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閱讀量43萬的微頭條炸出家長眾生相:嚴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閱讀量43萬的微頭條炸出家長眾生相:嚴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1

前兩天發了一個關於孩子吃零食的微頭條,沒想到轉天再看,獲得了43萬的閱讀量,1205條評論。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這樣的熱議,真的炸出了家長們教育態度的眾生相。

尤其是評論區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質疑”、“反駁”,我也很有興趣再次解釋。

比如這條: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樓主所說的不大現實,你家孩子只是你沒有給其他好吃的零食,被限制的只能吃巧克力,所以才有效果,等他什麼零食都要,每天換著花樣吃,你就知道並不是你敞開供應才讓他膩煩的了。”

首先,我並沒有只在“吃巧克力”上給孩子自由,其他的零食我也不管,當然,我也不希望她吃太多“垃圾零食”,那我能做的,就只是少往家買。但是當她在別人家吃到,或者自己提出要買時,我會很痛快滿足她。

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裡,永遠有“垃圾食品”存在,你不可能做到絕對杜絕,更何況,所謂“垃圾食品”,也並不等於“毒藥”,無非是高糖、高鹽、添加劑多一些,但這些東西,只要你不每天當飯吃,健康的身體是足以有能力快速代謝掉的。

人體其實非常智能,糖和鹽的需求,也是既定的,一旦過量,你自己都會感覺“小小不適”,而且自然產生一些“自救”的需求。比如滿滿吃完三塊巧克力後,自然去喝了大量水。

讓孩子完整的體驗“好吃、過癮、過量、不適、自我調適”,她自會得出“經驗”,習得“節制飲食”的智慧和能力。

再者說,如果你嫌市面上的零食太多不健康,那完全可以替孩子找健康的零食吃啊,比如很多媽媽,自己烘焙小蛋糕、自己用山楂、紅糖什麼的熬棒棒糖……

口味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孩子一開始吃慣了低鹽低糖的零食,那麼很可能吃到“垃圾零食”時,第一口就覺得吃不慣。這也是一個更好的辦法。

然而,很多家長,既沒有這份勤勞,也懶得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所有的“教育手段”就是“看不慣的強制戒除”。看到別人的方法能奏效,也不願思考為什麼,更沒有耐心真的去實踐一段時間,第一反應是找藉口“我家孩子不一樣……”

是,我承認孩子肯定有個體差異,教育中也沒有哪一種具體操作能適用於所有孩子。

但性格差異再大,孩子也不是一個外星人,不是異類,他一定具有一些人類共通的心理機制、情緒反應。

好的教育方式,也一定有共通的大原則、大規律。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懶於思考這些。反正孩子還小,吼兩句、打兩下、立規矩,見效“短平快”。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2

在“我家孩子不一樣……”的質疑中,還有一種很典型,那就是“我家孩子不一樣……孩子小時候都沒有自控力的,我節制他,也是為了培養他的自控力。”

這種說法,暗含著一個“幻想”——等孩子長大了,才可能擁有自控力。

可是想過沒有,家長節制,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他控力”,一個習慣了依賴“他控”的孩子,有機會練習“自控”嗎?自控能力何時才能形成呢?

如果說“自控力”是長大了就必然擁有的,那又何須你培養呢?

這邏輯,能自洽嗎?

很多家長,立了規矩之後,孩子也養成了主動遵守規矩的習慣。家長很驕傲,覺得這就是培養出“自控力”了。

但是經歷過同類養育方法,並且還對童年感受有清晰記憶的網友留言,卻很能說明問題: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三條留言,關鍵信息都包含:成年後,買零食必須一次吃完,買多了寧願吃撐,不吃心裡難受、焦慮。

這說明,有些孩子“自控力”的實質,是對家長的畏懼和討好。一旦快成年,一旦有機會,往往用更加失控的行為來補償自己,而且還伴隨著莫名的心理痛苦。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3

還有人說:“我家孩子不一樣,他真拿零食當飯吃!難道也由著他?”,比如這條: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可是,為什麼孩子要拿零食當飯吃,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最常見的根源有這幾種:

