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導讀:嚴格來講,當年紅的一塌糊塗的《雍正王朝》應該算得上是“宮鬥戲”的鼻祖,這也是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所在。後來雖然也有不少以“宮鬥”為主的影視作品出現,但是除了女性宮鬥戲的開山之作——《甄嬛傳》外,其他作品更像是“一窩蜂”地追趕潮流,遠配不上“經典”的稱謂。

《雍正王朝》中,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銜接都很成功,不管是四爺的喜怒無常、八爺的生不逢時、年羹堯的死有餘辜、張廷玉的處事不驚,都在觀眾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既然是描述一個“王朝”的更迭和興衰,權利和官場無疑就是角逐的重心,那麼作為“政治犧牲品”的官員自然少不了。官場就像一個天平,當有人一步登天的時候,也必然有人萬劫不復,這是規律,也是一種平衡。在《雍正王朝》中我們也見證了無數個官員的沉浮,李衛、田文鏡、年羹堯等,但是,如果說到“官場贏家”,佟國維絕對當仁不讓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判斷一個官員是否屬於“贏家”範疇,我們首先得明白“贏家”的標準是什麼,這樣,才能一一對照,繼而做出令人信服的判定。個人認為“贏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權傾朝野和平穩著陸

一:權傾朝野

能做官的人很多,知縣是官,知府是官,提督是官,宰相也是官,但如果達不到“權傾朝野”這個高度,就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官場贏家

看看佟國維的職稱: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外加一等公、上書房行走,《雍正王朝》中,發生張五哥頂罪案時的對話,就是最好的證明:

康熙單獨召見了三位大學士,問該怎麼辦,佟國維作為首領大臣回答的很精闢:“萬一層層盤查,動搖了國之根本,投鼠忌器,又將無功而返”,康熙又問:“你這個‘器’指的是誰?‘又’是什麼意思?”,佟國維回答:“聖明不過皇上,有些話不是臣子們所能明言”,接下來出重點,康熙反問:“不能明言,朝廷設宰相干嘛?”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這段很經典,但咱們是來討論佟國維的,所以,不能繼續探討劇情了。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雖然清朝沒有專設“宰相”一職,但在皇帝康熙的眼裡,他們幾個人就已經相當於“宰相”了,而他們也知道自己行使的是宰相的職責——統率百官!

能統率百官就說明“官”做成功了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佟國維在仕途上確實做到了“權傾朝野”,滿足了第一個標準

二:平穩著陸

滿足第一個標準就是官場贏家嗎?錯。我們常說“做人要有始有終”,官場更是如此。權傾朝野只是“始”,平穩著陸才是“終”,有始無終、不算成功。像年羹堯、隆科多等人,結局慘淡,根本算不上贏家

有人該說了,佟國維不是被康熙給罷官了嗎?這樣還算是贏家嗎?對,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首先,他的目的達到了。他為什麼舉薦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就是因為當時太子之選撲朔迷離,他燒的是八爺的“熱灶”,即便在當時看來有70%的把握,但畢竟沒有達到100%,讓隆科多出來就是為了填補那30%的空缺。只有這樣,不管誰得手,佟氏一族才能繼續長盛不衰。他是敗了,但他一手謀劃的隆科多卻得勢了,完成了家族權利的新老交替,一切不還是在他的掌握之中嗎?在這一點上,他是贏家;

另外一點,他雖然是被罷官,但是康熙在罷黜他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爵位,俸祿照樣拿,這隻相當於“半罷官”;他沒有全輸

雖然從“中堂”到“平民”讓他心裡一時半會難以釋懷,但,事情的發展不還是在他的掌握之中嗎?所以,我們說佟國維是一個贏家

佟國維的手段

佟國維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要求,故而,我們必須承認他的成功。那他又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權利爭鬥中做到這一點的呢?我們就不得不說說他的“老狐狸經”了

一:審時度勢

識時務者為俊傑!

很多人都以為佟國維是太子第一次被廢時才依附上八爺的,其實,從八爺準備接手徹查刑部時,兩人就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當時八爺和佟國維有過一次簡短的密會。當時張五哥案發,康熙帝想派人對刑部進行核查,一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八爺深夜密會了佟國維,徵詢他的意見,佟國維根據四爺追繳庫銀以失敗告終、卻沒有受到懲罰的經驗,再加上康熙此次徹查刑部的堅決態度,給了八爺一句話“皇上不怕辦錯事的,就怕不辦事的”,這令八爺茅塞頓開,才下定決心爭奪這個職務。

八爺的深夜到訪只是“徵詢意見”這麼簡單嗎?不,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佟國維位高權重,可是和八爺並沒有過密的交往,因為張五哥案發後康熙只召見了佟國維、馬齊、張廷玉三人,所以,八爺藉著“徵詢意見”的藉口來試探一下佟國維的立場。佟國維給出建議,就說明他不反對自己,這也打消了八爺的一個憂慮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再看佟國維這邊。他見多識廣,所以,在形勢不明朗前,永遠給自己留著後路,他給八爺的,也僅僅是一個建議而已,除此之外,並沒有過多談話,當時的他也根本算不上“八爺黨”,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證明:康熙宣佈廢除太子之後,朝臣們人心浮動,下朝後很多官員都讓佟國維給個“指示”,佟國維只有一句話——“事情還不明郎,都別輕舉妄動”,如果他是“八爺黨”,他會這麼做嗎?直到那個江湖術士出現,被八爺綁了送皇帝發落,皇帝說出

