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舌尖上的利津水煎包

利津是東營的古縣城之一,始建於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因邑內有“永利”,“東津”兩地而得名,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因利津古城的整體輪廓恰似一隻鳳凰,頭朝東、尾向西;西出城門的三股官道,猶如鳳凰尾巴上的三根長翎。所以,昔時利津城又被冠以鳳凰城的美名。鳳凰城緊鄰黃河,自古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地方名吃繁多,鹽窩全羊湯、黃河故道鮮魚湯、北嶺丸子等享譽四方,其中的代表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百年不絕。

利津水煎包始於清代,揚名於民國年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出期,在濱、蒲、利、海、陽、沾諸縣,提起地方名吃,人們總是說:“利津煎包,蒲檯面條,濱縣名吃鍋子餅”。據飲食業的老戶介紹,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利津縣城和各大集鎮,就有很多製作水煎包的鋪戶。當時,全縣小有名氣的是鹽窩鎮尚家村。到了民國5年,縣城西街的賣水戶劉明遠、劉鳳剛父子,將鹽窩鎮的水煎包師傅尚樂安請到了縣城,辦起了水煎包專營小店—茂盛館。之後,經過不斷改進,水煎包達到了色味俱佳的水平,博得了顧客好評,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廣為流傳,“劉鳳剛開了張,別處的水煎包不吃香。”從此以後,縣城的水煎包工藝不斷髮展,形成了獨特風格:皮呈金黃色,酥而不硬,陷多皮薄,香而不膩,老少皆宜,堪稱麵食之佳品。

舌尖上的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並不麻煩,先發面,再剁餡,餡分葷素兩種,包子所用餡不用油、鹽等調料攪拌,為幹餡,包子之味全來自醃製的肉餡。包包子時先放菜再放肉,在蒸煮過程中讓味道溢滿整個包子。包子捏成圓柱狀,置於平鍋中,燃猛火一爐,水煎包口朝下擱置,灌入麵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蓋上鍋蓋,此乃為水煎是也。翻個,至水漸幹,鍋底始有炸響,便改文火細烤,湯汁收盡之後,揭起鍋蓋,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麻油,以油煎至起焦殼止。全程製作約十五分鐘,起鍋,擱置於圓盤之內,便可開享美味。

舌尖上的利津水煎包

利津縣城,到處可見利津水煎包店的影子,在很多大型的賓館酒店,利津水煎包也被端上了大席,成為利津縣城賓館酒店必不可少的麵點。利津人下班後,也習慣到路邊小店買上剛剛出鍋的水煎包當作全家的午飯,免受火炊之苦。記者在利津採訪期間,在很多水煎包鋪都看到了排隊等候的現象。一位王女士告訴記者,水煎包味美價廉,作為利津人,時間長了不吃就饞,所以經常來買。

舌尖上的利津水煎包

舌尖上的利津水煎包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利津水煎包作為一種可以謀生的技藝,其傳承沒有受到威脅,無論在東營的城市還是鄉村,都有很多以此為生的生意人。他們每天早起晚睡,靠著祖上傳下的水煎包烹製技巧,維持一家的生計,送給人們美味,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不斷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