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94歲鞍山老兵張貴斌 深藏功名堅守初心

1.6米的身高,滿臉皺紋,說到70多年前那場7天6夜的戰鬥,他說,全連只活下來三人。能夠倖存,已是人生大幸,他非常知足。說到作為人民功臣被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場景,他說,那是這一輩子最激動最光榮的時刻。這種驕傲被他牢記在心底,整整70年。

他就是今年94歲的張貴斌,一位曾參加過遼瀋戰役塔山狙擊戰的戰鬥英雄,一位曾經先後立過三次大功的老兵,一位回到地方默默耕耘甘於平凡的老人。多少年來,他深藏榮譽功勳。直到不久前海城地區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張貴斌的榮譽才被人知曉。

94歲鞍山老兵張貴斌 深藏功名堅守初心

不為人知的軍功章

近日,記者走進了張貴斌的家,瞭解功勳老兵的故事。走進小屋,老人正坐在沙發上,胸前佩戴著多枚勳章。沙發上擺放著塵封許久的大小證書。如果不是這次採訪,這些勳章和證書還會繼續沉睡,不為人知曉。開啟這些勳章秘密的,是這次全市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

不久前,二女兒張英帶著張貴斌的證書和勳章,陪伴父親坐了快1個小時的車,來到西柳鎮信息採集點。勳章和證書讓在場人員驚訝不已。老人的報功書是解放軍東北軍區簽發的,寫明瞭張貴斌在塔山阻擊戰中英勇果敢,被評定為大功。再看老人的個人信息,出生於1925年,1948年參軍,1949年入黨,先後立大功三次。工作人員備受震撼的同時也非常激動,他們沒想到,身邊還藏著這樣一位戰鬥英雄,這樣一位張富清式的人物。

“藏”了70年的報功書

張貴斌深藏著的報功書早已泛黃,薄薄的一張紙滿載著歲月的痕跡,邊邊角角都破損了,可報功書上的寥寥文字,卻清晰地印證了一名戰鬥英雄浴火戰場的事蹟。

1948年鞍山剛剛解放後,從小出生在西柳小碼頭村的張貴斌毅然選擇了參加解放軍。

張貴斌是貧苦農民出身,他的父親以前一直給地主家幹活,一次意外把地主家的驢弄丟了,地主為了懲罰他 ,趕著馬車從人身上軋了過去,當時人就不行了。張貴斌的哥哥當年被國民黨抓走充壯丁,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於是懷著國仇家恨的張貴斌決定參軍,“為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我要去當兵。”那時,張貴斌結婚不久,妻子剛有了身孕。

儘管如此,他還是走進了部隊。正趕上塔山阻擊戰,那是遼瀋戰役中的一次重要戰鬥,戰況異常慘烈。

雖然張貴斌當兵不久,但他非常勇敢,7天6夜的戰鬥中,始終守衛在陣地上,槍不離手。“那時候沒工夫想別的,就想一定要挺住。我們人少,敵人人多,但我們就是頑強。天上的敵機不停地飛,炮彈把我的腿炸傷了,包紮一下繼續上。有的戰友倒下了,我就搶時間把他們揹回來。我們最後能贏憑的就是不怕死的精神。”張貴斌被炮彈炸傷的左腿上的傷疤至今依然清晰可見,現在還會時常疼痛。可他說,這點小傷不算什麼,與許多戰友相比,他已經夠幸運了,起碼活了下來。他還記得同班兩位戰友的名字:李恩祿、刁鳳祥。“我們部隊犧牲戰友的遺物都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這些年我沒能常去看他們……”說到這,老人的聲音顫抖了。

因在塔山阻擊戰中表現英勇,張貴斌獲得“人民功臣”榮譽稱號,並記大功一次。

北京解放後,獲得“人民功臣”稱號的張貴斌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們的接見,他本人在1949年2月入了黨。家鄉的妻子也感受到了這份榮光。二女兒張英說,她小時候聽姐姐說,當年父親的報功書送到家裡的時候,一路吹吹打打,大夥都往家裡來恭喜母親。可很少有人知道,張貴斌在外打仗時,妻子和女兒是靠著妻子丁鳳珍編草鞋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

