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1、加量用藥等於效果更好

在水產養殖中,加大劑量使用藥物似乎成了養殖戶的慣例,這裡面原因很多:

一是由於我國魚藥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假冒偽劣產品太多,養殖戶用得不放心;

二是因為長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致使耐藥菌株增加,按推薦劑量或按照說明書使用藥物有時收效甚微,並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加量用藥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藥害,同時也加大了抗藥性,給下次用藥帶來了困難。

因此,如何科學合理使用藥物已經成為事關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予以高度關注。

2、疫苗接種等於不再發病

經常有養殖戶反映:魚種接種了疫苗,為什麼還發病?其實這個問題是相當複雜的,跟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首先是疫苗質量問題,如滅活不徹底或被強毒汙染、儲運方法不當、使用方法不當;

其次是動物健康狀況不佳,如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抗體水平整齊度不夠、遺傳因素等等,免疫時間太遲,環境中病原數量過多、超過機體的承受能力。病原血清型太多、所接種的商品疫苗跟養殖場的血清型不是一種,而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率比較低;

最可能就是病原致病基因發生變異,毒力增強,病原靶位受體改變,與相應抗體的親和力不高等。總之,疫苗接種並不是萬能的,它們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因為一般魚類生病被發現時已經有部分病魚發生死亡。由於它們棲息於水中,所以給藥的方法也不如陸生動物那樣容易,計量很難準確。

實際上魚在生病後往往停食,內服的方法很難奏效,只能通過外用潑酒的方法殺滅水體中的病菌,避免感染健康的魚類,挽救一些病情較輕的魚類。

對於病情很嚴重的個體是很難治癒的,即便能夠治癒,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影響了魚類的正常生長和繁殖速度。在經濟上已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有些養殖戶往往忽視對魚病的預防,即使注意到了預防,也僅僅片面地停留在定期潑灑外用消毒劑和內服藥方面。

實際上水產病害的預防包括水質的調節、優質飼料的充分供應、生態環境的改良、人工免疫等,是一個系統的綜合性過程。

4、先殺蟲,後殺菌

在魚病防治實踐中,很多養殖戶和市場服務技術人員對很多魚病分析不充分,有病無病先殺蟲再說,其實這與對症下藥是相違背的。

可以說,在任何魚體中都可以檢測到寄生蟲,魚體、寄生蟲和病原菌之間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關係,只有當寄生蟲超過一定數量的時候,才會引起魚病。

而有些養殖戶一見到魚體有寄生蟲就盲目使用敵百蟲、硫酸銅等殺蟲藥物,殊不知“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藥物在殺滅寄生蟲的同時,往往對水體環境和魚體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硫酸銅在殺滅車輪蟲等寄生蟲的同時,也造成了水生藻類的大量死亡,所以使用殺蟲藥物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在高溫季節尤其要謹慎使用。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5、盲目模仿,人防我防

很多養殖戶雖然意識到水產病害預防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用什麼防、什麼時候防、應該怎樣防。

特別是一些剛剛從事水產養殖的養殖戶,由於缺乏經驗,往往盲目仿照他人,認為他們是“老把式”,跟他們學不會有錯。

殊不知,不同的水產養殖品種發病的規律性和週期性都不一樣,不同的養殖環境,就會發生不同的水產病害,實際上並不能生搬硬套。

6、聯合用藥等於包治百病

養殖中,舊病不斷,新病湧現,很多魚病是綜合性的,並不是單一病原感染的,尤其是混合、併發或繼發感染的。

僅靠單成分的藥物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科學合理地聯合用藥,以充分利用藥物間的協同作用,提高魚病的防控效果。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聯合用藥能解決所有問題。眾所周知,草魚“爛鰓病”多由細菌、寄生蟲及飼養管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聯合使用藥物只能解決部分問題,無論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強飼養管理條件的。因此,聯合用藥並不能包治百病,並不是萬全之策。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7、考試踩點注意事項

水環境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水產病害的發生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而病害預防的機制是改善水環境,抑制病原體,提高魚體抗病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必須針對各類致病因子、採取綜合措施,進行綜合預防優化養殖環境改變傳統觀念,加強飼養管理、控制消滅病原、健康養殖、生態防病等,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8、預防保健等於花冤枉錢

勤儉節約本身是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表現在水產動物預防保健問題上的“扛病”現象和僥倖心理在許多養殖戶中卻很普遍。

正常情況下,魚類確實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以抵禦或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因素。

實踐證明,預防保健能有效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能防患於未然,降低養魚生產成本。

水產養殖的十個大坑,老蝦農都中過,你還不防範起來


9、同藥異名,不求甚解

隨著水產藥物的發展,水產藥品同質化現象已十分普遍,換湯不換藥,各種各樣的商品名充斥著市場,讓人眼花繚亂。

明明都是二氧化氯,卻在不同的廠家有不同的商品名,讓普通的養殖戶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選擇哪個廠家的好。本想輪換或交替使用不同的藥物,以增加療效,結果適得其反。

而且長期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的藥物防病治病,從而無形中降低了藥效,增加了細菌和寄生蟲的抗藥性,進而增加了養殖成本。

10、病原分離等於確診疾病

隨著一些先進實驗室診斷手段的臨床應用,病原分離在確診疾病時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分離病原也不是萬能的,如“暴發性出血病”既有病毒性病原又有細菌性病原,還有一部分是混合感染,並不能通過單純培養分離致病菌病原。

因此,精確的實驗室診斷技術確實為疾病診斷和防治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參考依據。但根據病原分離,或者抗原抗體檢測等實驗室診斷結果便下決定是欠妥的,也是不夠的。它極有可能讓我們在疾病診斷和防治中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從而耽誤對整個魚群診斷和處理的最佳時機,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