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項羽在三國裡會是什麼水平?

親孃嘞說不定影響仕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看我楊角風的回答:

西楚霸王項羽,當初和漢高祖劉邦角逐天下的英雄人物,儘管失敗了,但是後人對於項羽的讚美和敬佩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力拔山兮氣蓋世”、“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項羽也指揮過很多傳奇的戰役: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擊敗十倍於自己的秦軍,徹底打垮了王離、章邯。其中王離軍隊全殲,章邯軍隊被迫投降,這一戰秦朝主力盡喪,項羽也因此確立了自己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彭城之戰,這一仗是劉邦自起義以來遭受的最慘痛的失敗,而這場戰役也是項羽的傑作。半日之內,集結三萬兵力,擊潰漢軍數十萬,導致劉邦主力潰散陷入困境:

“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

劉邦把老弱病殘雜牌散軍全部排到前線充數,此役劉邦父親妻子都被楚軍俘獲,元氣大傷。

可以說項羽最擅長打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可否認的是項羽身上也有很多作為領導者的缺點,比如任人唯親,比如剛愎自用,這也導致他最終在和劉邦的角逐中失敗了。

如果把項羽放到三國裡,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呢?

這個問題就很尖銳,因為不好分析,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分析低了項羽迷們不滿意,分析高了三國迷們不高興。所以我只能儘可能地表達我自己的看法,僅僅代表個人,我們在武將、謀士、領導者三個角度來體現項羽的綜合水平。

首先武將角度,所謂武將應該有很強的個人作戰能力,以及領軍作戰的指揮能力。這一點項羽絕對可以問鼎三國群將,其中個人作戰能力對比三國單挑第一人呂布。呂布在氣勢上是不如項羽的,雖然呂布名聲大,但是總感覺沒那麼多人真怕他,而且呂布死後,經常會出現一些武將被稱為“不下呂布之勇”,更有人叫罵“三姓家奴”。

但是這種事情沒有發生在項羽身上,項羽一個人就把殷通百十號人全部殺死,士兵看到項羽都是哆哆嗦嗦的不敢靠前。等到項羽被圍困致死,也從來沒有人敢於媲美項羽之威,死了依舊被人敬畏,可見項羽給人的壓迫感比呂布要大得多。並且項羽力年輕的時候就能扛起大鼎,又有以一敵百的實力。我個人認為項羽在單打獨鬥的能力上依然優於呂布,呂布給人一種雖然你很強但是我還可以試一試,但是項羽讓人試都不想試,只能人海戰術上去活活耗死。

個人作戰能力說完我們再說領兵作戰的能力,項羽的統帥能力在三國那一定是天下第一。項羽打的仗要不人數少,要不糧草不足,往往極度劣勢於對方,但是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項羽指揮的戰鬥就輸了一場,也是他無法接受,從而烏江自刎的那一場。三國時期的武將大多利用天時地利獲得以少勝多的勝利,而項羽就是純武力的碾壓,手下步卒各個打了雞血以一當十,抱著必死的心去戰鬥。足以體現項羽的無與倫比的領兵能力和個人魅力,真的感染到手下的每一個士兵。

所以項羽作為武將,論個人作戰能力和領兵作戰能力都是無出其右的存在。

其次,謀士的角度,這個項羽就有點尷尬了,因為三國時代是中華歷史上謀士噴發的一年,項羽的謀略放到三國還真有點看不到別人的後尾燈。項羽是戰術上的天才,但是是戰略上的矮子,有點過於自大了,認為自己的武力可以碾壓一切,這其實就非常不理智了。

尤其是鴻門宴上被劉邦馬屁一拍,整個人就飄起來了,范增多次出謀劃策讓項羽除掉劉邦,但是項羽拘泥於“武德道義,以德服人。”放走了劉邦。可以說項羽的目光還是比較短淺的,謀政事不如諸葛亮、魯肅,謀軍事不如法正、荀攸。並且百戰百勝的戰績更讓項羽矇蔽了雙眼,甚至項羽都有點無視計謀了,認為自己有絕對的實力,碾壓一切,所以我認為項羽是不夠聰明的,在謀略上有很大的不足。

