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科学无神论?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I1Nzc5OQ==&mid=2650048548&idx=1&sn=f3aa987d5e119952ccb49eab20669f18&chksm=be99e80c89ee611aa42c8c384b05318f92c242a5ea54827d62d50ed0b281f335c6ed956b541e&mpshare=1&scene=23&srcid=0705qfuXpuje4p3N8nm6o0P2&sharer_sharetime=1571352585684&sharer_shareid=abbd61c7dc0bac7241f81034416006d8#rd

内容节选

(一)坚持科学无神论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实际上,我们主张的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了坚持科学无神论的自由。“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既尊重和保护公民信教的自由,也尊重和保护公民不信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作为宪法赋予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仅仅针对信教公民的权利,对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公民同样适用。“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过程中,在强调保障人们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强调保障人们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别人的信仰自由,因而都是极端错误和绝对不能容许的。”这并非是单纯的“宗教自由”,而是全面的“信仰自由”,可以使信仰真正成为“个人的私事”

不能把“宗教信仰自由”片面解读为公民只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而忽视了公民还有“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如果只是片面强调“信仰宗教的自由”,闭口不谈“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特别是刻意回避坚持和宣传科学无神论的自由,将会严重破坏与损害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应该承认,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各种有神论思想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存在状态,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转折、大变革时期也都会伴随有神论观念盛行、有神论思潮泛滥的情况。然而,同样应该看到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更加值得人们珍视。

“如果我们用中国无神论的概念来加以表述的话,即刻可以发现足以使人非常兴奋的观点,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高高在上之神’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向,‘远远彼岸之神’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虽然信仰有神论的人数在持续增长,但毕竟在总人口中不占多数。在保护少数人信教权利的同时,应将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多数人的无神论思想上来。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历史发展、尊重现实国情,才能使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得到更加充分、更加完整的体现,才能在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之间形成彼此尊重、相互团结的和谐关系,从而彰显党的宗教政策所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精神。

。。。。。。

(一)科学无神论蕴涵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

科学无神论坚持从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表现出鲜明的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无神论是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无神论在对宗教有神论的扬弃中,产生积极的人道主义。这就意味着科学无神论反映了人的本质,并且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

科学无神论“高扬人文主义理念,随着历史的进步,使人民大众逐步脱离‘宗教神性’,坚决地、真诚地向‘人性’复归”。

科学无神论首先是要扬弃宗教,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着力批判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力图使人不但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更获得现实的解放,由此而言,科学无神论才意味着实质上的自由。

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科学无神论?

马克思

科学无神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出发点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高度关注。可以说,科学无神论“宣扬的是一种做人的理念,高扬的是一种做人的精神,阐扬的是一种做人的价值,弘扬的是一种做人的意义”。

科学无神论对于世俗生活的肯定,对于人类境遇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助人自助”理念的完美诠释。科学无神论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世界,从反思的角度看待人生,实属“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通过对科学意识和理性精神的执着追求,科学无神论最终必将实现对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

所以,我们应该更有信心地坚持科学无神论,并将其与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理直气壮地加以研究和宣传,使其所蕴涵的人文关怀理念得以有效释放和充分体现。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科学无神论是个“好东西”,却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让人感到难以亲近呢?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

以往相关的宣传教育比较多地强调了科学的工具性和无神论的战斗性,而较少关注科学无神论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学意义,难免给人留下“冷冰冰”的感觉。这就说明,科学无神论如果缺乏科学的宣传和实践,所导致的危害可能比简单否定它还要大。因此,坚持科学无神论不仅需要科学的研究,更需要科学的宣传;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更需要科学的实践。

汪维钧,南京政治学院第三届名师。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