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有沒有宇航員進行了太空行走?

魚魚魚__出沒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早在2008年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任務中,翟志剛就作為宇航員代表,進行了大約10分鐘太空行走的試驗,驗證了我國飛船和艙外服的安全性。

翟志剛是我國首位太空行走的宇航員,雖然持續的時間比較短,但是目的很明確也相對簡單,就是驗證宇航服、軌道艙密閉性等安全問題,為未來的載人航天做準備。在飛船內,為了宇航員正常生活,飛船內是充滿了氣體的,要出艙就必須和外界連通,也就必須放氣,因此宇航員一般情況下所在的艙室和軌道艙是分開的,宇航員在載人艙中換好宇航服,然後打開內部艙門,關好後再將軌道艙中的氣體抽乾,然後才能打開軌道艙的艙門進行太空行走。為了便於宇航員出艙,我國在設計出艙口的時候,將艙門直徑擴大了10公分,翟志剛在劉伯明的幫助下,用了十來分鐘打開艙門,進行了十來分鐘的太空行走,期間劉伯明探出上身為翟志剛遞了一面國旗,在太空行走完畢後,翟志剛又在劉伯明的幫助下回到了艙內,關閉艙門後艙內壓力恢復正常。

翟志剛所穿的宇航服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服,總重120公斤,出艙後宇航服上仍有一根電臍帶連接,電臍帶中走的是通訊線路和別的一些線路,在出艙後翟志剛也用了兩根安全繩將自己固定在飛船上。經過10鐘的太空行走,宇航服沒有膨脹,也沒有失壓,宇航員感覺良好。我國首次太空行走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已經驗證了飛船和宇航服設計足以保證航天安全。接下來我國又進行了神州九號、十號載人航天任務,分別進行了載人自動交會對接和載人手動對接的試驗,都是為了接下來要建設的空間站項目做準備的。空間站是一類長期有人駐守參與空間實驗的設備,可能涉及一些艙外維修項目,神州七號的太空行走就是為這種任務做準備大的。

從2003年到2013年,用了10年時間,我國完成了從載人航天到空間站建設和未來的維護的各項技術的驗證,按部就班地發展航天技術。現在宇航員儲備在慢慢增長,未來幾年我國空間站就要建成了,他們將成為我國空間站運作的主力。


來看世界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d63400071fa0070880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