾多的投資機會,尤其是那些具有戰略價值的產業集群。

疫情過後,面向柔性製造和提升範圍經濟彈性的生產線改造將帶來新的投資和增長點。

②長期趨勢型經濟增長點:

從長遠來看,全社會的線上服務需求、數字化轉型需求的不斷增長會成為必然趨勢。

預計今後電商直供、無人零售等零售新業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現場銷售的模式將面臨更大挑戰。

我國互聯網應用加快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的趨勢,相應的電子合同、OA和電子政務等領域都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網絡教育產業的行業認可度與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未來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與智能工廠有關的工業機器人、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等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城鄉融合下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加速建設都將為相應的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疫情后的产业新“变”,这篇文章讲透了
疫情后的产业新“变”,这篇文章讲透了

正文抓住產業新增長點 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此次疫情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形成了較大沖擊,同時也顯現出了一些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迅速著眼於化危為機,科學認識產業發展可能會出現的深層次變化,搶先尋找和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分類精準施策,充分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1.做好需求反彈型經濟增長點的預判和準備工作

需求被壓抑後反彈的產業要做好預判,提前準備。由於在疫情期間現場消費類的服務被迫中斷,商貿零售、酒店餐飲、影視、文娛、旅遊、交通等行業累積了大量被壓抑的需求,在疫情結束後會釋放出來,形成一個消費小高峰。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等有望快速復甦,服裝、化妝品等消費會迅速回彈。回顧2003年,受“非典”衝擊,住宿餐飲業由第一季度的11%下降為第二季度的7%,但是第三季度就快速上升為17%。“非典”過後的一年,全國一些熱點旅遊景區遊客“爆棚”的情形頻頻出現,甚至有景區因服務供給不足而暫時癱瘓。借鑑歷史經驗和教訓,此次疫情過後,相關產業要對可能出現的反彈性需求進行預判,提前做好準備。比如,旅遊景區應提前安排好接待能力,保證遊客的觀光飲食交通能夠安全順暢。

被疫情激發需求的產業要提前規劃。首先是大健康產業。疫情突襲擊倒了一些身體狀況差的人,其中不乏處於亞健康狀況的青壯年;防控期間長時段的隔離、居家辦公等,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健康、健身、休閒養生等產業的需求,在疫情之後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與此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保健品、健身器材、健身指導、休閒旅遊、養生養老地產、健康保險、醫護型家政等)都會產生更大的需求,並不斷向高品質領域發展。

其次是中醫藥產業。此次疫情防治中,中醫藥發揮的作用突出。疫情過後,中醫事業和中醫藥產業的臨床應用水平、社會認同度將會有所提高,由此也將帶來更多的投資和增長機會。

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儘快提檔升級。疫情來臨對環境衛生、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環境和更高的衛生條件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更良好的衛生習慣,都會催生出新的服務需求與新的產業。國家已經對醫療垃圾、實驗室垃圾等垃圾處理短板,以及市區內農貿市場等的環境衛生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處理要求,垃圾處理的無毒化、循環化要求將會越來越嚴格,垃圾分類將會加速,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也將提升檔次,與垃圾處理相關的產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大的發展機遇。

2.優化產業佈局,促進供給填補型經濟增長點的發展

在疫情衝擊下,我國的產業結構、產業佈局等方面顯現出了一些缺陷。尤其是醫療體系、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的建設滯後於需求,存在著供給不足的問題。

填補這些缺陷,將從供給側產生出新的增長點。

深化醫療改革,加大醫療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起步較晚,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已上市企業數量明顯少於製藥企業。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強調,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這預示著中國疾控體系將邁向更高水平。同時,此次疫情也使醫療數字化水平和患者對醫療數字化的認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互聯網醫療、醫院醫療數字化以及全社會醫療資源的數字化配置將進入一個更加快速的增長階段。

重新定義災備物資,加大對戰略性災備物資的供給。在疫情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口罩將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性物資。因此,要重新考慮與確定在不同災害衝擊下所需要的戰略物資,應對地震、洪水、瘟疫、旱災等不同的災害需要有不同的戰略物資儲備。各地區面臨的災害種類不一樣,戰略物資的種類也應有所不同。戰略物資的再定義以及相應的供給、儲備和更新等,都將促進形成新的產業和投資。