“江湖術士的話,有時候也代表一些民意”。佟國維誤以為是康熙默認了術士“八爺為王”的流言,準備立八爺為太子,他可不會錯過這樣一個“扶持新君”的機會,於是,開始讓手下黨羽聯名推舉八爺為太子。

久居官場的察言觀色,在佟國維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或者說這就是審時度勢。在康熙說出那句話之前,他和八爺充其量也只是心照不宣,康熙的話卻讓他看到了機會,於是,立馬就倒向了八爺一邊。

可惜,他錯了,康熙此舉只是一招“拋磚引玉”而已,為的就是讓所謂的“八爺黨”全部浮出水面。佟國維機關算盡,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栽在自己手上

二:居安思危

這一點在隆科多身上最為明顯

佟國維始終以家族榮耀為根本,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家族勢力能夠持續發展,他一度將隆科多扔到基層去鍛鍊;後來還刻意冷落隆科多,為的就是“這幾個皇子沒有一個是善茬,我萬一踩空,你還有機會”

,可隆科多卻根本體會不到這份苦心

佟國維在權利鼎盛時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致力於家族的振興,雖然都出自私心,但也正是這種“居安思危”意識,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巔峰

三:當機立斷

第一個例子還是選舉太子時,一旦看到康熙口風鬆動,立即就讓黨羽開始運作推舉八爺的事。這是他的機會,萬一八爺能登上皇位,他就是名副其實的功臣;

第二個例子就是康熙約佟國維吃飯一事,在《雍正王朝》中這頓飯持續了將近6分鐘,比任何一個劇情所持續的時間都要長。康熙帝問寒問暖,最後話題一轉,問他:“家裡後輩中誰還能出來辦事?”,佟國維再傻,他也聽出言外之音,就是那句“我們都老了,很多事就不要操太多心了”。佟國維當機立斷,舉薦了隆科多,康熙深以為然,直接授予步軍統領之職。

其實,別說是隆科多,就是佟國維舉薦一個庸才,康熙帝也會允准,因為康熙打算釋放十三爺的時候,佟國維明顯反對,讓康熙給個說法,康熙陰沉著臉說

:“朕心疼自己的兒子,這個說法行嗎?”,幸好張廷玉趕緊過來打了圓場,才阻止了康熙的發火。那件事後,康熙已經決定要罷免佟國維了,而佟國維也已經感覺出來。康熙請佟國維吃飯,只是為了保全佟國維的體面而已,臨了,還賜佟國維一副眼鏡,說“你老眼昏花,戴上這個”,回去之後,佟國維對著鏡子樂呵呵地說了一句經典臺詞——皇上,我雖老眼,卻不昏花啊!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回到家後,佟國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找來被他故意冷落的隆科多,將這些年冷落他的原因做了解釋,並對朝堂內諸皇子的皇位之爭和形勢走向作了分析,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求隆科多務必要和自己“唱反調”,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就家族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絕對是步“高招”。

四:能屈能伸

“能屈能伸”方為真丈夫!

隆科多得了九門提督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辭官”為託詞向皇帝告密,揭發的不是別人,正是提拔他的六叔——佟國維。佟國維分明是讓他去燒四爺的“冷灶”,可他在告密時卻說佟國維讓他力保八爺,這一下將佟國維和“八爺黨”捆在一起。

雍正王朝:“我雖老眼,卻不昏花”——佟國維其實才是官場贏家

其實隆科多這麼做也是一種試探:如果對“結黨”忌諱頗深的康熙沒有過多責備佟國維,則說明康熙心裡默認了八爺這個“潛太子”;如果康熙動怒,懲辦了佟國維,就說明康熙的心不在八爺身上,佟國維和隆科多也就對八爺死心了。只不過佟國維倒向八爺眾人皆知,下臺的命運從那頓飯時也已經註定,隆科多索性利用佟國維的“下臺”探明康熙的想法,這也叫“下得其所”。甚至說,佟國維的下臺,完全就是他們叔侄二人自導自演的一場“苦肉計”,以“犧牲”佟國維為代價,鋪墊了隆科多的崛起之路,後來兩人的對話不也證明了這一點嗎?

結語

佟國維縱橫官場幾十年,老謀深算,對官場規則瞭如指掌,對皇帝的心思更是有著獨到的把捏,否則,也坐不到權傾一時,他的精明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再加上“九子奪嫡”的複雜程度前所未有,局勢瞬息萬變,連佟國維也無法做出準確判斷,這就迫使他不得不做“兩手準備”。這“兩手”總有一手會落空,要麼是他,要麼是隆科多。

他能看到局勢的隱晦,他能察覺自己的危機,他更能推出隆科多這張“王牌”,看來,“我雖老眼、卻不昏花”的自嘲還真是對佟國維最恰當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