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宋花鳥小品臨摹技法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在應物象形、意境營造、筆墨技巧等方面都臻於完美。北宋前期的花鳥畫主要繼承五代傳統,畫法多宗徐熙、黃筌二體,而黃體“鉤勒填彩,旨趣濃豔”的富貴風格更為世所尚。北宋後期,由於宋徽宗趙佶對繪畫的特殊愛好,在其大力倡導下,花鳥畫以院體為主流進一步向工筆寫實發展,筆法工整細膩,使工筆花鳥畫達到顛峰水平。此風綿延至南宋宮廷,花鳥畫創作長盛不衰,並呈現多樣化的局面,如工寫結合、墨彩兼施、花鳥與樹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穎多彩的面貌,不僅有冊頁小幅,還有長幅鉅製,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寧宗、理宗這一時期的作品為最多,風格多以嚴謹、精巧、工細見長。畫面小中見大,意趣無窮,為宋代特別是南宋花鳥畫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畫的新發展。

宋人花鳥畫臨摹是學習中國花鳥畫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專攻工筆花鳥的人士。

有句話說“詩人的心靈,匠人的功夫”。畫畫是藝術,但是需要技術、需要操作來完成。國畫要畫得好,是需要相當的手工“操作”的功力的。而如何操作,需要從臨摹學起。

對於臨摹,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差別,就是認識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產生的差別,但是,還是有規律可循。以下就是有關臨摹的一系列常識,對於初學者有益。

臨摹,首先需要讀畫。

宋花鳥小品臨摹技法

柳小敏 臨畫

所謂讀,就是要分析一下畫面的構造、物體的結構和自然的形態,進而分析用線、染色等等。研究過後就會發現宋人花鳥畫的好處。宋人花鳥畫小品大都是精品,題材和手法多樣,造型完美,結構及構圖完整,設色細膩精到,很耐得品味。

談及宋人花鳥畫臨摹,現在的問題是臨摹的範本都是印刷品。範本不僅嚴重偏色,同一件作品,幾件印刷品不一樣,而且有的印刷很模糊。所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要想看清楚範本,就必須藉助放大鏡,放大鏡可以解決看不清楚印刷品筆法的問題。但是,放大鏡不必很大的倍數,倍數很大的反而更加看不清筆墨效果,還會造成眼暈的感覺。

首先選擇好工具。要選擇好的狼毫的勾線毛筆用以勾線,選好的小白雲、中白雲或者更小的羊毫筆送色,選中白雲和大白雲潤色。因為小品畫裡面有很多小面積需要潤染,這是宋畫小品的特點,所以用筆相對要小,要根據情況不同處理。

其次選擇材料,要選擇質地優良的紙張,熟宣紙或熟絲絹。熟宣紙有蟬翼、冰雪、書畫等,前兩種比較薄,和絹的透明度相近,可以背面設色,使得畫面薄中見厚。宋人畫看起來都是有底色的,所以選擇絹要選仿古絹,畫出來容易與臨本效果接近。但不論紙絹都要注意不要漏礬透水的,漏礬或者透水就等於變質了、成了半生熟的性質了,就不能三礬九染,那樣的話就不能完成宋畫的效果。

臨摹開始,先要對宋人小品畫面的用線進行分析,小品花鳥大致有幾種線式。1,用線明顯、墨線比較重的。有《竹雀圖》、《海棠蛺蝶圖》 、《白頭叢竹圖》等等。2,用線不明顯、墨線比較細、與顏色色度銜接的有《果樹來禽圖》、《枇杷繡羽圖》、《出水芙蓉圖》等等。開始臨摹要先落墨線稿。書店裡面賣的資料有做好的線稿,但是可能不是很準確,一定要細細的看好再落稿,不準確的地方,要把它糾正過來。