最後,領導者角度,我個人認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在謀略方面也會差到哪去,但是一個優秀的謀士不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正因如此項羽是一個將才不是一個帥才,他謀略大局上的短板限制了他做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項羽面對政事猶豫不決,面對軍事剛愎自用,儘管他很能打,但是你埋沒的人才,就是你以後的對手。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最後跑到劉邦那邊對抗項羽,這就是項羽作為一個領導者非常失敗的地方,就是他眼裡容不下人才,並且在用人上唯親是舉。他這一點和曹操有著天壤之別,曹操巴不得天下人才都來他這兒,而項羽巴不得人才全都一邊涼快去,因為他一個人就夠了。自大、自傲、猶豫不決這都犯了領導者的大忌,很容易在亂世中被人算計吞併。但是項羽同樣有身為領導者的優點,比如自信、膽子大、重情義、坦率、有主見,有一說一項羽的將卒關係還是很不錯的,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的不服輸的勁頭。

所以我認為項羽在三國裡算一箇中等偏上的領導者,一個水平偏低的謀士,一個無出其右的武將,綜合實力大於劉表、袁紹之流,但是不及曹操、孫堅,也就是說項羽勝於軍事,敗於政治。

但是如果項羽有袁紹的初始實力,我感覺官渡之戰可能也沒曹操什麼事了,幹就完了玩什麼計謀?

你說呢?


楊角風發作


項羽在三國的水平,我用一個比喻來形容:你把呂布、典韋、袁紹三個人的所有的技能和水平加在一起,就是項羽的水平。

項羽是冷兵器時代最強的武將,史書上關於項羽的外貌、力氣、能力的描寫是”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漢代一尺差不多是23.1cm,項羽的身高差不多是1.85米,這個身高放在今天也算高的吧,何況還是在二千兩多年的古代。



而最歷害的還是項羽的”力能扛鼎“,雖然無法準確知道項羽扛的鼎有多重,但在秦朝末年,一般的大鼎至少也有200~300KG左右,這個水平放在三國,誰能比?

項羽如果僅僅是個猛漢也就罷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靠武藝各吃飯、靠勇猛吃飯,卻偏偏還有才能和氣量,顯然比一般人強,才叫才氣過人,項羽與一般的猛將明顯不同,項羽是有才能,並不是完全靠硬拼,當然他的才能與某些頂尖的人物相比,可能差遠了,比如韓信、劉邦,但是項羽的才能比一般人則是強多了。



在秦末的家農民起義中, 項羽的武藝是極其突出的,基本上是一個人能敵百來十人,項羽首次起兵,與他的叔父項梁兩個人闖進會稽郡守府,項羽先是殺了郡守殷通,砍下他的腦袋,然後拿著郡守的首級示人,那個不服從的人被項羽一個人殺了一百來人,看到項羽如此勇猛,其它人就不敢再反抗了,乖乖投降,要知道郡守是秦朝的一級行政區,秦始皇將天下分為36郡,郡相當於現在的省,一個郡守少說幾百人,多則上千人,項羽這份膽色、這份勇猛,放眼整個三國,誰能比?



再來看項羽的戰功,鉅鹿之戰,5萬破釜成舟的楚軍大破40萬秦軍主力,天下為之震動,一舉消滅秦軍主力,一戰定乾坤,秦朝就是因為這一戰,軍事力量消耗殆盡,可以說戰無不勝的秦軍全敗在項羽手下,而這一年,項羽才25歲。

彭城之戰,項羽親率三萬精騎,採用迂迴包抄的戰術,以出其不料的速度,大破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一個楚軍要幹19個劉邦軍,而且這一仗,基本不叫戰爭,而叫屠殺,56萬人被3萬楚軍屠殺了一大半,淹死的、踩死的、被殺的、被俘的不計其數,這一戰,簡單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放眼整個三國,誰能比?



然而,項羽也有他的弱點,不善用人、剛愎自用、戰略失誤,也就是這些弱點,被劉邦抓住機會,實行戰略包圍,採用在主力戰場消耗項羽的情況下,瓦解項羽的所有同盟,孤立項羽,聯合了項羽所有的敵人,終於在垓下戰略包圍並擊敗了項羽,項羽雖敗猶榮。

秦末與三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秦末是天下大亂數百年,只在秦朝短暫統一了15年,天下趨勢仍然是統一,而三國時期處於東漢末年,兩漢統一和平了數百年,只是在東漢末年亂了幾十年,趨勢仍然是分裂。



如果項羽在三國時期,個人認為項羽的水平就是呂布+典韋+袁紹三個加在一起的總水平。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

