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能呈現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

李公子說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大動盪、大分化、大變革、大轉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公元前771年,我國西部的犬戎族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幽王被殺,西周告終。周平王繼位後,懾於犬戎的武力威脅,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必然引起舊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大變革和階級關係的新變化。封建生產關係在奴隸制的母體中孕育、發展和產生,新興地主階級作為新的生產方式的強大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同沒落奴隸主貴族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和鬥爭。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蜂起,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有”的地位和對諸侯的控制,導致了諸侯國之間以爭奪土地和人口為主要目的的互相攻伐,互相兼併,烽煙四起,戰火連天。

春秋初期還有大小諸侯國140多個。經過長期連綿不斷的兼併爭霸戰爭,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先後滅六國,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

◎◎◎春秋戰國的550年間,中國社會空前劇烈的大動盪、大分化、大變革、大轉型,為思想文化的自由、多元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知識分子們從各自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利益出發,興私學、招門徒,著書立說、互相論辯,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於是,在思想文化、社會政治領域出現了諸多學派和諸多思想家。主要學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以及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著名思想家有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商鞅、韓非子、孫武、吳起、孫臏、惠施、公孫龍、鄒衍等等。對此,人們稱其為“諸子百家”,進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

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不僅彙集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也為後代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產。


一眼千年58


百花齊放來源於思想的活躍,思想的活躍則是形勢的需要。綜觀中國歷史,思想活躍期都出現在政局變動期。如春秋戰國時期,秦末楚漢對峙時期,漢末三國爭雄時期,隋末天下大亂時期,元末群雄紛爭時期。當時思想的活躍,有利於破壞舊政權的基礎,培育新政權的萌芽。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七雄並立時期,各國諸侯都面臨著富國強兵的任務。一方面要用新思想摧毀舊的奴隸主貴族的反撲,鞏固新生的地主階級政權,另一方面還要抵禦其它諸侯國的侵擾,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甚而通過戰爭或其他手段奪佔他國領土士民。因此,這些諸侯國的君主們歡迎和促進思想的活躍,形成百家爭鳴之勢,讓君主們從中選擇最有說服力的思想體系為己服務。但是,一旦政權確立,首要的任務變成了鞏固政權,不再需要百家爭鳴,而只能一家獨鳴。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朮,便是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漢武帝獨尊儒朮,很封建專制政權的鞏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每次天下大亂以後,新的朝代建立,仍舊用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並對別的思想進行打壓和禁錮,百家爭鳴的局面便不可能再出現。


陳老師224723857


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受到人類文明變革影響,以及當時人們對制度、文化、生活的產生的行動有關係。

百花齊放必定首先埋下了發展的種子,那麼這些種子包括哪些呢?

首先了解下春秋戰國時代的特點:

從春秋戰國時代特徵來看,“諸侯割據”的戰亂年代可能引起各國人民開始遷徙,也就產生了地域文化的激烈碰撞。再來看春秋戰國時代誕生的幾位大思想家:孔子、老子等,他們的出現則與人們的精神生活追求有關,代表人們追求新秩序的強烈需求。

而縱觀歷史,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全球幾大文明古國文明巨大發展的時期,後來稱作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人類對宗教、精神、自然哲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說人類在這個時代開始思考社會最深層、最根本的問題。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我認為要想知道為什麼文化會產生百花齊放的格局,需要進一步解釋公元前500年左右時期人類文明為什麼產生巨大的進步,文明進步包括以下兩個問題:

1.社會制度產生了變革;

2.物質生活的改變也影響了人們對政治、精神生活的追求;


社會制度的變革

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碰撞與物質生活改變促使人們想要建立更健康的城市。由此不斷產生新的社會制度的想法,併成立諸多學派。

從歷史來看,奴隸制結束後人們就開始思索如何建立新的秩序,但很多地方採用了分權管理,諸侯各國擁有土地。這樣就避免不了小國家相互之間的戰爭,在制度與物質生活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導致:

  • 人們不斷的遷徙,自然也就引起了地域文化的碰撞;

  • 同時城市化進一步加強,文明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精英知識分子們開始思考社會的新秩序,開始研究“超越秩序”對“世俗秩序”的積極構建。

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共同產生的影響

我們先說下精神生活:人類在進化途程蹣跚,終於在公元前500年(春秋戰國時代)左右進入了文明發展的軸心時代,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


西方思想家:古希臘的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 東方的思想家是: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

這個時代居然誕生那麼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方面因戰亂導致很多貴族的物質生活被改變,他們開始追求精神;還因為當時政治生活開始逐漸影響人們想要改變的決心:

1.因為戰亂,人們流離失所,經常要遊歷各國,很多人不受太多政治體系約束的自由思想;

2.統治階級之間的戰爭也演變了各個小國家的文化競爭,比武也比文,從而側面刺激了文化的發展;

