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在東莞高埗有一座橋,它不是建造時間最早的大橋,也不是最漂亮的大橋,但它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是東莞敢為人先精神的最佳註腳,受到過《人民日報》的稱讚,它就是現在的高埗大橋舊址。

如今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高埗大橋舊址,對當時的高埗人民來說意味著什麼?高埗三面環江,沒有通橋,相當於一座孤島,大部分時間裡與外界溝通的交通工具只有渡船。由於交通的極為不方便,經常有村民挑一擔鴨蛋渡河,就在快要到對岸時,船與碼頭髮生了小小的碰撞,雞蛋散落江裡,讓辛勞的成果付諸東流。也時常有幹部去縣裡開會,因沒趕上船,為了不遲到,硬是遊了20多分鐘才過江。幸虧這位幹部游泳技術好,及時游泳渡江,沒有耽誤去縣裡開會。

滾滾東江水,阻隔的不光是去縣城的路,還有高埗人的致富路。當時的公社幹部經常想,為什麼高埗就不能建一座自己的橋呢?到了80年代,東江對岸地區,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如火如荼的書寫著"春天的故事",高埗人民決定發動關係拉投資,改善高埗鎮的經濟。但事情總不會一帆風順,鎮裡好不容易拉來一個毛紡廠投資商,來鎮裡考察,卻正好遇到下雨,路又窄,汽車打滑,連人帶貨一起掉進了江裡。老闆見到這樣的場景,嚇的不敢再來投資了。"不怕東莞佬,最怕東莞路",也成為當時高埗交通狀況的口頭禪。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從1977年1月開始,高埗公社來了一位新任黨委書記,他的名字叫袁仲慶。剛來之初,為了增加公社集體收入,他發動群體,以公社村民每人出一元錢的集資方式興建磚窯,為當地經濟建設激發了活力,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正是建磚窯的集資思維模式,開啟了後來修路建橋的思路。窮則思變,高埗從這裡他們發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呼喚。1980年,高埗公社領導與群眾集思廣益,破天荒地提出農民自己集資建橋,以過橋收費還貸的模式開始興建高埗大橋。第一個提出興建大橋的人正是身為公社黨委書記的袁仲慶。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要想富先修路。高埗必須建橋!1981年,時任公社幹部蘇國良被任命為建橋總指揮,鎮裡終於要建橋了,但在高興之餘,也開始為建橋的費用發愁。因為建橋預算要150多萬元人民幣,這對於全鎮可支配收入只有8000元的高埗來說,顯然是個天文數字。沒錢該如何建橋。蘇國良看著江水發愁,感覺這漫漫江水正在一點一滴地帶走高埗人民致富的希望。修橋的資金問題壓得他愁眉不展,於是召集大家集思廣益,其中一位領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什麼不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建橋?不夠的話我們可以集資,然後通過收取過橋費、過路費的方式來償還貸款,我們高埗人一起出錢出力也要把橋建好。"

找到了解決辦法,大家立馬開始行動。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各處都在大建設,資金非常緊張,貸款十分困難。蘇國良只能帶著乾糧每天在銀行蹲守,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誠心終於感動了銀行領導,貸到了60萬元的貸款,加上縣政府和省交通部門的支持,一共籌集了110萬元,但離目標資金仍有40萬元的缺口。

蘇國良想了很久,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說:"凡是喝過高埗水的,男女老少每人出資10塊錢,凡是有勞動力、16歲以上的高埗人,男女老少都要主動抽時間到高埗大橋義務勞動3天。"10塊錢,當時的10塊錢可以買到167斤的稻穀,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對於每位村民來說都是不小的支出,但是修橋致富的決心讓他們自發的行動了起來。領導幹部帶頭髮起,群眾們積極響應,機關幹部又都捐出50元、100元不等的金額。當時大多數的機關幹部月工資也就30多元,蘇國良帶頭主動捐出100元支持建橋。即使有的困難家庭一下拿不出這些錢,他們也會想辦法去借,去賣東西變現。就這樣,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硬是把這筆錢湊齊了。

