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社會掃描·村莊」萊陽小紅安——安裡村

「社會掃描·村莊」萊陽小紅安——安裡村

這裡雖然三山環抱,卻沒有造出迷人的風光,縱然有玉帶河從身邊流過,卻也沒帶來幾分詩情畫意。當初如果先人非要弄個“青山玉帶”或“東山曉月”之類的美名,也是能給這小山村平添幾分姿色的,因為這裡的山也不是沒有風骨這裡的水也不是沒有靈氣,只是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都活得那麼樸實,從來就沒有想過這種粉飾家鄉的事。於是這山就是平淡的山,水就是平淡的水,鄉民也就只是平淡地在這裡生活著、繁衍著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這裡建起了一座廟,叫初村院。

村裡人沒有人知道廟是什麼時候建的,更不知是什麼人建的再後來又建了一座庵,叫槐綠庵,再後來,村子就因為有了這座尼姑庵被叫做庵裡。庵裡這個村名延續了幾百年後,被改稱為現在的安裡。這個安裡村就在萊陽東南的群山裡。初村院和槐綠庵早已蕩然無存,村裡年紀大的人或許能指出當年的遺蹟。

上世紀30年代之前,萊陽的大地上有很多的廟宇,包孝先先生在他的回憶錄《從亂離到安頓 個萊陽人的流亡之路》中這樣寫到:“我屢次聽人說,臺灣省是廟宇最多的省份,每次聽到這種說法,我總是微笑點頭不加論斷,因為據我所知,臺灣的廟宇的確可以用很多來形容,但如果用最多來形容那就不一定了。在故鄉萊陽,村村有廟,廟的建構不但堅實而且精美壯觀,任何人駕臨萊陽,遍賞那壯麗

而眾多的廟宇後,定會感到眼界大開而歎為觀止。”

包先生講的“村村有廟宇”有點誇張,但在一個小村子同時建兩座的情況卻很少。上世紀30年代初,槐綠庵改成了學校,安裡村也隨之成了周邊的文化中心。今天那所傳承久遠的學校雖然已無書聲,但無論是誰,只要透過幹道邊古色古香的花牆看到牆內的建築群時,還是會有所震撼。這裡蘊藏著厚重的歷史—這“歷史”流淌在不息的玉帶河中,鐫寫在三面青山之上小山村撲面而來的文化韻味使山野裡的鄉民擁有了一份心靈的寧靜與肅然。

腳下這塊土地,還曾留下過許世友、廖海光、聶風智等將軍的足跡。萊陽抗戰最後的炮聲就是從這裡發出的。

「社會掃描·村莊」萊陽小紅安——安裡村

先是1945年2月11日,這天正好是農曆的除夕,許世友將軍就是在這個除夕之夜,指揮軍隊對日偽趙保原部進行全面清剿的。之後不久,膠東軍區黨委在北海軍區、南海軍區的基礎上成立了中海軍區、中海專署、中海司令部,當時全面指揮膠東抗日的許世友將軍和廖海光將軍有一個時期就駐在安裡村決策膠東抗戰。還有來自紅安的聶鳳智將軍也在這裡住過,安裡村那時堪稱是膠東抗戰的心臟。

由於山村的特殊位置,這裡也一度是膠東軍區野戰醫院三分所的所在地。1945年膠東抗戰最後時期,從前線下來的傷員就是在這個小山村養傷治療。而當初的三分所,現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9醫院(現駐濰坊)。

特有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讓安裡村“紅光滿面”。

很多人都知道,在鄂東北大別山南麓有一片神奇的土地上,那兒曾留下了“黃麻起義”的足跡,更留下了紅軍的足跡,那裡誕生了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223名將軍,更有14萬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生命。這便是著名的紅安,備受世人敬仰的將軍縣。而安裡村堪稱“萊陽小紅安”,這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小山村,僅在1947年萊陽地區的大參軍運動中就有170多人參軍,而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村裡為國捐軀的有實名記載的計37人,這在萊陽所有自然村中是人數最多的。從抗戰期間到現在,從村子走出去從事軍政要職的人員近60人。

安裡村曾是萊陽抗戰的最前線,也曾是膠東抗戰的心臚和後方。如果沒有戰爭,小山村或許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在青山一隅傳播文化、繁衍子孫。是侵略者的槍炮聲驚醒他們的酣夢,於是一群熱血子孫突破群山封鎖,走向了更為深廣的歷史空間。

安裡也因這些熱血子孫而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