❏ 孩子心裡有“匱乏感”

這樣的孩子,往往有著視零食為洪水猛獸的家長,從孩子一開始接觸零食,家長就焦慮的不行,不是跟在身後嘮叨“少吃點,夠了吧,還吃呢!”,就是強制限量,孩子包裝袋還沒拆開,“一天只能吃一包、一週只能買一次”之類的“規矩”就立上了。

總之,給孩子的感覺是“這麼好吃的東西,永遠只能吃一點,而且隨時可能斷供”,心理首先有了“恐慌”的底色,自然會激出膨脹的慾望和貪心。

❏ 孩子的口欲期沒過好

0~1歲就是口欲期。(但是注意,任何X欲期在不同孩子身上,持續的時間都是模糊的,心理學給的定義,是一個大致範圍,不代表孩子過完1歲生日,口欲期就結束了。)

口欲期裡有過“媽媽陪伴不足”、“斷奶粗暴”、“不許吃手、啃玩具”之類經歷的孩子,往往需要在以後、甚至成年後,不斷的找某種方式來“補償”自己(比如嘮叨、吃零食、抽菸等)。

而很多幼兒,食量超大、拿零食當飯,其實是為了給口腔提供持續不斷的刺激。

這已經不是腸胃需要,而是心理需要。

❏ 遺傳因素、性羞恥感

有些孩子有體重超標、肥胖等問題,食量超大,熱愛高糖高熱零食。

容易胖,有可能是遺傳基因如此,或者後天體質問題,還有可能是因為家長性教育失當(比如孩子長期跟異性家長同床共眠,或者家長本身“性恥感”嚴重,傳遞給了孩子,孩子潛意識為了避免“亂倫焦慮”,會促生肥胖來減少自己的“性別魅力”等等,這裡不再展開說)。

但是要搞清楚,孩子不是因為喜歡吃零食而胖,而是因為胖,才需要高熱高糖零食。這個因果邏輯,不要搞反了!

所以,不管是出於那種原因的“把零食當飯吃”,家長最應該做的,都不是嚴厲控制零食,而是以身作則,陪孩子大量運動,幫孩子調節體質,或者自己好好重視性教育問題,學習育兒知識。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比如這條留言,孩子食量也大,但是家長不亂焦慮、充分信任孩子,結果並沒有“失控”,孩子的飲食習慣,反而在向好發展。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4

欣慰的是,評論區也有很多家長,能夠觀察身邊的實例,對比自己的童年感受,給孩子提供更自由的“零食環境”,而且同樣的,孩子對零食,態度都很淡定。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關鍵信息:自己小時候想吃的沒吃到,現在特貪吃;讓孩子隨便吃,孩子興趣不大。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關鍵信息:孩子和大人一樣,越得不到越在乎。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關鍵信息:自家女兒零食隨便吃,興趣不大,鄰家兒子被管著不讓吃,自己偷偷吃,還學會了藏包裝袋。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關鍵信息:限制零食的孩子,一有機會吃個不停。

其實,“越管越失控,越自由越自律”,這條教育規律,不僅僅表現在“飲食習慣”上,在孩子的“作業完成”、“時間管理”、“社交能力”等方方面面,也都會有體現。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天生毛病多、能力差、不管不行”的孩子,反而有很多“恐懼、妄想、焦慮無處安放,用控制來給自己解壓”的家長。

這樣的家長,大概率會養育出兩種孩子:

一種是到了青春期出現較強的“叛逆”,感覺父母很少懂過自己,成年後就算跟父母表面和氣,心卻貼不近,有煩惱從不跟父母說。

一種是連叛逆都不敢,認同並繼承了父母的“控制慾”,成年後去控制伴侶和下一代,且常常困惑“為什麼我做對了所有的事,卻依舊不幸福,不被人體諒和歡迎?”

END

阅读量43万的微头条炸出家长众生相:严格管教下的孩子更“自律”?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

更優秀

不定期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