3.分權制度的逐漸瓦解,使得新制度呼聲更大,很多人願意站出來發展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戰國之後就是秦朝,也是分權到集權的過程,所以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必定已經產生了諸多新社會制度的萌芽,所以這個萌芽與舊制度的碰撞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知心聲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是社會轉型的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但社會轉型時期的動盪紛亂往往帶來思想和文藝繁榮。產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分析。

一、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諸侯紛爭。各諸侯國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 在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

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鐵犁牛耕的使用。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三、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科學文化活動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思想萌發。

四、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學術下移,使眾多平民接受了教育,促進了民間思想的啟蒙。

這一時期湧現了許多文化學派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等

1.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

2.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3.道家: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其中莊派主張無為而治、隨其自然,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

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主張“兼愛非攻”

還有一些學說都不一一列舉了。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制度,漫長的轉型階段,都會出現了許多思想家、文藝大師和代表學說。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中國思想的基礎,影響至今。









獨孤求敗谷


通俗說 亂世出思想

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小查理芒格


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諸侯紛爭。各諸侯國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人們從繁重生產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三、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科學文化活動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思想萌發。

四、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促進了民間思想的啟蒙。



如願113


百花齊放來源於思想的活躍,思想的活躍則是形勢的需要。綜觀中國歷史,思想活躍期都出現在政局變動期。如春秋戰國時期,秦末楚漢對峙時期,漢末三國爭雄時期,隋末天下大亂時期,元末群雄紛爭時期。當時思想的活躍,有利於破壞舊政權的基礎,培育新政權的萌芽。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七雄並立時期,各國諸侯都面臨著富國強兵的任務。一方面要用新思想摧毀舊的奴隸主貴族的反撲,鞏固新生的地主階級政權,另一方面還要抵禦其它諸侯國的侵擾,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甚而通過戰爭或其他手段奪佔他國領土士民。因此,這些諸侯國的君主們歡迎和促進思想的活躍,形成百家爭鳴之勢,讓君主們從中選擇最有說服力的思想體系為己服務。但是,一旦政權確立,首要的任務變成了鞏固政權,不再需要百家爭鳴,而只能一家獨鳴。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朮,便是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漢武帝獨尊儒朮,很封建專制政權的鞏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每次天下大亂以後,新的朝代建立,仍舊用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並對別的思想進行打壓和禁錮,百家爭鳴的局面便不可能再出現。


民間故事李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盛京一點通


說起學術界的百家爭鳴,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繁榮時期。這就是被學術界公認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學術、多學派的文化繁榮時期。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在諸侯割據、相互爭鬥的混亂時期。按常理推測,政治混亂、戰爭不止的動亂環境下,是不利於文化發展的,但是恰恰相反,這一時期,卻讓中國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學術交流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很容易回答,如果我們粗略瞭解一些春秋戰國的歷史就會明白,因為在這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在忙於爭霸的戰爭,對於人的意識形態沒有形成一定的統治思想,並且在各諸侯國中,用於統治的工具也不完備,比如法律法法規等等。當時的諸侯國都是注重軍備競賽,認為只要自己國家戰車多、兵士多、國土大就是強國,就可以在諸侯中稱王稱霸。正是這種過度注重軍事行為而忽略甚至放棄意識形態束縛的做法,讓當時人們的思想空前的開放和自由,而且在當時的環境之下,也讓他們敢於衝破過去的傳統去探索新的理論性的東西。這樣,就極大的促進了學術的繁榮,也形成了眾多持不同觀點的學術流派,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聖圖

既然眾多學術流派出現,那就一定有一些主要流派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出現。所以,筆者整理了一些史料,綜合了一些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簡單介紹,供大家瞭解並與大家一起分享。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的核心理論是“仁”,認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即愛人。儒家還主張“有教無類”,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在政治方面,儒家主張推行“德政”,即用德來取得民心。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的觀點是“性本善”說,主張仁政,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孔子

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打破舊的等級觀念,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讓平民百姓也有出頭的機會,堅決反對爵位世襲制度,更反對侵略戰爭。

墨子

道家——創始人是老子。老子的理論富含哲學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並且對立的兩個方面還可以互相轉化。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讓人民得到休息。莊子是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主張一切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莊子的學說與儒家的思想正好相反,與老子的思想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老子

法家——創始人是韓非子。韓非的思想來源於荀子的“性惡論”說,認為任何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害關係。他的“法治”理論和“法”、“術”、“勢”完全提倡君主專制。

韓非子

兵家——創始人是孫武。孫武寫了《孫子兵法》一書,這部書是對當時戰爭經驗的總結,是軍隊作戰的實用教材。另外也豐富了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比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等。