臨摹之初,一般先過稿子。過稿子可以把線稿放在透明的絹下面,根據透出來的線條在絹面直接勾墨線,類似初學書法的“描紅”。但是這個辦法容易錯動位置,勾線時很被動,型就不準了。所以,最好用的是細鉛筆直接畫在絹面上,然後再勾墨線,這樣比較穩妥。先把線底稿放在正稿下面,用極細的鉛筆極輕的筆觸在正稿上過上稿子,此間一定要防止絹面與底稿的錯動。

勾線之前,要從畫中分析用筆特點和手法。起筆收筆、順鋒逆鋒、墨色深淺、線的粗細濃淡,這些都有關於物體形象和畫面的效果,一定要要恰當處理。在勾線中要注意預防出現以下幾點:

1,線粗。線勾得粗,是造成小品畫不精緻的原因,所以線的粗細要把握好。

2,線過於細。墨線過於細,就會感覺形弱、沒有力量、沒有韌性,所以墨線也不能過於細。

3,線的墨色太濃重。線的墨色也不能太濃重,該淡的不淡,就生澀、不與色彩相協調,會破壞色彩效果。

4,線的墨色太淡。線的墨色太淡不行,墨色重不下去,感覺輕飄飄地,染色時作為輪廓的線條就被顏色吃進去了,畫面就沒有精神。

譬如,就像《碧桃圖》的花瓣、樹幹和葉子的線條,線條很有韌性,顯得花瓣、葉子很有水分,樹幹很結實。如果線條太粗太細或者粗細不均,就會影響花、葉子及樹幹的不同美感。當然,它的線條是經過好幾遍的勾出、復勾、提醒等等才最後完成的,但是,每一遍線條最好都要儘量完成它的功能。

至於:“好幾遍的勾出、復勾、提醒等等”,就是說臨摹宋人花鳥畫還要懂得,它的線有兩大類,一類是染色之前的線,一類是染色以後的線。因為染色以後可能有些線會被顏色遮住,需要再勾提醒的、強調結構的線,這種提醒的線還叫做“勒”。“勒”不僅僅是輪廓結構,還可以是葉筋花筋的線。所以老稱呼“工筆”又叫“勾勒”, “勾勒”可以代指“工筆”就是這個意思。

勾好線以後,就是染色。宋人畫臨摹最佳選擇就是熟絹,因為宋人畫全是用絹畫的。熟絹很透明,很挺括,便於反正面染色。用絹染色是工筆花鳥畫的必修課,所以重點講用熟絹的手法。

一 淡淡渲染

注意分析宋畫的材料絹的特點:紙和絹的不同在於它的紋理,用放大鏡看一下,紙的紋理淺、絹的紋理深,顏色水分就是沿著這些紋理行走。所以紙張的顏色很好染勻,但絹不行,顏色很容易附著在絹絲裡,來不急散開就滲進去,顏色會隨著溼的地方走到邊緣,形成一個框或邊,很難漸次消失到無。所以絹就要淡染、多次才能均勻。舊時有一種“煮硾宣”,就是將絹絲砸扁,接近紙張的紋理,所以就好染色,顏色能夠消失到無,很容易畫細畫勻淨。

鑑於宋畫精益求精的做派加上絹的因素,造成宋人花鳥畫的主要染色特點就是慢染。意思就是說用淡色一遍一遍地分染,少量多次、不厭其煩,這樣才能染得勻淨。

一般說染色都是分染遍數多、罩染遍數少。但無論分染還是罩染,每一遍的色彩都要淡,幹了以後再染下一次,一點不能馬虎。畫過的人都知道,在絹上染色快不得,也急不得。調出的顏色稍微深一點,染出來就一塊一塊,一旦形成,則是洗不掉、蓋不住,再恢復均勻,幾乎是不可能。所以,“三礬九染”的老講究不是胡亂說的。其實畫過宋人花鳥小品的都知道,小品可能不止“三礬九染”,宋畫染十幾遍、幾十遍的情況也不鮮見。

二 石色和水色的不同使用

染色時需要嚴格注意的操作事項:石色和水色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石色和水色兩種顏色一般不摻和在一起使用,而是一種染上去,待幹了後才能再加染另一種色,是層層疊加法。因為石色顆粒粗,比水色更難染,一定要薄染多次才能均勻,而且一定要幹一遍再染一遍才能保證不會把先染上去已經很勻淨的顏色效果再破壞掉。

