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畢節名片系列——“貴州黑山羊”的原產地和主產區——畢節

畢節名片系列——“貴州黑山羊”的原產地和主產區——畢節

納雍縣鍋圈巖鄉養殖的黑山羊 ( 鄭林華 攝)

畢節是貴州黑山羊的原產地。1958年至2000年,赫章縣可樂民族鄉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文物就有銅羊,黔西縣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文物就有陶羊等,它們見證了貴州黑山羊的悠久養殖歷史。由於引種和商品流通的原因,貴州黑山羊還廣泛分佈於六盤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和安順市等地。貴州黑山羊屬貴州省三大地方山羊品種之一,1993年被列入《貴州省畜禽品種志》,畢節是貴州黑山羊的主產區。2013年,畢節市的貴州黑山羊存欄數達91萬隻,佔貴州省“貴州黑山羊”存欄總數的一半以上。

貴州黑山羊被毛黑色,頜下有髯,多數有角,為倒八字刀狀角;少數頭頂和鼻部有白毛,部分頸部有一對肉垂,體型中等,背腰平直,胸部狹窄,後軀略高,尻斜;立耳,額面較平,鼻樑微凸,尾小上翹,四肢略短,堅實有力,蹄質結實,每胎產羔1至2只,所有這些都形成了貴州黑山羊獨特的品種特徵。同時,貴州黑山羊屬肉用型品種,有短毛系、長毛系和無角系3個品系。短毛系全身被毛短,緊貼皮膚;長毛系全身被毛較長,腹部及腿部較為突出,老百姓又稱它為“蓑衣羊”;無角系,頭部無角,老百姓稱為“黑馬羊”,生長速度比有角羊快,農村流傳著“黑馬羊,穿黑衣,頭無角,長得快”的說法。貴州黑山羊與雲南雲嶺黑山羊、四川建昌黑山羊等生產性能極其相似,產區都處於雲貴高原或其延伸地帶,是我國發展肉羊生產和雜交改良培育肉羊品種的優良母本素材,也是名揚國內的地方優良品種。

此外,貴州黑山羊合群性好,採食性廣,遊走能力和抗逆性強,以灌叢放牧為主要飼養方式,以農作物秸稈為冬季主要補充飼料。貴州黑山羊所處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嚴酷的自然選擇,使其具有很強的生活能力,對耐粗、耐溼、耐寒等都有一整套獨特的體態結構和生理機能。

為提高貴州黑山羊生產性能,從1990年開始,畢節市牧科所藉助以“工代賑”項目開展基地建設,對貴州黑山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之後,又相繼爭取了國家、省、市相關科技項目10餘項,開展了貴州黑山羊提純復壯、貴州黑馬羊選種培育及開發利用研究,羊只體重明顯增加,繁殖性能顯著提高。畢節市牧科所對貴州黑山羊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1項、貴州省農業豐收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特別是貴州省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貴州黑山羊選育成果轉化及高效養殖技術示範”,2010年經省科技廳組織專家會議評價,項目整體達到國內同類項目先進水平,其中高寒山區養羊技術集成示範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貴州黑山羊肉質香嫩,口感較好。2007年經貴州大學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貴州黑山羊羊肉粗蛋白為69.17%,粗脂肪為29.44%,100克羊肉中膽固醇含量僅為249.45毫克,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特點。在貴州黑山羊肉質富含的17種氨基酸中,風味氨基酸佔其總量的17.44%。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需求的增長,使南方草地生態畜牧業獲得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催生黔西北大地興起了一股養羊熱潮。2010年8月27日,貴州省在畢節市馬乾山牧墾場,啟動了貴州省“千萬只肉羊工程”示範項目,這是貴州省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貴州省“千萬只肉羊工程”項目在畢節市馬乾山牧墾場的落地實施,對保持養羊與生態建設平衡發展,轉變農村傳統養羊生產方式,推動貴州全省黑山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範輻射和引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