孫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這一派主要是對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在政治上,他們贊成儒家的仁義學說。鄒衍試圖將數術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從中找出規律,用來構築宇宙圖式,從而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規律。

鄒衍

縱橫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鬼谷子、張儀、蘇秦。縱橫家主要以從事外交為主,分合縱和連橫兩派。蘇秦是合縱的代表人物,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

鬼谷子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雜家的特點是對眾家言論進行批判的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和學術的主張。

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農家關注農業問題,主張施行耕戰政策,並且總結的大量的農業生產技術經驗,包含了他們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呂不韋

小說家——是指那些專門在大街小巷記錄老百姓言行的人。雖然這一派被當時視為不入流的一派,但他們反應了當時平民思想的側面,這是其他流派所不能代替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激烈複雜的社會和政治鬥爭,這個時期文化思想的活躍,奠定了中國封建時期的文化基礎。特別是儒家思想,被後來歷代帝王作為治國綱領性的思想。創始人孔子也被後世作為“萬世師表”膜拜,並被尊稱為聖人。其衣缽繼承者孟子也被尊稱為亞聖。

孟子

可以說,正是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才有了後來中國文化的繁榮。


格物書畫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為了重建社會秩序。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誕生了,呈現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形成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

首先站出來的是儒家創始人孔子。他雖然是殷商後裔,卻是周文化的狂熱粉絲,在大家都對以往的官方意識形態深表懷疑的時候,他卻站出來充當自幹五的角色。在他看來,不是貴賤有序的周朝禮制出了問題,而是人們沒有嚴格地執行這些制度,只要人們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克已復禮,社會秩序就會恢復正常。當然,如果孔子僅僅鼓吹的是禮制,也就不會成為聖人了。孔子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維護貴賤等級禮制的同時,還給其罩上了一層仁愛的溫情面紗。而仁和禮,就構成了儒家最基本的主張。雖然這樣的主張在時人看來天真迂腐,但後來經董仲舒改造後,卻成了後來帝制時代官方欽定的意識形態。

反對儒家的第一個學者是墨子,他本來是孔子的學生,卻對儒家的主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於是他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他反對奢侈繁瑣的周禮,主張刻苦自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一副基督教清教徒的樣子,無數信徒在他的感召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於是儒墨兩家,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雖然反對儒家,但畢竟是從儒家分立出來的,所以還是主張聖賢政治,並未從根本上顛覆儒家。

對周禮和聖賢政治進行徹底批判和反思的,是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比孔子年長,又身兼國家圖書館館長和博物館館長,所以孔子幾次向他請教,之後老子憑著自已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識,站在歷史和整個宇宙的高度,並以邦國時代(五帝時代到殷商,大約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的小邦寡民為政治藍圖,兼取商周貴族的謙卑精神,寫就了《道德經》一書,意味著道家學派正式誕生。另外,傳說中老子有兩個著名的弟子:楊朱和文子。其中楊朱反對儒墨兩家的奉獻精神,認為會被統治階級利用,通向奴役之路,他主張貴生重已,“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

除了儒道墨三家,其它學派也開始萌芽,其中孔子弟子子貢出使五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似乎是縱橫家的鼻祖,其後鬼谷子又將其理論化,成為縱橫家的創始人(存疑)。孫子根據自己親身戰爭實踐,寫就《孫子兵法》一書,成為兵家先驅。而管仲子產李悝等人拋棄禮制,鑄刑于鼎,編戶齊民,以公開的成文法治理國家,商鞅走得更遠,他用土地承包制代替類似人民公社的井田制,並且禁絕百家,嚴刑峻法,他們都成為了法家先驅。相反,鄧析等人則辯名析理,利用法律漏洞、邏輯漏洞、人性漏洞,以律師、社會活動家、科學家的身份,為自已的當事人服務,成為了名家先驅。

不過,真正將百家爭鳴引向高潮的,還是齊國的稷下學宮。關於稷下學宮,還要從姜太公說起。當年,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因功封於齊,被後世稱為姜齊。姜太公到任後,沒有強行推行姬周文化,也沒有強行推行重農政策,而是因俗簡禮,聽民自化,結果把一片鹽鹼地的齊國打造成了數一數二的強國,後來黃老道家的一部鉅著便以《太公》命名(已經佚失)。到了戰國時期,權臣田氏取代姜太公後裔成為齊國國主,後人稱之為“田齊”。田齊統治者順應齊國的治理傳統和民俗民氣,以“雜採百家”為核心的黃老學說作為治國思想,並進一步創建了“稷下學宮”,以延攬各國人才,為其治國實踐提供諮詢服務,於是諸子百家蜂擁而來,學術思想空前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景象,並對稷下學宮之外的學者產生了極大影響。

我是文化旅遊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如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格局有何不同理解可以在留言區評論,歡迎私信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