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讓“靜地樂土”承載百姓幸福——靜樂縣打贏易地扶貧搬遷硬仗決勝脫貧摘帽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核心戰役,讓貧困群眾搬出深山,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是做足扶貧搬遷成色的關鍵。”靜樂縣扶貧辦領導一語道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心所在,同時也道出了全縣脫貧攻堅的責任和使命,道出了縣委縣政府對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

近五年的扶貧搬遷表明,靜樂縣堅持“六環聯動”,主動破解“七個問題”,探索推廣“移民搬遷+”的辦法,綜合運用政策合力,通過退耕、光伏、森林管護、新建扶貧車間、技能培訓、資產收益、公益就業、創業就業等方法,千方百計解決移民群眾後續發展問題,為廣大搬遷群眾打開了就業增收的新門路,使廣大貧困群眾有了新的獲得感。

讓“靜地樂土”承載百姓幸福——靜樂縣打贏易地扶貧搬遷硬仗決勝脫貧摘帽紀實

實地走訪,廣泛調研,順應群眾意願,滿足移民需要,做足扶貧搬遷成色

靜樂縣是全省深度貧困縣,也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和生態嚴重脆弱的重疊區,近75%的貧困群眾居住在大山深處,生活、生產條件極為艱苦。移民搬遷工作開展以來,靜樂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順應移民群眾渴望進城安居的意願,立足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按照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選擇宜業宜居的縣城汾河國家溼地公園建設中軸線東西兩岸和經濟開發核心區作為整村搬遷的集中安置點,規劃建設了楊家山、河西、利民三個移民集中安置點,總建築面積148575.8㎡,共1716套住房;並統籌整合牛家會、新會、迎曦園、利民經適房小區共309套住房,充分滿足了移民安置需要。

通過對“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山莊窩鋪多次實地走訪,切實瞭解群眾需求,及時整理彙總,最終確定了48個整村搬遷自然村和53個“插花”搬遷村,共搬遷人口2225戶637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00戶4297人,同步搬遷人口825戶2073人。整村搬遷涉及人口1702戶46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77戶2616人,同步搬遷人口825戶2073人;“插花”搬遷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23戶1681人。

目前,全縣集中安置已全部完成。搖號分房1952戶5831人,分散安置了230戶471人,房屋拆除已完成2206戶,整村拆除已完成44個村,宅基地復墾已完成1322戶1100畝。

因人施策,分類指導,著力打造“以產帶遷”“以業促遷”的靜樂品牌

從靜樂的實際看,“搬得出”是深山貧困群眾的熱切期盼,但是,“穩得住、能脫貧”既是扶貧工作的關注點,也是移民群眾的擔憂所在。為了真正解決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和就業問題,靜樂縣牢牢把握“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的根本要求,對搬遷群眾分類幫扶、因戶因人精準施策,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搬遷入住後的脫貧率,確保擦亮“以產帶遷”“以業促遷”的靜樂品牌。和移民群眾深入交談,摸清他們的期盼,分類施策:

——對離土離鄉的搬遷戶。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整合扶貧、農業、人社、電商、婦聯、文旅等部門培訓資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靜樂裁縫”“靜樂剪紙”“靜樂刺繡”“靜樂小雜糧麵點師”以及“中式烹飪”“家政服務”“網絡管理”等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技能;積極購買公益性崗位,用於就業援助和託底安置;新增安置區物業、保潔、保安等崗位;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業合作社和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組織實施有效的資產收益項目。

——對離土不離鄉的搬遷戶。以鄉鎮組建扶貧水利水保專業隊和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吸收一定比例的整村搬遷人口。通過退耕還林收益和務工掙錢增加他們的收入。

——對離鄉不離土的搬遷戶。新增護林員崗位,吸納就業;鼓勵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勞務就業崗位,為移民群眾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通過上述多種渠道,使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每戶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對無勞動能力的,一是通過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等資產收益措施帶動;二是落實社保兜底政策予以保障。

直面縣情實際,創辦扶貧車間,開展技能培訓,促進搬遷群眾後續發展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是整村搬遷中遇到的棘手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縣、鄉、村三級幹部和駐村幫扶隊伍積極組織“大調研、大走訪”活動,印製了惠民政策宣傳畫,貼在了每個搬遷戶家裡,通過政策宣傳、親情聯誼、算賬對比等方式,告知搬遷群眾所有享受的普惠政策保持不變,徹底解除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在實際操作中,把破解“七個問題”和採取“六環聯動”統籌運用,為群眾提供政策紅利“大拼盤”,讓搬遷群眾知道過去祖祖輩輩傳承的土地、房屋、宅基地、樹木等資產,在搬遷後可變成資金,既可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紅,又可折算成現金;原有的低保、五保以及教育、健康、民政、助殘等24項扶貧政策保持不變,做到待遇隨人、資產變現,並承諾人退村退後,全部實施退耕還林,所有收益全部兌現給搬遷群眾等。

在建設移民小區的同時,在鄰近處配套建設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讓移民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目前,河西移民小區4400㎡、利民移民小區11413㎡的扶貧車間已建成,可滿足3680名移民戶上崗就業。針對不少家庭婦女具備縫紉手藝卻要照顧家庭不便外出的情況,積極引進了山西萬國工坊、東紫、久冠等服裝加工廠,讓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讓“靜地樂土”承載百姓幸福——靜樂縣打贏易地扶貧搬遷硬仗決勝脫貧摘帽紀實