再強調一下,用熟絹的特點就是要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染色,稍微急躁染的顏色深了就會不勻淨、髒,下面的程序就不好進行。所以,畫宋畫要有染幾十遍的思想準備。

三 重視控制送色的筆 與水筆所含水分

控制好送色的筆與水筆所含水分是保證理想染色效果的重要方面,一定要重視。

其中,送色的筆含水分多、飽,屬於潤開作用的水筆含水分不能太多,要渴。色筆把顏色塗上去,水筆接著潤化開至無痕消失,這是理想效果。但是如果水筆的水多了,比顏色的水分多,不僅不能潤開顏色,還會把顏色衝回去,並且容易結成一個水圈不勻淨,就染“花”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調節好兩種筆的水分。

四 關於漏礬

現在的絹一般是熟絹,萬一保存不當會漏礬,就是礬的效果失去,某部分水分透下去了,不能潤染。可以調一些膠礬水塗一下就解決了,如果是大面積,膠礬水刷一遍即可。一般說膠礬比例是一比一,再加上水,並且有冬天加膠、夏天加礬的說法。但是千萬不能太濃,舌頭嘗一嘗有點甜澀,用手沾上拈幹有點粘就可用,一遍不行就兩遍,不透水就好了,不是越多越好。有慘痛的例子是,費九牛二虎之力畫好了的工筆畫,為固定顏色加了過多的礬水,畫脆了、碎裂了,幾乎報廢。所以,不僅比例,而且濃度、遍數都要注意到。

五 關於背托色的運用

背托色就是在畫的背面託顏色,以達到“薄中見厚”的最佳效果,背托色多用石色。根據畫正面所需要的顏色,可以選同色系的石色作背托色,但是也不能直接用,那樣會很火氣。要在石色裡調上灰色、黑色或者對比色使它變灰不鮮豔以後再託上去。但有一點和正面染石色不同的是,背託石色可以厚塗,可以濃重,並且可以一次塗很厚,可以像畫水粉的色一樣稠濃,在需要的地方平塗在背面就好了。如果拿不準色調,可以用小面積試驗一下,調對了顏色再在大面積的地方塗上去。經過這樣的背託處理,再加上正面分染、罩染後的顏色就會有薄中見厚的、很自然的效果。背托色的手法對很多題材的畫都有用,需要掌握。

六 幾種染花卉的辦法

1,染淡色花朵與染深色花朵

染淡色花朵:一般薄白粉平塗兩三遍,白粉濃度像牛奶即可,目的是為了讓花的顏色純、鮮一些。因為在仿古絹上直接染色的話顏色泛灰色、不漂亮。同樣是白粉幹一次,平塗一次,如此二三次。然後用某種色根據色度淡染,染足以後於最亮處提醒白粉。或者用深色加重最暗處(或說提重暗處),最後再絲出花絲,點出花蕊,淡色花朵就染成了。宋人小品中《碧桃圖》的粉嘟嘟的花瓣、花蕾,就是這個程序。雖然《碧桃圖》是很小的花朵,卻需要非常多遍、或者耗費好多天的時間一遍遍正染、背託才能完成,需要用用小毛筆極耐心地潤染才行。

染深色花朵:要先平塗基礎色石色幾遍(幹一次塗一次),看起來比較厚、遮蓋住了絹的顏色。然後用同色相水色系的最深最重的一種水色分染結構,染足以後可以用罩染的辦法統一花瓣顏色。最後用深色加重最暗處,用同色系的亮色(可以是石色)提醒調整最亮處。最後畫花蕊,花朵就完成了。花蕊也是在最後畫完才點出來。有一種“立粉”法,就是用濃稠的粉色點上去,在畫面形成一個突起的水珠,幹了之後還有些凸起,這樣的辦法宋畫裡面很多用,花朵很精神。注意用放大鏡看仔細花蕊的結構色彩大小分佈,以求儘量接近原作精神。