呂布在三國中算是以武藝領兵的小諸侯,雖然三國演義把呂布演藝得三國天下第一,但實際上的呂布並沒有這個水平,可能算一流武將,但排不上第一,呂布的特點就是弓箭和騎馬術一流,武藝一流,勇猛一流,然後就是頭腦草包。



如果呂布和項羽單挑,十個回合之內,項羽必斬呂布,項羽的武藝可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力氣、勇猛、頭腦遠超呂布,不是呂布可以比的,項羽十個回合必斬呂布。

之所以呂布是三分之一項羽,就是因為呂布是一個帶兵獨立的小諸侯,且武藝、勇猛均有些水平。

之所以典韋是三分之一項羽,是因為典韋也是相貌魁梧,臂力過人,不僅能舉起牙門旗,而且能與猛虎搏鬥,典韋的特點就是力氣大,勇猛,這正是項羽的特點之一,所以典韋是三分之一項羽。



之所以袁紹是三分之一項羽,是因為袁紹的出身和才能,袁紹出身士族,項羽出身貴族,兩人相似,袁紹以出身和才能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而項羽出道幾年就名滿天下,兩人也有些類似,都是以出身高而取得較大的成績,而且都瞧不起出身低的人物,袁紹瞧不起曹操,項羽瞧不起劉邦,但是兩人都是輸在他們瞧不起的人手中, 這一點也很很相似,所以袁紹也是三分之一項羽。



所以,項羽的水平=呂布+典韋+袁紹三個人的水平之和,這就是項羽在三國的水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們都說呂布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三國中可以說是無敵的,但是在項羽眼裡他可是幾千年才有的上古名將,呂布不過是一刀的事情。而關羽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雖然最後死後成神了,但是也難和項羽比較。需要項羽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力,關羽也難抵擋住,這兩個人都有赤兔馬,可是項羽也有烏騅也能夠日行千里,夜行800足夠了。



就算這兩個人聯手的話,也很難抵擋住項羽,必須再加上兩個人。而這兩個人就是典韋和趙雲,張飛就不用了,必須要典韋和趙雲這樣厲害的猛將才能夠抵擋住,張飛的實力雖然很強,但是和項羽比較的話實在是太弱了,根本擋不住他。

項羽真正的水平必須是無敵的,單挑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

在真正的中國歷史上,項羽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當時的劉邦可說是完全是憑藉著自己強大的運氣才能夠取勝。就連項羽死的時候都曾經說過,這並不是自己的錯,而是上天想要讓他滅亡。最後劉邦取得了真正的勝利,而一代西楚霸王就這樣死掉了,實在是令人非常的感到惋惜。



項羽年輕的時候可是在亥下之戰中,憑藉著破釜沉舟,打敗了當時最強大的秦軍部隊。當時六國所有的軍隊都結合在一起,可是面對秦軍這麼強大的勢力,所有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秦軍一旦是和他們交戰的話,大家必然是失敗的。所有人就這樣堅持下去,想要看到一個好的結果。但和秦軍相對是下去,這樣的下場遲早會讓六國的軍隊失敗的。


而項羽實在是忍不住了,當時就殺掉了當時的起義軍首領宋義,自己率領著一支部隊跑到了秦軍那邊去了。項羽殺掉這個起義軍手裡,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吃著肉喝著酒,而所有的將士都是吃著野菜,這個對於項羽來講,實在是受不了。結果上去一刀就殺死了他,自己就帶領著自己的楚軍去討伐秦軍了。

當時自己帶領所有的部隊游到了對岸去之後就將所有的舟砸爛了,而且燒好了三天的糧食,決定是不打算回去了,要麼成功,要麼殺身成仁。而所有的將士見到項羽都這樣子了,為了活下去只能夠拼命的往前走,因為實在是沒有後路可以給他們回頭了,結果這些人以一當十,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意志力,最終是戰勝了武器精良的秦軍。項羽完成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但是為什麼項羽最後失敗了,那就是所有人都是有狼子野心,而項羽實在是太過於剛毅,最後所有人都開始反叛他了。

項羽必須要典韋關羽,趙雲呂布才能夠鎮得住,否則項羽就算失敗了也能夠逃走。

而當時項羽最後臨死的時候,可是憑藉著自己一個人硬生生地殺死了幾百個人,最後見到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就自盡了。而他所帶的幾十個騎兵也是能夠一個人殺死幾十人,這個完全是領袖的威力。想要正面和他一個人單挑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必須要有幾個超一流的武將才能夠打敗他。


