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沒有房產,每年變「窮」一點點

沒有房產,每年變「窮」一點點

按照央行的決定,從現在到今年年底,有一次全面降準和兩次定向降準,

共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

9000億是什麼概念?​

其實吧,放在通貨膨脹的歷史長河裡,9000億還真不怎麼起眼,

甚至2008年令人聞之色變的「四萬億」,也不過是洶湧波濤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1.

一般來說呢,經濟不太景氣的時候,政府都喜歡多印鈔,

通過多發行鈔票來刺激經濟。

降準、降息,都是其中的手段。

鈔票越印越多,貨幣就會越來越貶值,

就是我們常說的,錢變毛了,通貨膨脹了。

全球政府都這麼幹,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沒有發生過貨幣減少的現象,

適當的通脹,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活力,—— 這也是各國政府努力達到和維護的狀態。

所以,只要是紙幣,趨勢就是超發。

(日本也印錢,只是印錢也刺激不動經濟…)

那麼我們國內,具體通脹到什麼程度呢?

下面幾個指標結合著看一下,也許能幫助我們看清,

我們手裡的錢,究竟是在以一種什麼樣的速度貶值。

2.

有一個指標,叫做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用來衡量物價上漲程度的。

從數據上看,過去10年的CPI,高的時候是2012年之前,在6%左右;

從2013年往後,基本都在3%以下。

沒有房產,每年變「窮」一點點

如果以此作為通貨膨脹率參考,過去10年裡的平均通貨膨脹率應該在3%左右。

以這個通脹率,10年前的100塊錢,當於現在的134塊左右。

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更為通行的衡量通脹率的指標,是M2。

M2,廣義貨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指的是市場上流通的錢的總和。

2019年上半年的M2最新數據是192.14萬億元,同比增長8.5%,

略高於GDP增速(6.3%)。

我找了過去十幾年的M2數據,如下圖:

沒有房產,每年變「窮」一點點

(點擊可看大圖)

可以看出,在2001 -2018這18年間,M2增長了12倍,平均每年增速14%左右。

3.

當然了,由於一些不方便為人所知的原因,我們的一些數據往往是經過“美化”的,

這幾年轟轟烈烈的「GDP擠水分」,就是一個縮影。

基於此,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更直觀、更難以修飾的數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

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指的是銀行向外借出去的錢的總量。

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

銀行借給小明300萬,就成了小明的債主,小明手裡拿的這300萬就是銀行的「資產」;

反之,若是小明向銀行存款100萬,這100萬就是銀行的「負債」。

我們參考「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這個數據,可以大體估量出,銀行一共放了多少錢到市場上。

歷年的數據如下:

沒有房產,每年變「窮」一點點

從2008年末到2019年第一季度這11年,銀行業機構總資產整整增加了211萬億元,增幅339%;

除了2017年和2018年,其餘每年的增速都是兩位數,平均年增速15.8%。

時間再拉近一點,從2014年末至今,金融總資產增加了104萬億。

104萬億!

跟這個數字一對比,這次降準釋放出來的9000億,也就是0.9萬億,那可不就是毛毛雨麼…

錢貶值的程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高。

4.

現金永遠貶值,持有現金一定損失購買力。

這個規律記住就好了。

如果一定要糾結到底貶值多少,那就是平均每年10% ~ 15%。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把現金換成「資產」,來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

根據恆大研究院的調研,

絕大部分的工業品、大宗商品、債券、銀行理財等資產類型,收益率都大幅跑輸貨幣超發的速度;

只有少數的一二線地價房價、醫療教育等服務類產品、股票市場上的核心資產等收益率跑贏了印鈔機。

對普通人來講,優質城市優質地段的房子,就是最穩妥的資產。

房價是一種貨幣現象。

只要貨幣超發存在(正常的經濟體一定會存在),房價長線就一定漲。

—— 當然了,人口流出、供過於求的城市照例除外。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房地產作為蓄水池,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超發的貨幣,

房價大幅上漲的同時,也穩定了物價。

前面提到的CPI指數漲幅不高,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房地產的功勞。

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

不然的話,一頓便當可能要80塊錢?

那可真是要出大亂子了。

畢竟,資產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房子不買可以租,大城市買不起可以回老家,

但普羅大眾吃不上飯,問題就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