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河北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如今,就山西省和河北省來說,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彼此鄰近,而且在歷史文化上也存在諸多類似的地方。就山西省來說,簡稱“晉”,省會太原,位於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陝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連。就河北省來說,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其中,就河北省下轄的高陽縣和山西省下轄的陽高縣,也即“高陽”和“陽高”這兩個地名正好互相倒過來。而這,無疑是非常有趣的地方。

河北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一方面,就高陽縣來說,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在地理位置上,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南部。高陽縣北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在東經115°38′ ~115°39′和北緯38°30′~38°46′之間,南北寬28·5公里,東西長30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就高陽縣的歷史來說,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正式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設立高陽縣,屬涿郡。由此,就高陽縣這一建制,始於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保定市高陽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

河北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高陽縣隸屬高陽國。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高陽縣屬瀛州。大業三年(607年),高陽縣改屬河間郡。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高陽縣先後屬瀛州、鄚州、范陽郡。至元二年(1275年),也即元朝建立後,高陽縣屬保定路安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高陽縣改屬保定府。到了1913年,高陽縣屬范陽道(次年改稱保定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高陽縣直屬於。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併稱保定市,高陽縣屬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高陽縣總面積達47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2萬人。

河北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另一方面,就陽高縣來說,名字正好和高陽縣互相倒過來。陽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地處山西省東北部,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位於東經113°28′36″~114°6′15″;北緯39°49′50″~40°31′10″之間。陽高縣東與天鎮縣、河北省陽原縣接壤;南與渾源、廣靈兩縣以山為界;西與大同市新榮區、雲州區毗連;北與內蒙古豐鎮、興和縣隔山相鄰。就陽高縣的歷史來說,西漢時期,在該地區設立高柳縣,屬代郡,為西部都尉治。東漢末年,代郡來治,縣遂廢,今山西省陽高縣一帶屬代郡這一建制。西晉時期,再次設立高柳縣,今大同市陽高縣一帶屬之。

河北省一個縣和山西省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最後,北齊時期,郡縣俱廢。北宋時期,高地區屬大同府。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縣,以白登河流貫其間,故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設立陽和衛,宣德元年(1426年)徙高山衛來此同治,屬大同府。清初改陽和衛為陽高衛,屬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陽高縣,屬大同府。由此,就陽高縣這一建制,始於清朝時期,距今已有接近300年的歷史了。1993年7月至今,陽高縣屬大同市。截至2018年底,陽高縣總面積達167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0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在你的身邊,還有哪些名字正好互相倒過來的地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