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同時又被稱為“最難唸的經”。可是老子分明在第70章說得清清楚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千百年來,為何對《道德經》的理解千差萬別,本是“易知”的道理卻變成了不“易知”了呢?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應該把第25章調整到第一章的位置

造成《道德經》難懂的原因固然很多,有後世經學大師們的故意增刪、誤導的原因,比如為適應思想統治的需要而偷樑換柱;有注家立場不同的原因,比如佛儒道三家各以其據的自家說法,等等。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被忽略了,那就是原文的編排順序被人有意無意地打亂了。

河上公、王弼等流行版本,包括馬王堆帛書《老子》和郭店竹簡《老子》版本,都存在著章節混亂的問題,因為都是手抄本,又都是竹簡或木簡、帛書,因此很容易造成抄本散亂、雜沓,以致原有章節被打亂,才有現有的章節順序。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而現有章節在順序的安排上,不光“道經”中有“德經”,“德經”中也有“道經”,時而“道”,時而“德”,跳躍繁複,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這一點,隨便舉例便知,比如第一章是“道可道”為道經,第二第三章為德經,第四章又是道經,第五章為德經等等。

更主要的是,把“道可道,非常道”安排在第一章,給人的感覺更是突兀,讓讀者如墜五里雲霧,莫名其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為什麼不先說“道”為何物,“道”的來歷,再接著說“道”是不可道的?既然“道”是不可道的,為何洋洋灑灑五千言?很多人一接觸第一章就開始有牴觸,本人在2003年第一次正式接觸《道德經》時,就因為這一牴觸情緒而放棄了閱讀,正像這一章所說的那樣“玄之又玄”不可捉摸,於是放棄。現在每每想起,常有悔意。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那麼,若是首先讀到第25章,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請看這一章的內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想,如果當時有幸首先接觸到這一章,很有可能會產生興趣,並一口氣讀完它。因為這一章放在首位,符合閱讀規律,它交代了“道”的性狀是“寂兮寥兮”無聲無狀;交代了它的功用是無始無終,無窮大又無窮小;它的運動狀態和運行規律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逮;它與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是先後和層級效法的關係,這才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所在,即:道生一切,道法自然。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正因為“道”的寂兮寥兮,虛空不見,為天地母,無窮大,又無窮小,沒法知道它叫什麼名字,才勉強給它起了一個臨時的名稱叫做“道”,別號為“大”,以便展開論述。

因為它是一個寂兮寥兮,“不知其名狀”的存在,又為這邊的論述表達觀點做了鋪墊,然後才會有下邊那個“道可道非常道”的繼續說明,這樣才符合閱讀規律,才會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甚而有頓悟的激動,這也應該是老子的原意。

歷史上的《道德經》是怎麼安排章節順序的

但是如此調整章節順序,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兩千多年來,那麼多高道大德,名儒賢才難道都是糊塗蛋嗎?上千部解老、注老的經典之作都沒發現嗎?答案是:一切皆有可能,就像一千人解老,就有一千種說法一樣,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稽核文字的正誤和老子思想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上,很少有人關注整部作品的順序、結構問題。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既然諸家注者都可以站在自家立場,解老注老“成一家之言”,我們為什麼要固守原有排序,不可以掙脫原有結構模式,而找到一條更好的閱讀捷徑呢?

事實上,老子的原作早已失傳,即便是現行最早、但出土最晚的郭店楚簡《老子》,也是經過不知幾代幾人之手傳抄的,既

不分道經、德經,也與現在流行排序不同。而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河上公《道德經章句》,也是按照他自己的偏好整理安排的編排順序,至於為何這麼排序,那就不得而知了。


《老子》難懂,是有人做了手腳,把它調整過來,你會豁然開朗


所以,《道德經》之所以難懂,除了經書的文字古奧且一言萬端之外,還與後世注家的個人主張有關,更與章節順序的編排有關。所以,要想打開思路,更好理解《道德經》,應該把第二十五章作為第一章來閱讀,然後回過頭再按照原有順序讀下去。至於“道經”與“德經”雜亂,哪些應該歸屬“道經”,哪些應該歸屬“德經”,甚或哪些應該劃入“道德經”,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