合理分散區域產業佈局。我國有四個無紡布基地,分佈在廣東、浙江、湖北、福建四個區域,其中湖北仙桃彭場鎮是我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產全國60%的無紡布產品,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然而,由於疫情對湖北的嚴重影響,極大制約了無紡佈下遊的口罩、防護服等的供給。事實上,我國眾多細分產業都集聚在特定的鎮(鄉)、縣(市),儘管這些產業集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的結果,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持,但是,過於集中的佈局也就意味著某一種或某一類產品的產能缺乏足夠的彈性來應對沖擊。因此,要在市場化選擇的基礎上,適度分散產能,以此來分散風險。這就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進行調控,合理分散產業佈局。產業佈局的分散調整也將產生眾多的投資機會,尤其是那些具有戰略價值的產業集群。

重視產業彈性,提高企業危機應對儲備能力。產業彈性是企業在受到意外衝擊時靈活調整產品種類和規模的能力,產業彈性強,意味著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轉產,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得以持續生存。此次疫情發生後,只有極少數的一些智能化較高的汽車生產線快速轉產生產口罩等防護產品。提高產業彈性,一方面來自生產線的自動化、智能化等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來自於是否有足夠的產業備份和危機應對儲備。因此,疫情過後,面向柔性製造和提升範圍經濟彈性的生產線改造將帶來新的投資和增長點。

3.藉助技術創新,推進長期趨勢型經濟增長點的發展

前述反彈型、填補型的新增長點,基本上屬於局部和短期的現象,趨勢型的新增長點則具有較高的全局性和長期效應,是疫情等外部衝擊及科技發展趨勢促生的、能夠滿足人類新行為方式和需求的產業。從長遠來看,全社會的線上服務需求、數字化轉型需求的不斷增長會成為必然趨勢,我國在消費、應用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創新領先優勢,前端消費互聯網帶動後端產業互聯網發展,是我國數字化轉型最為典型的一個特徵。在疫情衝擊下,這個優勢的帶動作用將更為顯著,推動著整個產業結構加速優化升級,進而形成整體性的創新優勢,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適應生活方式的變化。居家隔離使人們對外部供給的依賴度大大增加,由此對生活性服務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新要求也正是近年來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在零售環節,生鮮食品等需要實現點對點的供給,通過無人機配送、5G雲端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打通供給的“最後一百米”,直接將生鮮食品送到居民家中。預計今後電商直供、無人零售等零售新業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現場銷售的模式將面臨更大挑戰。全球戰略與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公司預計,疫情之後電商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從當前的21%進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另一方面,在原材料供給端,無縫對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原材料供給端的整合力度越來越大。例如禽畜的養殖、屠宰加工、進入銷售的各個環節在電商的整合下成為順暢的供應鏈條,眾多農產品因此實現了從“地頭”到“餐桌”的無縫銜接。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在5G、北斗導航等技術的支持下,整個物資供應的智能化水平將會不斷上升、覆蓋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大、供應的品種會越來越多。這一發展將大幅提升社會的協同效率、降低中間環節的各種成本,加速實現傳統實體業態的電子商務化、線上線下同步化,進而帶動全社會的供應體系的轉型升級。

適應辦公方式的變化。疫情使更多的人體驗了居家辦公,更多的辦公軟件得到了應用。疫情中服務於學習和工作的軟件用戶激增,說明辦公軟件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未來在5G支持下,網絡的帶寬、時延水平將大幅度提高,遠程視頻溝通會越來越便捷,保密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遠程辦公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將成為企業整合數字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新平臺。這反映了我國互聯網應用加快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的趨勢,相應的電子合同、OA和電子政務等領域都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適應教育方式的變化。疫情衝擊使大中小學都無法進行現場教學,上網課成為教師、學生們的新體驗。雖然疫情過後,現場教學將回到正常狀態,對網絡教學的需求也將下降。但是,近些年來網絡視頻付費教學、慕課等方興未艾,並且線上教育在課外輔導、資格培訓、職業教育等領域明顯具有優勢,這些領域對師生間的互動要求相對較少。可以預期,網絡教育產業的行業認可度與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未來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適應生產製造方式的變化。受此次疫情衝擊,傳統制造業會更加重視工廠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由此,與智能工廠有關的工業機器人、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等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這也有助於推動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鏈中的位置向“智慧製造”方向發展。

適應社會治理方式的變化。在此次疫情應對過程中,智能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化治理將會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基於互聯網和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將成為大勢所趨。可以預期,未來的智慧城市、政府數字化轉型等的步伐都會加快,利用互聯網渠道和數字化手段提升全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將成為新的著力點。城鄉融合下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加速建設都將為相應的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An 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academic papers and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