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石門,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石門,有“武陵門戶”與“瀟湘北極”之稱;

石門,千年的時光將其打磨成一塊璞玉;

石門,茶禪一味的文化被人們口口相傳;

石門,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影響著世人

……

讓我們走近石門,一起探尋它的美吧。

石門,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歷史沿革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里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裡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石門人民有著純樸、勤勞、剛正的品格,富有抗爭精神和光榮革命傳統。自秦漢以來,境內農民起義達數千次之多。漢代陳從、覃二健;唐代向瑰;宋代雷進德;元代向思永;明代夏德忠等,不滿腐敗朝政,屢舉義旗,威震武陵。1854年太平軍破常德,縣人陳正卯、陳廷傑、古之愚等組織忠義團,在燕子山一帶舉起反清義旗,震懾津澧。辛亥革命時期,李執中、林德軒激流勇進,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五四”運動時期,就學北京、武漢、長沙的一批石門籍進步分子伍經恕、盛聯雄、王爾琢、袁東藩等,追隨李大釗,全力支持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鬥爭,併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石門地方組織的開拓者、奠基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賀龍元帥率領紅軍3次轉戰石門,擴軍8000多人,經歷大小戰鬥計200多次;抗日戰爭時期,全縣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湘鄂邊區武工隊”“民主聯軍陸軍獨立第一師”“湖南人民解放總隊第八突擊大隊”三軍突起,為石門全境解放建樹了不朽功勳。

石門,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茶禪文化

石門自古就產茶。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給這裡的蒼山翠嶺掃描出潮潤氤氳的雲霧煙嵐。“雲霧山中出好茶。”這句古老諺語,便為石門成就為名茶之鄉作了鋪墊。從壺瓶山到夾山,幾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於夾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貢品牛牴茶的產地。早在宋代,牛牴茶便躋身於唐宋八大貢茶之列。北宋蔡襄於皇祜年間著述的《茶錄》一書中,便有“石門產牛牴茶,為貢品”的記載。當代茶學界泰斗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中則較為詳細地寫道:“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為貢品。元明以來,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員到牛牴茶產地監督採製,制後全部運至京城。”

有好茶自然不乏品茗人,石門的茶文化遂與飲茶的歷史同步而生。雖說其年代已無從考稽,但在中華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門卻寫下了驕人的篇章。拂開歲月的積塵,我們不難發現,被譽為茶飲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禪一味”,便源於石門夾山。

善會俗姓廖,廣東峴亭人,公元805年生,師承藥山惟儼、船子德誠等名師,來夾山時已是65歲高齡。這位心性明敏的高僧在禪宗史話上留有不少佳話,最著名的即是“茶禪一味”說。《祖堂集》中載:“夾山和尚自號‘佛目’。師父問他:‘日在什麼處?’對曰:‘日在夾山頂上。’師令大眾地次,佛日傾茶以師。師伸手接茶次,佛日問:‘釅茶兩三碗,意在頭邊。速道,速道。’師曰:‘瓶有孟中意,籃中幾個孟?’對曰:‘瓶有傾茶意,籃中無一孟。’……又問:‘如何是夾山境地?’師答曰:‘猿抱子歸青樟嶺,鳥銜花落碧巖泉。’”這段對話即是師徒在探討茶中有茶外之意,而且似乎是善會反徒為師,在誘導師父。和尚三句不離本行,其茶外之意自然是指禪也。其“猿抱子歸青樟嶺,鳥銜花落碧巖泉”之聯,貌似狀繪夾山自然風景,實則指品茶悟禪之意境。

歷史名傳

石門有夾山,其中夾山寺也是聲名遠播。關於夾山寺,闖王李自成的事也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三百多年來,李自成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團,那就是李自成的生死之謎。對於李自成的生死,有兩個影響最廣泛的說法,一是李自成在通城九宮山被當地人襲擊殺害,二是李自成戰敗後化名為奉天玉和尚在石門縣夾山寺出家,一直到康熙年間才死去。

在乾隆年間的《書李自成傳後》中記載,“獨竄與石門夾山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奉天玉”是“奉天王”多一點,暗指奉天王,李自成曾經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按照書中內容證據推斷,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夾山即為夾山寺,這座寺廟內有許多宮廷玉器類的遺物,寺廟東南15千米有一墳崗,崗上有傳言是闖王疑冢的近40座。在文物上,繼發現奉天玉墓葬、《梅花詩》殘版和野拂墓碑以後,在夾山、澧水流域發掘和收集到“永昌通寶”銅幣,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角制扇骨和銅製燻爐等。使人感興趣的是一個銅製馬鈴,正面鑄有“自成”“王”字樣,它和陝西米脂縣出土的馬鈴形制相同,字體一樣,花紋近似。

石門人傑地靈,在歷史長河中也湧現了不少的英雄名人。晚清治黃清官鄭協吾,元朝宣慰使司鄧均忠,明朝禮部左侍郎易英,元朝土王武德將軍覃添順,明朝禮部侍郎匡文貞,清朝雄邊玉帥覃遠璡,清朝勤政愛民的黃照臨,清朝著名文學家閻鎮珩,疾惡如仇的舉人李執中,抗日名將鄭洞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王爾琢,革命烈士陳振亞等人被人們永遠銘記於心。

鄭洞國,字桂庭,1903年1月13日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磨市商溪河南嶽寺村,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一期,次年參加東征、北伐,歷任國民革命軍營、團、旅、師長,1933年率部參加了長城古北口抗戰,“七七事變”後,相繼率部參加保定保衛戰、臺兒莊大捷、武漢大會戰、崑崙關血戰、鄂西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屢創敵頑,戰功卓著;1943年調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率部會同盟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1945年回國,歷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東北保安副總司令、代總司令等職,1948年於遼瀋決戰的重要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建國後,長期致力於祖國建設與統一事業。

石門經歷歲月的洗禮,在新時代自有屬於它的榮光。新時代石門人不斷奮進,譜寫著新的篇章。(文/曾文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