1954年2月,走了大半個中國,又在戰鬥中獲得兩次大功的張貴斌轉業回到了老家西柳鎮小碼頭村。本來是可以留在廣州海關的,但他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主動申請回鄉。當時他跟組織說:“家鄉更需要我回去建設。”回鄉後,他先後在村黨支部、信用社任負責人,之後做過供電所所長,再後來到了農電局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全心全意,不怕苦不怕累。他把證書和軍功章藏在櫃子裡,從未提過自己的功績。

94歲鞍山老兵張貴斌 深藏功名堅守初心

31平方米的老房子

從硝煙炮火中成長起來的張貴斌,很少計較得與失,他選擇在和平時期淡泊名利,把餘生獻給了普通崗位。對於物質的需求,更是簡單又簡單。

“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能活到現在,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享受到國家給的待遇,已經得到太多啦,不應該再要求什麼了。”

張貴斌和老伴丁鳳珍現在住的房子僅僅31平方米,傢俱簡單陳舊,甚至連個廚房都沒有。以前張貴斌老兩口住的地方暖氣不好,老兩口年紀大了受不得凍,十幾年前換到了這裡。但這裡也是老房子,面積又小,可張貴斌說,夠住了。

張貴斌和丁鳳珍已經結婚75年。剛結婚他就去參軍,一晃7年沒有回家。現在相攜狹小的屋裡,可以說,丁鳳珍基本沒享過福。可丁鳳珍說,自己是農民,習慣了苦日子,現在國家每個月給高齡補助幾百元,很不錯。她說:“兩個人一起平平安安的,家庭和睦,比什麼都強。”

這幾年張貴斌因病常住院,他是離休幹部,醫藥費全額報銷,可以住好的醫院,也可以住的時間長一點,可張貴斌從來都是感覺好點,住不到7天就出院,他跟孩子說:“我都好了,就別浪費國家的資源。”買藥也不讓孩子們去報銷,全拿工資的錢去買。他說,國家給自己的工資不少了,不能再花國家的錢。

張貴斌平時穿著極其簡單,他也不讓兒女給他買新衣服,他說,有兩件衣服換洗足夠了。

現在,張貴斌仍堅持通過新聞去了解國家大事,時不時還要動筆記錄。小學兩年文化的他是在部隊接受教育並拿到了高中文憑。他說是黨給了他知識,教會他做人,給了他現在的安穩生活,他永遠感謝黨和國家。現在他老了,不能給國家作更多的貢獻,那麼就管好小家,儘量不給國家添麻煩。

十幾年前,張貴斌就囑咐兒女:“我死了就給我蓋上一面黨旗,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準備。火化後,把骨灰撒入河裡,簡單結束。”女兒張英說,父親經常給家裡開會,告訴幾個兒女,要多做少要,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要去佔國家和別人的便宜。

眾人心中的楷模

83歲的王素清是張貴斌家的老鄰居,聽說有人採訪張貴斌,老人特意趕過來,就為了跟記者說幾句話。“張大哥人太好了,在村裡做書記時,替老百姓做事,誰有困難找他他都盡力去幫。有兩件事我一直記得,一件是有一回他在路上撿到錢了,擔心丟錢的人著急,他就守在原地,一等就等了幾個小時,一直到失主回來。還有一件事,他後來做信用社主任,有人貸款做買賣結果錢還不上,他自己掏錢把5萬元還了。作為村書記,他事事做在先,公平公正,大夥心裡都敬佩他、信服他。”

今年66歲的李恩思,1962年隨父母下放到張貴斌所在的村。張貴斌幫助他們安頓下來。之後李恩思的父親病重,張貴斌幫著買藥、打針。病逝時,張貴斌一手操辦了後事。那時李恩思年紀還小,他的媽媽身體也不好,父親去世後,他家的事裡裡外外都是張貴斌幫忙。對這些恩情李恩思說:“感恩在心,一輩子忘不了。”

全媒體記者 楊峰 楊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