2,染葉子和畫莖

宋畫的葉子正面一般使用墨或者墨加花青淡淡分染,然後用摻上赭石或者墨的草綠罩染,但是還要根據臨本具體分析,有時候也可能只分染不罩染。反葉:可以用赭石加墨調稀分染明暗,幹後再用四綠(三綠加白粉再調灰色)薄薄的分染幾次既可,泛紅的反葉可以再在此基礎上染少許胭脂,莖稈、花蒂、嫩芽等的染法也大致相同。蟲蛀的葉子幹疤可以在最後畫得差不多完成時,調赭石和墨,中度色、水分多多地點上去一種形狀,水汪汪的停在那裡自然乾燥,形成很逼真的、邊上深裡邊淡的自然的枯斑的顏色。這種枯斑的畫法像《果熟來禽圖》的葉子、以及冬景的竹葉上都有,可以仔細把臨本琢磨一下。

以上染花朵染葉子的所有這些過程,除了背託和重色花的平塗顏色需要厚以外,其他還是要淡色多次地慢慢染。而葉子中有如《出水芙蓉圖》那樣大面積的暈染,需要選擇大點的毛筆,而且染完最後要在葉子上用淡花青畫出獨有的網紋,這是比較特別的例子,這種技法對創作或許有用。

七 鳥的染法

首先要弄清楚鳥的結構,鳥的羽毛的色彩變化是區域區分的。譬如腦袋:前額、頭頂、枕部、領羽、背部、肩部、翅膀、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三級飛羽、大復羽、小復羽、胸、腹、尾、尾上覆羽、尾下復羽等等,羽毛的顏色就是因為這些結構來變化的,染色的時候要認真分析它的區域以及組合。羽毛的顏色也是先分染、後罩染,最後絲毛。鳥的顏色很豐富,但是再豐富也就是花朵的那些色系,只要是會畫花了,畫鳥只要勾好線,掌握了結構以及色相,染法不外乎分染罩染、石色水色,並不難,最難、最重要的是絲毛。

絲毛需要根據生長規律,先審視臨本、分析清楚就可下筆,絲毛是一組一組或者一片一片,但都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絲毛一般是虛起虛收,兩頭尖、並且有點弧度、看起來有彈性比較好。絲毛的色彩與染出的基礎色要做到有區別又有所變化,羽毛完成的最佳效果是天衣無縫而且蓬鬆。就像宋畫那隻黃鸝、那隻八哥的羽毛效果,畫得渾然一體,自然天成。如果要臨摹鳥,黃荃的《寫生珍禽圖》是首選,臨摹了這件作品,差不多就能畫所有的鳥了。

如果用紙畫宋畫,要先將紙面染色做舊。可以不必染色很深,染色淺淺的就能夠開始畫花鳥,畫完最後再用深的底子色填空,填空要用大羊毫,淡色多次易於染勻。如果買到的熟絹顏色淺了也可以用此法辦理,即先染色畫面物體,最後深仿古色填空、物象色彩不足再稍加調整。

附上幾個小技巧:白紙或者白絹染色法:可以用紅茶泡水,放置幾天,待顏色深了,就用好質量的羊毫板刷平刷,不要一遍染成,一遍染成不容易勻。可以刷三遍,勻淨最好。

實踐證明,用紅茶刷熟絹好用,刷紙好像不理想,容易起渣,是否是由於浮在紙面上的礬泛起來與紅茶有化學反應所致不清楚。

總之,用文字解釋手動的過程必然瑣碎和間接,說服力不強,實際上操作起來並不困難。但是,繪畫藝術的操作性、技巧性是不可少的,操作性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感知,才能積累經驗和技法,才能練出好功夫。這些經驗和技法就像語言一樣,它是表述、表達的的基礎,就如不掌握單詞就不會說話一樣,沒有它,就不能完成作品,即使是你有再好的構想、詩意和靈感也是徒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