趙雲曾經在長坂坡一戰中7殺七出也殺死了曹軍50多個人,但是這也只是一點點實力,和項羽相比的話,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項羽可是真正的大將。要說排一個千古名將榜的話,項羽必須是第1位,它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

在三國排名中,這4個人是最厲害的4個人,必須要用他們4個人去和項羽交戰才能夠打敗項羽,而且一定要防守住項羽的4條退路,那項羽沒有機會逃走,要是項羽逃走之後肯定會找他們報仇的。最後找到他們逐個擊破,那樣就徹底的完蛋了。必須要通過這一次戰爭徹底的解決項羽,才能夠取得真正的勝利。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項羽的確是具有這麼強大的實力,他年少的時候就可以力能舉鼎,這個是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不光力氣大,而且武藝高強,出生於楚國最強大的項氏一族,想要打敗他的人至今還沒有出現,必須用團戰的方式才能夠打敗他,當時劉邦可是也花費了很大的代價才能夠殺死他,很多人都不敢上前,而劉邦卻下了一個命令,誰又能夠殺死項羽就封萬戶侯。所以很多人都向前努力去攻打項羽,不然的話項羽最後可能都逃走了。

你們認為項羽到底是有多麼厲害,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尤以勇猛見長,力能扛鼎,以三千人馬殺敗了章邯二十萬黑旗軍,又以三萬子弟兵打敗了劉氏集團的五十六萬聯合國軍,睢水為之斷流。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易安就對項羽讚賞有嘉,有詩為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有人為項羽感到惋惜的,比如說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他以勇猛見長,但是謀略稍有不足,最後敗給了張良、韓信為代表的劉氏集團也就不足為奇了。

勇則剛,剛則易折,他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只留下一首垓下歌千古流傳:“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宋代明相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對他有不同的評價:“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所以,項羽適合帶兵打仗,但他奪不了天下,他充其量有將帥之才,卻沒有王者之像。

如果把項羽放在三國,他鬥不過曹操,劉備和孫仲謀,應該能做一員猛將,待建功立業後可守護一方。


小小豬哼哼


隨便說說吧。

我認為,縱觀整個華夏曆史,剛正面沒人剛得過項羽。

按照《三國志系列》來評判,呂布在三國志系列的武力最高時是108。

那項羽的武力至少應該是120。

中國歷史上統帥能高過項羽的,也只有孫武,韓信,白起,李靖,吳起。

所以項羽的統率應該是115。

孫武120,其他幾個位置留給韓信,白起,李靖,吳起。

而這5個人,在相同條件下和項羽對決,不一定打得贏項羽,因為武力太低了。

武力可是加暴擊的。

+

其實正兒八經比較的話,是很難做橫向比較的。秦末和漢末的社會歷史條件差異太大,怎麼對比都不合適。

而且寫史書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在描寫歷史人物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加上人們讀史書的時候又會有理解上的偏差,就導致這種對比更顯得不恰當。

但無論如何,項羽的神勇千古無二,恐怕是已經深入人心了。就這一點上來講,他作為華夏武力第一的精神象徵是不為過的。雖然實際上到底是不是第一,本來就無法考證。


該死的歌德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題主的問題並沒有指定某個方面,那我們就從武力和謀略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武力

呂布是三國時期的戰神,三英戰呂布的故事耳熟能詳,除了這個,呂布還經曹操五員大將的車輪戰而不敗。但是並沒有寫他一個打幾百個的事蹟。



再看項羽,據《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那個時候的大鼎少說也有幾百斤,能舉鼎說明其力氣很大。在剛起兵時,自己一個人就把殷通的幾百個部下全部殺光,沒有人再敢上前;項羽還曾經帶領的5萬人馬,就將章邯幾十萬的大軍打敗。垓下之戰,項羽被劉邦圍困,還是殺了幾百個人。



項羽這樣的武力值妥妥的吊打呂布,其他不如呂布的人更是不在話下。

再看謀略

項羽武力值很高,但是有點兒心高氣傲、剛愎自用,在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時,被劉邦的花言巧語給矇騙,留下了一個大患;不信任亞父范增,逼的范增出走。他的每一次勝仗基本都是靠著自己的勇猛獲得勝利的,在那個鬼才輩出的三國時期,他的水平實在有點兒低,諸葛亮、司馬懿、郭嘉、徐庶個個可以吊打他。



