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經典黔菜八辣

經典黔菜八辣

經典黔菜八辣

在我們吃黔菜前,還得先理清8種黔菜中常見的辣味味型。必須得先講講著名的香醇油辣,也就是“油辣椒”,老乾媽便屬於這個類型的。用烤過的幹辣椒擂成辣椒麵(也就是糊辣椒),再加上滾燙的熱油煉成,是貴州人吃粉、吃麵時少不了的調料。

油辣椒就跟大家熟悉的老乾媽一樣,變化口味的方法一點也複雜,在滾燙的油里加入雞肉、花生、五花肉末、菌菇等食材油炸,再淋在糊辣椒麵上,便可以自己變化出各種風味的辣醬。

經典黔菜八辣

黔香閣自制的油辣椒醬

加入了豆豉、花生、菌菇、雞肉等,製成不同的風味

接著是“居家必備”的原味煳辣糊辣椒的特色在於濃濃的“煙火氣”,火候的掌握相當重要,烤得太糊或太生、香氣都不到位,最好還是用炭火、柴火來烘,形容得洋氣一點,就像是咖啡豆一樣,烘焙得當,才能散發最迷人的香氣。當地人喜歡舀一勺到蘸料裡調味,貴州稱之為“蘸水”,還聽說有人曾經私自夾帶去“金拱門”,自己做成“搖搖薯條”(太有創意了)。

糊辣椒比較講究做法是:一半用貴州的遵義辣椒,另一半用花溪辣椒。用燈籠狀的遵義辣椒是取其辣,細長的花溪辣椒則是取其香,兩者相結合的風味正正好。

經典黔菜八辣


經典黔菜八辣

糊辣椒由人工親手剪蒂、柴火鐵鍋翻炒、

石擂缽搗碎或手工搓碎製成

黔北的遵義、銅仁一帶除了產的辣椒辣,當地人口味也重,居中的貴陽,則以香而不辣的花溪辣椒聞名,口味也比較淡,環境之餘當地居民口味的塑造還是顯而易見的。

貴陽一地據說有道所至必吃的名菜——泡椒炒板筋,其中所使用的酸辣泡椒可以說是黔菜中最不辣的辣味食材了,泡椒選用的是五彩燈籠椒來製作,它的特點並不是辣,而是鮮豔色澤、果香和耐久煮。

經典黔菜八辣

其中的板筋是豬裡脊肉上薄薄的一層膠質,很多地方都捨棄不用,錯失了這道美味。板筋搭配微酸的泡椒多油爆炒,吃起來滑脆鮮嫩、口感糯香,這道菜沒有什麼花頭,但吃過之後無限懷念,想著口水直流……

經典黔菜八辣

青辣椒當地人則多喜歡直接料理,謂之純香青辣,像是火燒青尖椒拌茄子就是一道經典的貴州涼拌菜,或是將青辣椒烘烤之後,去皮、加上醬油、醋、鹽、姜跟蒜做成青辣椒蘸水,吃法一般比較簡單。

壇香糟辣是貴州特色的發酵糟辣椒,常用來製作貴陽地方風味的“魚香肉絲”等經典菜式,取新鮮辣椒、姜、蒜剁碎,加入白酒、鹽,放入壇中密封、發酵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即可取出加入蘸水裡、當做鹹菜或燒菜用。

經典黔菜八辣

糟辣椒(左)和餈粑辣椒(右)

製作貴州名菜辣子雞的靈魂——餈粑辣椒多選用辣而不猛、香味濃郁的花溪辣椒,去蒂、淘洗乾淨後,加入適量洗淨的仔姜、蒜瓣一起加入擂缽舂,舂成帶粘性的辣椒醬,因此得名餈粑辣椒,可以使用鮮辣椒或幹辣椒製作,風味各異。

經典黔菜八辣

傳統的辣子雞選用土雞剁成塊狀,以菜籽油稍作翻炒後取出,接著炒香餈粑辣椒、雞塊倒回,再加水或啤酒沒過雞塊,慢火燒2個小時後肉質才夠軟、透

椒香熗辣則主要來源於幹辣椒的油脂香氣,貴州一地盛產辣椒,幹辣椒的種類當然也不少,除了花溪辣椒、遵義辣椒,貴州大方也以出產形狀特殊、辣而不猛的皺椒聞名,謠傳老乾媽美味的秘密就是使用了鮮辣味純正的大方皺椒。

經典黔菜八辣

自左上順時針依序為:

貴州的燈籠椒、美人椒、花溪辣椒、大方皺椒

最後一種五香脆辣,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形態,當地稱作“香辣脆”,是將辣椒曬乾後,填入芝麻、花生一起油炸,佐以鹽、糖、辛香料,據說和牛肉粉搭配是絕配,也是吃著非常舒暢的零嘴,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的那種。

經典黔菜八辣

拍攝的時候忍不住撿了好幾個“香脆辣”吃

黔菜的酸辣是發酵酸

經典黔菜八辣

部分地區的酸湯運用“糟辣椒”發酵的酸來製作

得力於四季如春的雲貴高原,貴州盛產各式肉質鮮嫩、辣度適中的辣椒,使得他們的辣味文化特別豐富,另外,當地少數民族的飲食方式也深刻地影響了黔菜中的辣,尤以凱里的

酸湯為其代表。

經典黔菜八辣

製作酸湯魚常用的食材:

