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鄰水歷史沿革

鄰水民間流傳著一句口頭語:“鄰水無水,大竹無竹,開江無江,平昌不平。”

鄰水縣境內有兩條幹流,一條是東槽的大洪河,一條是西槽的御臨河。據《四川通志》記載,大洪河在古時候稱為鄰水,御臨河稱為小鄰水。鄰水舊縣誌稱為東河和西河。《輿地紀勝》稱為大鄰水、小鄰水。

鄰水歷史沿革

鄰水的老民與新民

在我們鄰水,有“新民”“老民”之說。那麼,什麼是“老民”,什麼是“新民”呢?這得從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的故事說起。

在我國曆史上,蒙古(元)同南宋王朝經過了長達48年的戰爭,而四川地區則是雙方鬥爭的焦點。頻繁的戰鬥,使四川的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銳減。到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四川人口銳減到只有98542戶、615772人,而鄰水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則少到只有幾百戶人家。元末,湖北隨州(今湖北隨縣)農民起義軍出兵攻巴蜀,並在重慶建立“大夏”國。為加強統治,擴充實力,湖北隨洲農民起義軍將原籍鄉民大量遷蜀,特別是在川東一帶開墾防務。

明末清初,清軍對四川境內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鎮壓和對叛將吳三桂的平定,前後有40餘年,加之瘟疫流行,四川人口再次銳減。鄰水地處川東要衝,飽受戰亂之苦,以致於境內出現“十里無人,百里無煙”,“群虎白旦出遊”的現象。鄰水甚至從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到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7年間無知縣,縣署名存實亡。清朝從順治到乾隆幾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四川的安定問題,提出一系列“安民”、“寬民”政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川巡撫奏請“聚兩湖、兩廣、閩、黔之民以實東、西川,耕於野”。從此,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向四川大量移民。在康熙年間,多半移民都是官府強迫入川的,也就是民間流傳“被官府捆綁雙手一隊一隊趕來的”,四川人上廁所名叫改手,也源於此事。

在兩次大規模的“移民填川”中。對第一次即元末明初長達半個世紀的從湖廣來的移民被稱為“老民”,也就是老移民;對第二次,即從清代近一百年的移民被稱為“新民”,也就是新移民。

第一次移民中先後有甘、王、馮、陳、周,吳、劉等40多個姓氏遷入鄰水,主要生活在九龍、豐禾、復盛、八耳、石永、觀音、牟家、合流及縣城四郊的平壩、淺丘等土地肥沃之地。老民至今已傳30代左右。第二次移民中先後有譚、袁、何、餘、雷、呂、張、夏等56個姓氏4萬餘人遷入鄰水。他們大多數在入川過程中,均靠近同姓落戶創業的深丘、山地、土質瘦薄的地方。新民至今已傳15代左右。

遙想當年,先祖們移居鄰水世代艱苦創業,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鄰水。我們要珍惜這段凝重的歷史,發揮我們的創造精神,努力建設新鄰水。

鄰水歷史沿革

南朝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秦置宕渠縣,縣域包括今達州、巴中、廣安、營山等地,治今渠縣土溪鎮)始置鄰山縣、鄰水縣,屬同時新置的鄰州(省級)、鄰山郡(市級)所轄(由於當時的建制比較混亂,二縣城及州治、郡治均設在金城,今大竹縣四合鄉)。

鄰水縣寄理於州城(今大竹縣四合鄉兩條大河匯合處)。隋朝時從州城遷至嶽池溪(昆樓鎮,今興仁鎮),宋朝時縣城遷徙至今天的鼎屏鎮,元朝時縣省,明朝復置,清屬四川順慶府,民國初屬四川嘉陵道。

唐《元和郡縣誌》載:鄰山,“在鄰山

縣西四十里,此山重疊,鄰比相次”,故稱鄰山。《四川通志》考證曰:“今有西山,在大竹縣西四十五里,鄰水出焉,蓋即古鄰山也。”《元和郡縣誌》又稱:鄰水“在鄰水縣,其源出縣鄰山”,此水以源於鄰山(今銅鑼山)為名。清李元著《蜀水經》對大小鄰水記載甚詳:“鄰水有二源,俱出大竹縣西鄰山……,大鄰水為東溪,小鄰水為西溪。謂之鄰者,重山鄰此而相次也”。《太平寰宇記》稱:鄰水縣“因彼州水以名之”。唐代改鄰水為潾水。“鄰”水從山,“潾”水從水。清雍正己酉(1729)鄰水舉人陳嘉儒在《鄰水河經源流考》中道:“鄰州為鄰水、鄰山二縣,均梁置”。“一州兩縣,俱以鄰得名,則山與水必同一脈。水源自山,故山水同名也”。“鄰山在大竹境內,而鄰水亦發源於大竹。竊意 鄰山綿亙甚長,至龍鼻巖而結穴,故上刻‘鄰山’二字。而其來龍在大竹者,當時俱號鄰山;其水之發源處,當時亦號鄰水。故鄰山、鄰州,俱以山得名;而鄰水,則從繞至州治者而名之耳。”清代先後成書的《鄰水縣誌》均載“以水為名”。

由此可見,鄰水縣的得名,不僅以其境內的大鄰水、小鄰水的古老名稱而命名,而縣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也同樣與東西兩河的古老文明源遠流長於世。

鄰水縣古稱鄰州,始建於梁大同三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

解放後

地區級管轄變化:

1949年11月——1952年8月7日,屬西南大行政區川東行署大竹專區;

1952年8月8日——1953年3月10日,屬四川省大竹專區;

1953年3月11日——1968年9月,屬四川省達縣專區;

1968年9月——1993年7月2日,屬四川省達縣地區;

1993年7月3日——1998年7月31日,屬四川省廣安地區;

1998年8月1日至今屬於四川省廣安市。

縣際行政區劃變化:

1953年,鄰水縣第四區高興鄉(今高灘鎮)第五村(大面村)全部劃歸江北縣(現重慶市渝北區)第十三區茨竹、中興2鄉分管。

1953年,鄰水縣御臨鄉(今么灘鎮)第十村的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6個鄰劃歸長壽縣稱沱鄉,御臨鄉第七村三鄰車家灣、何家灣共13戶劃歸長壽縣萬通鄉(現萬順鎮)。

2004年2月17日,鄰水縣四海鄉政府駐地由大溝村6組遷至大塘村4組。

2004年,鄰水縣轄18個鎮(鼎屏、九龍、豐和、柑子、城北、城南、合流、壇同、高灘 、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八耳、觀音橋、牟家、龍安)、27個鄉(太和、新鎮、冷家、長安、兩河、關河、龍橋、黎家、椿木、梁板、三古、風埡、西天、同石、復盛、子中、護鄰、涼山、長灘、甘壩、四海、九峰、古路、荊坪、柳塘、石滓、華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