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在臨床常用中藥飲片中,有的因加工炮製方法不同,或品種名稱僅一字之差,常被錯誤引用或互相替代使用,使用時應給予重視。


生首烏與制首烏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生首烏與制首烏均為何首烏的塊根。生品呈團塊狀或不規紡錘形,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橫切面有云錦狀花紋,味微苦、甘澀,主要用於解毒、消瘡、潤腸通便、風疹瘙癢及降脂。而制何首烏系用黑大豆煮汁拌和,並經反覆蒸制而成,質硬、色黑,斷面呈角質樣,主要功效為補肝腎、益精氣、烏鬚髮、強筋骨,多用於肝腎陰血虧虛引起的病症。


三七與土三七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三七來源於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為化瘀止血的良藥,主要用於多種出血證及胸腹刺痛、跌打損傷、瘀滯等病症。土三七多指來源於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或全草,雖也有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但療效遠不如三七,而且部分患者服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三七質地堅實,土三七質地較輕泡,二者極易區別。



黃芪與蜜炙黃芪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黃芪為補氣作用較強的中藥,主要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內臟或子宮下垂、久瀉脫肛、氣虛發熱、體虛多汗、託毒、生肌、利尿。黃芪用蜂蜜炒炙,主要是為了加強黃芪的補氣、升提作用。臨床應用時,如重在補氣、昇陽,或為了加強黃芪的補益作用,則應用炙黃芪;如重在補虛止汗、託毒、生肌、利尿,則可用生黃芪。


半夏與法半夏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半夏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生半夏屬國家規定的27種毒性中藥,一般供外用而不作內服,故處方上開“半夏”,均會發經過炮製的半夏。炮製過的半夏因採用的炮製輔料和方法不同,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之分。所謂“法半夏”,系用半夏經水泡至內無干心後,取出晾乾,再入甘草水和石灰液中浸泡製作而成。它既降低了半夏的毒性,又增強了燥溼化痰、止咳之功,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



五加皮與香加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二者雖均有祛風溼、強筋骨作用,但科屬來源不同,且香加皮有毒,可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甚至中毒死亡。二者的效用有同也有異。五加皮有一定補肝腎、活血祛瘀、益氣健脾及安神、利尿作用,主要用於肝腎虧虛又感風寒溼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腰膝痠軟、行走無力,並有體虛乏力、陽痿等症,入湯劑可用5~10克。香加皮雖也可用於風溼關節疼痛、腰膝痠軟,但利尿消腫作用較強,可用於風溼性心臟病水腫、小便不利。由於其毒性較大,臨床用之少,用量較輕,入湯劑僅用3~6克。孕婦、兒童應忌用,陰虛發熱、高血壓患者應忌用。


大黃與土大黃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大黃為瀉下作用較強的藥,功能為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除主要用於實熱積滯腸道所致的大便秘結等症外,還可用於因實熱和溼熱、瘀血等引起的多種病症,臨床使用較廣。實熱便秘多用生大黃,瀉熱多用酒炙大黃,為減緩瀉下作用多用經過蒸制的熟大黃,涼血止血多用大黃炭。土大黃雖與大黃為同科植物,也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便等作用,但應用並不普遍,其瀉熱通便等作用遠不及大黃。


文字|醫藥星期三

配圖|網絡


藥名相似,藥效不同的中藥,您知道幾種?


掃碼關注我們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