資金問題終於解決了,建橋技術又成了新的難題。蘇國良得知當時廣東省設計院設計團隊的負責人是東莞人後,他立刻決定前往廣州拉鄉情,負責人聽說家鄉要建橋,把設計費降低了兩成,只收取8成的費用。即便如此,依舊有一個最難的問題擺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鋼材。

大建設年代供應緊缺,找到合適的材料更是難上加難,蘇國良四處找關係託人情,山窮水盡之時,他忽然打聽到當時華南理工大學某院副院長是高埗人,負責後勤工作,蘇國良又立即前往廣州,當對方得知來意後,面露難色,因為很多項目都在排隊等著要鋼材啊。然而蘇國良沒有放棄,懇求地說到,家鄉太需要這座橋了,再不建橋通路就更落後了。作為高埗人當然沒有理由袖手旁觀,副院長沉吟良久後,向蘇國良保證有指標後就立刻優先安排。蘇國良在廣州一邊等消息,一邊繼續打聽,當批覆拿到手裡的那一刻,蘇國良激動得眼睛紅了,事終於成了。1981年,高埗大橋順利開工建設,為了控制支出,節約成本,高埗的老老少少決定到南沙用船把建橋的石頭運回來,再肩挑手提,一塊一塊地搬上去,節省了不必要的開支。為了更好更快地建成大橋,就算江面上浪濤洶湧,停在岸邊的船隻有被打翻風險,村民們都會奮不顧身,跳進水裡保護船隻。

為了趕工期,蘇國良帶領大家主動放棄了大部分假期,只在春節回家休息了三天。蘇國良的家離建橋的工地較遠,為了趕工,他晚上不是睡在單位,就是在工地上繼續工作。回憶起當年建橋的情形,依舊讓人激情澎湃:幾千個勞動力熱火朝天地幹活,塵土飛揚,幹勁十足,一座新橋就此落成。雖然修橋困難重重,條件艱苦,但大家都被嚮往美好生活的力量鼓舞著。通過力量的集聚發力,高埗大橋的建設不但節約了成本,還縮短了工期,僅用2年多時間,就將大橋成功建成,從此改寫了高埗千百年來舉步登舟的歷史。

1984年1月27日,是高埗人民永遠值得懷念的日子,在持續的鞭炮聲和鑼鼓聲中,高埗打開了通往外界的大門,天塹從此變通途,堅固的高埗大橋架起了他們致富的希望,延伸了他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夢想。

作為全國第一座徵收過橋費的地方公路橋樑,高埗大橋首創了"集資建橋,過橋收費還貸"模式。為了保護集資者的利益,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收費標準:小車、摩托車、手扶拖拉機等過一次收五角,二至五噸的貨車和二十個座位以上的客車,分別收一至三元。醫院救護車、警車、消防車在執行緊急任務時,免費通行。

在改革開放之初,這種創新精神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高埗的這種"以橋養橋,以路養路"的創新做法,隨即也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高埗的先行一步,為國家制定路橋政策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1984年5月7日《人民日報》曾對高埗大橋建設通車進行過報道,並發表評論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高埗區集資修建大橋以後,收'過橋費',群眾的投資可以預期歸還,這更是個有益的創舉。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1996年,在高埗大橋的一側,一座全新的鋼架結構的高埗大橋建成。因為時代的變遷,老高埗大橋已經無法承載起重任,光榮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年,高埗鎮決定封閉老高埗大橋,不再為車輛和行人服務。就這樣,一座由農民集資興建的大橋,就永遠留在了東江上。2004年,高埗大橋遺址被定為東莞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紀念高埗人敢為天下先的集體回憶。現今,高埗鎮也在老橋舊址邊,興建了一個濱江公園,用這座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橋,成為公園內的一座紀念豐碑。

一座受到過《人民日報》稱讚的東莞大橋

高埗大橋,如今以一對新老並肩的姿態,跨立在東江的水面上,如一對父子,跨越了南北兩岸,連接著往昔今日。他們在時代的跑道上默默接力,迎接東莞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