靜樂縣引進萬國工坊製衣廠,讓移民戶在家門口務工掙錢學技能,不斷提高縫紉技能,打造“靜樂裁縫”品牌,惠及更多群眾。

為了幫助移民群眾創業增收,靜樂縣針對不便集中就業的實際和集中安置移民戶就業不足的情況,因戶施策,開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勞動技能培訓,先後組織了裁縫、中式烹飪、中式麵點、月嫂、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網絡管理、家畜飼養等十多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貧困群眾每戶至少有一人可以參加專業培訓,並拿到合格證。通過專業授課和實地演示,目前已完成培訓32班次,共培訓農民1643人,讓移民群眾掌握了至少一項實用技能,提高了他們靠自食其力增收和發展的能力。

同時,他們還積極幫助農民開闢本地務工與外出務工渠道,解決貧困移民群眾的就業問題。通過勞務市場積極推介,以經過培訓的貧困農民骨幹為主體,吸納貧困戶勞力,組成裁縫團隊、餐飲團隊組團外出,打工掙錢。這些有了新型勞動技能的貧困農民,通過實踐中的“傳幫帶”,還帶出了一批有一技之長的鄰里鄉親,靠自己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大力提供公益崗位,通過“移民搬遷+”,實現“三進三退”,促進融合效應最大化

為了踐行對移民搬遷戶的幸福承諾,他們積極購買公益性崗位,用於就業援助和託底安置;將城市保潔,社區物業、保潔、保安,城市園藝服務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目前,貧困勞動力在公益崗位上就業人數已超過260人。例如:中莊溝村的李四娃,77歲,全家三口人,在縣城楊家山移民小區分到一套75㎡的住房,他和兒子享受低保補貼。去年入住移民小區後,社區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安排他的兒子當了保潔員,每月可獲得800元勞務收入,所有的收入合計17000元,全家三口人人均近6000元,加上退耕還林、養老等補貼,全家人生活有了保障。李四娃老漢逢人就說:“原來擔心進了城活不了,現在看來,比中莊溝的日子要強上百倍,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的晚年生活衣食無憂了。”

在產業跟進方面,他們緊扣“六環聯動”,採取生態綜合措施跟進、光伏產業促進、產業項目推進的“三進”舉措,幫助移民群眾穩定增收,實現退人、退耕、退村的“三退”目標,使“移民搬遷+”的融合效應最大化。

在創新“生態立縣”工作思路中,他們重點推進林業扶貧攻堅四大項目,把生態扶貧重點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移民搬遷戶傾斜。對符合條件的坡地、撂荒地全部實行退耕還林,先退後調,應退盡退。退耕還林每畝補助農戶1500元,分五年領取;種苗補助800元;荒山荒坡造林每畝補助800元。搬遷後舊村佔地優先復墾為耕地,鼓勵優先發展經濟林,增加農民收入。例如:崑崙灘村的任建東,全家5口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搬遷入住楊家山移民小區。他家搬離崑崙灘後,有20畝地被列入退耕還林範圍,每畝補助1500元;他還被聘為護林員,每年收入6000元。同時,扶持發展養羊200餘隻加入了合作社集中飼養;女兒在太原就讀高職技校,每年享受“雨露計劃”2000元補助;愛人享受低保每年3528元,還在移民安置點門口的服裝加工廠做計件工掙錢,各項保障措施,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任建東說:“沒想到,我們這小山村出來的貧困戶也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實現貧困村光伏電站全覆蓋,是實現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有力保障,也是為移民搬遷群眾解決後顧之憂的重要抓手。目前,7200kw的村級電站涉及移民11個鄉鎮51個村1200餘戶;1200kw的大型集中式電站涉及移民11個鄉鎮42個村200餘戶,均全部實現併網發電,光伏收益保證每戶貧困群眾每年獲得1000-3000元的收入。

為了破解移民群眾增收難的問題,他們運用靜樂裁縫品牌優勢,加強政策支持,大力培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充分利用移民搬遷配套引進建設的久冠服裝廠、萬國工坊製衣廠、衡達湧金物流園區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安置移民戶就業,為移民戶打開就業增收的門路;充分利用靜樂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的機遇,對搬遷戶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勞動力進行電商培訓;依託靜樂藜麥、靜樂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交易,發展電子商務中心。同時,推進遷出村產業發展,實施舊村開發、土地整治、標準農田、小型水利、田間道路、退耕還林等基本建設項目,將保留的安全住宅作為生產用房,組建種植、養殖合作社,推動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股權分紅等形式增加搬遷農民收入。比如:久冠服裝廠吸收從業人員3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2人,這些就業群眾月收入超過2800元,年收入可達到3.5萬元以上,以每戶3口人計算,人均收入達1.16萬元之多。

搞好社區服務,讓移民群眾過得舒心,夯實易地扶貧搬遷“千秋大業”之基

為了讓搬遷進城的群眾過得更舒心,靜樂縣委、縣政府把新建成的集中安置點統一納入縣城管理服務體系,統一劃入社區管理,居委會統籌協調搬遷村村“兩委”班子,建立社區黨組織和服務小組,把在規劃建設中提前建好的社區公共用房用作社區集體活動室,建立了由公安、民政、衛生、人社、教育等部門組成的社區服務“一站式”保障機制,同時協調水、電、熱、網、物流等多個服務行業開展了社區服務活動,及時招標成立了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對搬遷群眾開展點對點的幫扶,確保移民戶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讓所有搬遷群眾都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有效整合各種惠農政策,全力做好移民群眾的後續產業發展,確保貧困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的目標是我們最大的追求。”一位靜樂縣駐村扶貧幹部信心滿滿地表示。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