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關於針灸學中的骨會,古今說法不一,後世對此認識也不統一,有說大杼者,有說大椎者。“

骨會大杼”的說法最早見於《難經本義·四十五難》,書中記載:“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於脊心,下貫尾骶,滲注骨節。故骨之氣,皆會於此。”殊不知,這一說法卻被現今的針灸教材(《針灸學》《腧穴學》《針灸治療學》等)錯誤地理解為“骨會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從此便以訛傳訛,使這一錯誤的學術理論氾濫於國內外針灸學術界,嚴重地誤導了針灸醫學的學術理論及針灸臨床對骨病的正確治療。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類經圖翼·經絡六(督脈經穴)》中說:“大椎為骨會骨病可灸之。”該書九卷之八會穴中又說:“大椎,督脈穴,肩脊之骨會於此,故曰‘骨會’。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椎也。”提出骨之會穴不是大杼,而在大椎。日本針灸醫家原昌光在其所著《經穴匯解·腰背部第四》中對骨會大椎之說提出瞭如下理由:“椎骨又名‘杼骨’,後人遂誤混稱‘大椎’為‘大杼’。”明·王文潔《四十五難·八會圖》中骨之會也指大椎穴。《和漢三才圖會》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大椎別名“大杼”。

筆者以為,從前面所引《難經本義·四十五難》關於骨會大杼“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於脊心,下貫尾骶,滲注骨節”的一段論述來看,能“滲於脊心、下貫尾骶、滲注骨節”的腧穴也與位於脊柱之上的大椎穴相符,而與距脊柱1.5寸的大杼穴不合。驗之於針灸臨床,多種骨病如頸椎病、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及各種關節疼痛、骨質增生等病證,往往多取大椎治療,而少用大杼穴。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按醫理而論,針灸學中的“會”穴必須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會”穴理應同所會組織的所在部位、生理特性、病理變化及治療作用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二是臨床應用的客觀性、可靠性、真實性和實效性。然而位於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足太陽膀胱經大杼穴的部位根本就與骨骼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任何關係,唯大椎穴的部位既在脊椎最大的第7頸椎之下,也能治療多種骨關節病(諸如落枕、頸椎病、肩周炎、脊柱病、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等),而且第7頸椎因為最大,古稱“大杼骨”,於是,大椎穴也就順理成章地有了“大杼”這個別名。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故從針灸醫理、解剖部位和針灸臨床實踐諸方面分析,“骨會大杼”確屬“骨會大椎”之誤。《難經本義·四十五難》關於骨會大杼的本意並沒有錯,其實指的是第7頸椎這個最大的骨頭——“大杼骨”下凹陷中大椎穴的別名“大杼”而言,並非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所謂骨會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完全是後人誤將這裡的“大杼骨”想當然地張冠李戴到膀胱經的大杼穴上。追根溯源,就現有文獻資料來看,這一錯誤最早應歸咎於新中國成立後江蘇省中醫學校(南京中醫學院的前身)針灸學科教研組編寫的第1版國家《針灸學》教材(《針灸學》,江蘇省中醫學校針灸學科教研組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57年10月第1版,第154、468頁;在此基礎上,1961年1月又出版了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針灸學講義》,南京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年1月第1版,第72、176頁;1964年8月重訂本《針灸學講義》,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年8月第1版第97、250頁)。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結論:古代文獻所記“骨會大杼”完全是“大椎”之誤,將“骨會大杼”改為“骨會大椎”,方合針灸學術理論和臨床實際。對於這一重大理論和臨床錯誤,必須正本清源!現代的針灸臨床,理應恢復大椎穴在針灸臨床治療骨關節病症“領頭羊”的地位!也許有人會問:現代的中醫或針灸雜誌上為什麼也能看到一些用大杼穴治療骨關節病症收到較好療效的報道啊!其實,這大多數是人為地在錯誤理論指導下以誤傳誤甚至於弄虛作假造成的。滑稽的是,許多針灸醫生臨床上是用的大椎穴治療頸椎病等骨關節病症,而在論文或臨床報道中為了能“合理地”解釋機理,求得與針灸文獻尤其是針灸教材理論的一致性,竟然不顧事實,違心地地將“大椎穴”寫成“大杼穴”(筆者在參加中醫學生論文答辯中就親自遇到過這種事實,因為畢業生擔心答辯委員會扣分,影響自己畢業成績和取得學位,只好說假話,寫虛假論文報告)。這種行為,既是一種不實事求是的弄虛作假作風,也是一種學術腐敗!

改“骨會大杼”為“骨會大椎”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