所以,如果項羽生在三國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軍師,那他可以成就一方霸業,否則他的結局應該不會改變。


歷史伶俜者


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尤以勇猛見長,力能扛鼎,以三千人馬殺敗了章邯二十萬黑旗軍,又以三萬子弟兵打敗了劉氏集團的五十六萬聯合國軍,睢水為之斷流。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易安就對項羽讚賞有嘉,有詩為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有人為項羽感到惋惜的,比如說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他以勇猛見長,但是謀略稍有不足,最後敗給了張良、韓信為代表的劉氏集團也就不足為奇了。

勇則剛,剛則易折,他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只留下一首垓下歌千古流傳:“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宋代明相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對他有不同的評價:“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所以,項羽適合帶兵打仗,但他奪不了天下,他充其量有將帥之才,卻沒有王者之像。

如果把項羽放在三國,他頂多是呂布之輩,他鬥不過劉玄德,也拼不過孫仲謀,更不用說曹孟德和司馬仲達了。


心若懷冰


《三國志》中記載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三國演義》中,更是突出了呂布的驍勇。但是“飛將”呂布與“霸王”項羽相比,水平明顯不在同一個層次。

先看“飛將”呂布呂溫侯的作戰記錄:

呂布的作戰記錄,在《三國志》中被沒有詳細記載,可見呂布在當時的影響力不是太大。也就是說,呂布的能力沒有強到大殺四方的地步。在《三國演義》中,被誇大的呂布戰績如何呢?


單挑記錄:

1,陣斬方悅。“無五合,被布一戟刺於馬下。”

2,斬穆順。“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3,敗武安國。“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

4,敗公孫瓚。“戰不數合,瓚敗走。”

5 ,戰劉關張。“呂布架隔遮攔不定……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6,戰平許褚。“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7,敗於曹操的六將:夏侯淵、李典、許褚、樂進、夏侯惇、典韋。“布遮攔不住,撥馬回城。”

“人中呂布”,確實不是蓋的。個頂個的單挑,沒有輸過。被劉關張、曹操的六將打敗,還能輕鬆的全身而退。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稱其為“飛將”。

太史公的“項羽本紀”,記載了霸王項羽的作戰記錄:

1,斬殺會稽郡郡守殷通,擊殺百餘精銳士卒。項羽初漏鋒芒,一直殺到敵人全部懾服,才停止了殺戮。能夠一人正面擊殺一百多個職業軍人,自身的實力便可想而知了。

《史記》原文:“遂拔劍斬守頭……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此後,項羽很少“單挑”過,都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是項羽衝陣,敵陣總會應刃而破,可見敵陣的“高手”都是被項羽給陣斬了。

2,項羽在定陶之戰,陣斬李由。(李由死後,秦軍敗退,項梁開始驕傲,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名。

3,楚漢爭霸。

項羽出陣單挑,漢軍無人應戰。樓煩想射冷箭,項羽瞪他一眼,樓煩居然“目不敢始,手不敢發。”嚇得箭都射不出了。


4,該下之戰,項羽的神威。

項羽勢窮,為手下表演獨自衝陣。斬殺“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甚至,項羽碰到熟人赤泉候,赤泉候“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5,最後的戰鬥。

烏江邊上,項羽把烏騅馬送回江東,沒有馬的項羽帶人回頭步戰。因為,此時漢軍是最精銳騎兵,項羽親兵很快死完了。

但是,項羽一人獨自斬殺了漢軍數百人。《史記》:“獨籍斬殺數百人。”

這就是說,項羽一人斬殺幾百個頂尖的高手。代價只是受了十幾處傷。


其實,項羽還能斬殺更多的人。但是,當他看到同鄉熟人漢將呂馬童時,停止了戰鬥。

他對呂馬童說:“吾聞漢購吾頭千斤,邑萬戶,吾為若德”。然後,就自刎了。

呂馬童也成為唯一的,與項羽對陣而生還的人。

對比:

呂布多次戰平、戰敗。

項羽在任何場合,任何對手,不管對手多少人,都是無一例外直接“斬殺”。甚至,能嚇得對手不戰而退。

飛將、霸王的水平,高下立判。(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項羽在三國裡面處在一個什麼位置,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騎——牛!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如果把項羽比作三國裡面的一個人物,則沒有一個人物能配得上項羽。如果非要從中找出人物來與之配比,那麼只有袁紹加上馬超才能與之匹配。

項羽最初手下的謀士武將最多,隨著楚漢戰爭的進行,那些謀士武將們,被罷黜的罷黜,轉投他人的轉投他人。

這一點也和袁紹手下的那幫謀士武將差不多。

那麼項羽手下的那些謀士武將都是什麼水準呢?他們的水平也和袁紹的那些謀士武將差不多。

項羽的武將呢,和張郃、高覽等人差不多,可能還要略高於他們一些。至於謀士們,則和沮授差不多一個水準。那個項伯活脫脫就是一個許攸。

陳平、韓信在項羽那裡沒有受到重用,那也就和沒有一樣。在原先的主公那裡沒有受到重用,轉投到另一個主公那裡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國裡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項羽的武力勇猛罕逢對手,多次把劉邦給殺的落荒而逃。這一點就和馬超差不多,馬超也曾經殺得曹操割須棄袍。

既然項羽這麼無敵,為什麼不把他比作呂布、關羽?呂布、關羽的勇猛,都是野史中渲染出來的,正史之中其實並沒有那麼勇猛。

項羽本人的性格方面,更像是袁紹和馬超的複合體。在優柔寡斷的時候,更像是袁紹;在勇猛作戰的時候,更像是馬超。

總體來看,項羽如果處在三國,就是袁紹加上馬超!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史記》說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不僅身材魁梧還天生神力,兼有韜略。如果項羽出現在三國,首先,呂布將會很頭大,項羽一出來就嚴重破壞平衡,論武勇連呂布都被碾壓,更別提關羽、張飛了。更糟的是,呂布打不過項羽,連逃都逃不掉,拼速度烏騅馬完勝赤兔馬。項羽發跡地江東,如果從江東出來,如果恰好呂布搶了劉備的徐州,剛好給拾綴了,然後進軍中原圖謀霸業。


項羽的戰績,有成名戰“鉅鹿之戰”,以七萬楚軍對陣四十萬秦軍,章邯殺敗項梁後,與長城軍團王離率兵四十萬圍困鉅鹿,一南一北一守一攻,救趙的義軍雖然雲集,無人敢上前攻打秦軍,都當縮頭烏龜作壁上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項羽剛以通敵怠軍罪擅自斬殺宋義,憑一股一往無前的血氣,破釜沉舟北上救趙國,帶幾萬將士先切斷秦軍糧道,以一當十殺向敵陣,“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各路義軍看到心寒,解圍後共推項羽為上將軍。


以鉅鹿一戰的武勇,三國無人可以與之相比,個人能力出類拔萃,又有東城之戰可以為證,垓下之敗在於糧食後勤不足,又陷入聯軍的纏打埋伏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他的長處在於速戰速決,一擊潰敵,如彭城之戰也是經典案例,在半日之內以三幾萬之師擊潰劉邦五十多萬聯軍,殲滅劉邦主力。這種打法,在三國時期難以找到相提並論的例子,關羽失荊州欲西逃入川,被馬忠伏兵擒住,來不及展示武勇,但他的萬軍中斬顏良,卻也是項羽所無。張遼的逍遙津一戰,以八百破孫十萬,略可與之比較。

項羽是兵形勢家,作戰注重速度和衝擊力,這種打法,曹操對上也夠嗆,三國擅用詭計,但一般埋伏一流將領擋不住項羽的衝殺,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除了赤壁有長江之隔,其他二大戰役如果有項羽加入局勢必將改變。項羽也非無謀,他的分封十八路諸侯,用了以新制老,國土犬牙交錯的制衡分封法,足見智慧。他的失敗,不是失是無謀和吝嗇,而是輸給大形勢,秦亡的離心力和生產技術更新大潮等合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策人稱小霸王,把他比為項羽,用了“小”字,也算恰當,他的勇悍霸業,確比項羽小了一截,如果以項羽代替孫策,西邊的荊州劉表會被吃掉,北邊的淮河流域和徐州應該也可以取下。但唯一的大敵還是曹操,其他不足為慮,以曹操帳下的文武畢集,知人善任,項羽對上可能難有勝算,再來一出垓下之圍也說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