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

,明朝政府先後從山西向全國各地共進行了十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其中明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的移民則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

河北保定則是山西洪洞縣移民的重點省份地區,經核查,在今保定市所轄23個縣市中,均有山西移民後裔的村莊。在這些山西移民村中洪武 、永樂年間所建村莊佔 95%以上,洪洞縣移民又佔 60 %以上。其分佈範圍如此之廣,可見當時移民之多。那麼,明初山西移民保定到底有怎樣特殊的歷史原因,並又對後世造成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來細細探究一番。

保定自古以來便以軍事重鎮著稱。元末時期,天下大亂,階級鬥爭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全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政府軍隊對農民軍多為“拔其地,屠其城”,造成了大量無辜百姓受害。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而此時的保定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連年的戰爭加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使得保定路變成“民流不止”“孽生盈道, 軍士掠孱弱以食”的人間煉獄。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保定更是“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兵燹之後,人物凋耗 , 土地荒曠, 舊有存者, 十僅二三” 簡而言之就是連年的兵禍,使得保定道路被樹枝阻塞,荒蕪人煙,土地荒廢,四處全是凋敝的景象。

然而,保定的景象並不是個例,在當時,全國這樣地區數不勝數。全國各地耕地荒蕪,人口數量大量減少,以導致 “累年租稅不入”,這樣的社會現狀嚴重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洪武帝朱元璋採納了地方官員提出的建議,決定實施移民屯田的戰略。

根據地方縣誌記載資料推測,

明洪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年),保定府約有移民7萬,其中4萬來自山後地區(今河北宣化至遼寧遼陽地),剩下的移民則主要來自山西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然而,不久之後的“靖難之役”又使保定蒙受新一輪的戰亂之苦。根據史料記載來看,靖難之役三年交戰的主戰場集中在北平、永平、保定 、真定、河間及濟南、東昌等府的轄境內。根據民間資料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以至“河北數千裡, 幾無孑遺”,保定地區又一次田地荒蕪,遍地廢墟。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捍衛北京京畿的安全,鞏固其統治,針對保定地區,展開了新一輪的移民運動,這次移民的來源地區主要是山西地區。

明初時期山西無疑是比較幸運的地區之一,與其他地方的承受的天災人禍相比,這裡自元末時就兵亂較少,加上連年風調雨順,社會安定,人口興盛,使得鄰省難民大量的流入,以致山西地區人口激增。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明永樂年間的移民來源主要來自晉南、晉東南區域。因山西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自古往來客商、達官貴人、平民百姓在此安居樂業,人丁繁盛,因此,“地狹人眾”的洪洞縣成為移民來源地的首選。據史料記載,明初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移民具有暴力脅迫的特徵,官府強迫百姓登記後,由各布政司或戶部編裡發遷,之後由後軍都督押解送交各地方州縣轄治。當地居民均不願背井離鄉,據傳說為了防止移民逃跑,將他們的手反綁起來,用一條繩子編成一串,就像押解犯人一樣押解上路。

《明實錄》載,山西移民到河北地區,以當時北京、保定府、真定府、廣平府、順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屬縣為多。今保定市所屬

23 個縣市均有山西移民。其中永樂間移民佔 80%以上,而洪洞縣民又佔山西移民 60%以上。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山西移民,使得當時保定勞動力得到解決,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口和耕地面積大量增加。

明朝政府針對移民給予諸多優惠政策:“給予沒有田地的鄉民每戶十五畝的耕地,再額外給二畝地專門種植蔬菜,如果家中還有壯勞力可以再多給耕地進行耕種,且不限多少”,同時還規定,給的那些耕地“皆免三年租稅”

在之後“每戶還給鈔二十錠專門用來添置農具,再“五年後徵其稅”,讓移民在當時得到足夠的修養生息,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也讓當地流民大量回歸,恢復了農業生產和人口數量。

同時,山西移民使保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並發展為一個新的棉花種植區,為以後聞名中外的高陽織布業奠定了深厚的社會經濟基礎。由於棉花及棉織品比絲麻禦寒能力強,相對價格也比較便宜,明初統治者多次頒佈政令勸農植棉,並讓各州縣張貼《教民榜文》,不聽從勸督者,視為犯法。

明朝初期,山西人為何紛紛移民到保定?

而這些命令在保定府被積極貫徹執行,因移民以民屯的形式組織起來,並以屯官進行管理,因此勸農植棉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加之保定地區氣候溫和,土壤適合棉花生長,因此棉花種植很快得到推廣,到明末時期保定已成為新的棉花種植區

,並促進了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興起了高陽織布業。

高陽乃明初明初山西移民集聚的中心,自明代開始,高陽地區便興起了織布紡紗的家庭副業。棉紡織業的原料完全用當地產棉花 ,並用手搖紡車老式木機自紡自織。種種現象反映了明初政府的移民政策和大力植棉的政令在這裡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綜上所述,明代山西移民保定多集中在洪武、永樂年間,又以永樂年間為主。這種以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措施,在保定府和全國各地均卓有成效。這不僅加強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也促進了以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對當前我國經濟的繁榮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元史》

《明史》

《中國移民史》

《保定府志》(萬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