紅酸醬、花椒、野生西紅柿、木姜子等

可以說整個貴州主要酸辣味型的酸,都來自於這個酸湯,是在貴州當地流傳甚廣的口味。酸湯是苗族的傳統做法,和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因為難以取得新鮮的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醃製各種酸味食品。

經典黔菜八辣

黔香閣 | 酸湯魚

酸湯依據製作方式的不同,主要還可以分為苗族的白酸湯侗族紅酸湯兩類,苗族的白酸湯一般是將米湯淘米水儲存在木桶等容器中、放置在火塘邊,每天煮飯時添幾勺進去,待其自然發酵而成。要吃的時候再加入西紅柿、花溪辣椒等,才變成我們熟悉的紅色酸湯。酸湯的辣椒一般不會選用辣味太重的,僅作為提味。

侗族紅酸湯則是以利用野生西紅柿為主,當地稱作“毛辣角”,和辣椒、花椒、木姜子、等多種配料置於壇中待發酵。據說其中的木姜子是特別重要的材料,少了這味就不地道了,木姜子也稱作山胡椒,酸湯魚的蘸水中也會加入木姜子或木姜子油來調味。

經典黔菜八辣

酸湯魚上桌時一般會搭配一疊蘸碟,包含花生、木姜子、紅尖椒、花椒、香菜和蔥等調料,但不是直接蘸著乾料吃,而是要舀一勺酸湯兌勻作為蘸水再享用哦!

少了蘸水吃不了飯

不只酸湯魚要配著著蘸水,貴州人吃飯幾乎桌上都會打上一碟、甚至是幾碟蘸水,不同的菜搭配不同蘸水:蘸素菜、吃烤串、豆腐、火鍋……不同的食物搭配的蘸水也都各有講究,但主要還是有個固定的原則“素菜蘸油蘸水,葷菜蘸素蘸水”。

經典黔菜八辣


經典黔菜八辣

貴州人吃“絲娃娃”,蘸水一般都要加油炸脆花生、油炸酥黃豆,而且蘸水不是用“蘸”的,而是將蘸水舀進包好的餅皮裡。

所謂的油蘸水和素蘸水,區分的方式便是有沒有“見油葷”,像是添加菜籽油油辣椒素蘸水用的則是

糊辣椒麵,其他蘸水中常見的調料,雖然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搭配習慣,但更多地還是依據個人的口味來調配。

其中比較特別的像是素瓜豆這類的蔬菜,必須蘸的是糊辣椒蘸水,包含鹽、醬油、糊辣椒麵、蔥花、薑末等材料,講求的是“素菜素蘸素吃”,吃的便是蔬菜的清爽,所以不見油葷。

經典黔菜八辣

搭配蘸水的小吃,時常本身看著非常清淡

據說蘸水文化的起源是因當時貴州物資睏乏、貧窮,以貴州的名菜“金鉤掛玉牌”為例,主要的材料僅有豆腐和都豆芽兩樣,其美味之處便是透過蘸水豐富的味覺層次,引出豆腐和豆芽純粹的鮮和甜。

金鉤掛玉牌的蘸水材料其實也很樸實:蔥薑蒜、鹽、辣椒麵、醬油,以及炒過、逼出香氣的的菜籽油。所有材料都很簡單,但原本平凡的食材,只要輕輕略過蘸水,就讓人意猶未盡。

街頭巷尾都能吃到的“辣”

經典黔菜八辣

一勺紅油、幾把蔥花

成就了無數人心心念唸的貴州小吃“米豆腐”

黔菜的辣味除了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當地人嗜辣的特性也是深入各種街頭小吃。腸旺面是貴州,尤其是貴陽一地相當經典的一種小吃,當地人從早餐就能來上一碗滿布紅油的腸旺面,不過出了貴州很難得可以吃到正宗的。

腸旺面以雞蛋麵豬腸血旺脆哨四種材料為主體,脆哨類似煉油的油渣,一般選擇偏肥的五花肉切丁來製作。雖然名字叫做腸旺面,但其中的雞蛋麵一點也沒有被其他主料搶走風采,同樣是做得絲毫不馬虎。澄黃的麵條泡在帶著紅油的湯水裡,看著很有食慾,揀起一口麵條,顯得油亮晶瑩,口感爽滑Q彈。

經典黔菜八辣

黔香閣 | 腸旺面

每塊大腸都切得大小適中,軟韌毫無異味,一點也不膩口,血旺則是切成薄片,適中的厚度滑入口中,用牙齒輕輕咀嚼,沒有吃大塊血旺摩擦的澀感,像在吃豆腐一般。脆哨不僅增添了整碗麵的口感,透過細細的孔洞吸滿紅油湯水,脆而香、鮮而有嚼頭。

經典黔菜八辣

米豆腐由米漿加入石灰水製成,口感介於滑嫩的豆腐和軟糯的年糕之間,是貴州常見的街邊小食之一,各地有不同吃法:炒、涼拌、酸湯等,其中

以涼拌的吃法最為流行。將米豆腐切塊後,拌入炸黃豆、花生、醃菜、醬油、油辣椒、蔥花,每塊米豆腐都均勻地沾上紅油後,就是開吃的信號,夏天沒胃口的時候來上一碗,感覺就算分量再大也吃得完。

經典黔菜八辣


經典黔菜八辣

黔香閣 | 米豆腐

市井小吃也能有新的面貌

親自體會過黔菜的辣,才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讓我們不得不同意“貴州人對於辣椒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吃不只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完全可以說驅動了大家天馬行空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