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70年前,9歲的她曾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

70年前,9歲的她曾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

還連續三年參加了國慶遊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70年前,9岁的她曾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開國大典上,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正式代表510人,候補代表77人,特約代表75人,共計662人。馮淑蘭作為北京市民代表,有幸見證了這一典禮。

如今已79歲的馮淑蘭,1975年隨丈夫來到舟山,並紮根舟山。回想起那年參加開國大典的一幕,馮淑蘭還歷歷在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70年前,9岁的她曾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馮淑蘭(居中者)離開北京前在天安門前留影

9歲的姑娘成了市民代表

馮淑蘭出生在北京,原先住在北京崇文區元寶巷的大雜院裡。“那時候我們家很窮,人家家裡吃小米麵,我們家裡只能吃豆腐渣。”她告訴記者,當時母親幫人做針線活,父親是拉黃包車的,收入有限。當時租的房子只有8平方米左右。

家裡兄妹4人,她排行老二,上頭有個哥哥。“日本投降那年,我哥哥偷偷跑去山西參軍,後來一直杳無音訊,家裡人以為他遇害了。”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後,新中國要舉行開國大典。那時,北京的人口並不多,符合條件的,按戶出人參加。當時,馮淑蘭居住的大雜院裡不少人作為市民代表參加大典,由於母親纏過足,走不了太遠的路,而父親作為工人代表參加慶典活動,所以年僅9歲的她就作為家裡派出的市民代表參加大典。“院裡參加的人屬我年紀最小,當時的心情別提有多激動了。”

遠遠地看到了毛主席

出發的那一天,全院代表們凌晨4點就起床集合了。“因為是最小一個,大家都特別照顧我。那天我母親還給我準備了2個糖三角,給我爸準備了2個饅頭,算是當作早飯和午飯了。”馮淑蘭回憶道,走在最前面的人舉著大旗,代表著崇文區,“我們這一區的人手上都拿著一個小旗子,然後跟著舉大旗子的人走。”

北京的深秋,天亮得晚。馮淑蘭記得一開始出發的時候,周圍黑乎乎的,看不太清,走在身邊的也都是同一個小區的居民。出發前,帶隊的人提醒大家帶個碗或是茶杯,用來喝水。路邊都搭了布棚,有自來水供應,參加遊行的人可以自行接水喝。

漸漸地,匯聚過來的隊伍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多,等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走了好幾個小時,我們的隊伍才走到東單、東西長安街,來到了天安門前。”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舉行。那時的馮淑蘭因為個子太小,視線被人潮擋住了。“當時我遠遠聽到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起,聽到毛主席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馮淑蘭說,在他們隊伍之前,有部隊代表隊、農民代表隊、工人代表隊,市民代表隊是最後一支隊伍。她隨著隊伍緩慢前行,最後終於遠遠看到了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他來回向不同的方陣揮手,他邊上站了好幾個人,有周恩來、朱德和宋慶齡。這一幕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裡,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清晰。”

連續三年參加國慶遊行

由於家裡窮,馮淑蘭一直沒有去讀書,直到11歲那年帶著二妹去附近的天龍寺小學報名。一位好心的老師告訴她,因為哥哥參軍的原因,作為軍屬可以減免學費。“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開心,一個人大著膽子跑去找政府有關部門,除了拿到減免學費的批條外,還領了2元錢,買書、筆、紙等。”

馮淑蘭很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非常勤奮努力。讀四年級的時候,由於成績優秀,她作為學生代表,又一次加入到國慶遊行的隊伍中。

“遊行需要統一服裝,上面穿白色襯衫,下面穿粉色的裙子。沒有裙子怎麼辦?大家就都用粉色的皺紙圍在腰上當作裙子,為此行動起來也都小心翼翼的,深怕弄壞了皺紙。當時,我還特地借來一雙白球鞋。”馮淑蘭記得,國慶時,少先隊代表們都手持花環站在天安門前,看見毛主席向他們招手時,大家激動極了。“我們的臉漲得通紅,大聲地喊著‘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手高高舉起,使勁搖著花環,等回來後才發現,皺紙做的裙子破了。”

這樣的國慶遊行,馮淑蘭連續參加了三年。

跟著軍人丈夫紮根舟山

因為上學晚,馮淑蘭18歲才小學畢業,雖然順利升入了初中,但因為家境原因最終放棄了讀書,打工謀生。所幸,一直關注她的小學老師和校長邀請她回到學校當一名代課老師。“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開始教小學一年級學生。 ”

知道自己學歷不足,馮淑蘭對工作很上心,每個週末她都會進行家訪、備課。漸漸地,她帶的學生成績都有了明顯提升,她也從代課老師轉為正式老師。

沒過多久,鄰居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在海軍學校上學的山東人趙永華,兩人書信會友交往了一年,第一次見面就互相鍾情,確定了戀愛關係。

相戀五年後,1967年,馮淑蘭與趙永華結婚。當時,趙永華已調到舟山海軍部隊。考慮到兩地分居的不易,1975年,馮淑蘭隨丈夫來到舟山,成為機關幼兒園的一名教師。

如今,81歲的趙永華和79歲的馮淑蘭早已退休,在舟山頤養天年,與女兒女婿一家共享天倫,而那段開國大典的記憶也一直深深印在了她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